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璐

作品数:23 被引量:110H指数:6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血管
  • 5篇血管瘤
  • 5篇银屑
  • 5篇银屑病
  • 5篇皮炎
  • 4篇婴幼
  • 4篇婴幼儿
  • 4篇细胞
  • 3篇血管瘤组织
  • 3篇特应性
  • 3篇特应性皮炎
  • 3篇瘤组织
  • 3篇内皮
  • 3篇儿童
  • 2篇蛋白
  • 2篇寻常型
  • 2篇婴幼儿血管瘤
  • 2篇影响因素
  • 2篇脂溢性
  • 2篇脂溢性皮炎

机构

  • 19篇广州医科大学
  • 4篇广州医学院
  • 2篇广州中医药大...
  • 2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广州市第八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23篇朱璐
  • 13篇雷水生
  • 11篇黄美兴
  • 11篇冯雷
  • 7篇刘清
  • 5篇张远红
  • 3篇罗亚楠
  • 2篇孙丹
  • 2篇朱晓琴
  • 2篇刘俊峰
  • 2篇刘光敏
  • 2篇唐晓丹
  • 2篇邓镇
  • 2篇贺月华
  • 1篇张辉
  • 1篇苏志文
  • 1篇吴繁
  • 1篇崔其亮
  • 1篇吴蕙慧
  • 1篇罗迪青

传媒

  • 5篇陕西中医
  • 4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上海医学
  • 1篇应用激光
  • 1篇中国烧伤创疡...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亚太传统医药
  • 1篇今日药学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临床新医...
  • 1篇皮肤性病诊疗...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强脉冲光联合红光及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IPL)和或红光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SD)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例面部S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A、B、C和对照组。对照组外用他克莫司软膏,试验组C、B和A在前者基础上分别联合红光、IPL、红光和IPL治疗,疗程共8周。治疗结束后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结果:IPL和或红光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P<0.05);其中试验组B对抑制皮脂腺分泌和试验组A对皮损面积、瘙痒改善更明显;各组红斑的改善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联合治疗后,角质层含水量增加和经表皮失水量减少,生活质量好转,患者满意度较高。四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IPL、红光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SD安全有效。
方培炫朱璐冯雷刘清雷水生黄美兴
关键词:强脉冲光脂溢性皮炎他克莫司软膏
光动力联合CO_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的复发观察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联合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均用CO2激光清除可见疣体。治疗组再用ALA—PDT治疗,每周1次,连续3次,对照组不加其他治疗。两组均于第一次治疗后的第1、2、3、4、8、12周随访,如有可见疣体,及时用CO2激光清除。第12周时比较两组的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第12周随访时,治疗组总复发率为9.09%,对照组总复发率为44.68%(χ2=10.06,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系统不良反应。结论:ALA—PDT联合CO2激光治疗尖锐湿疣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患者耐受性好,安全性高。
黄美兴朱璐张远红李湛辉
关键词:尖锐湿疣CO2激光
面部脂溢性皮炎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 调查面部脂溢性皮炎(SD)患者生活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皮肤科就诊的204例面部SD患者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一般情况和临床资料,评估其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结果 是否辛辣饮食、锻炼、治疗及不同的睡眠时间、病程、症状体征、就诊次数、SAS、SDS患者的DLQI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影响DLQI评分的因素为锻炼、SDS、治疗、就诊次数、症状体征、辛辣饮食(P <0.05)。结论 面部SD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易伴发抑郁情绪。
方培炫朱璐冯雷雷水生黄美兴刘清
关键词:脂溢性皮炎生活质量抑郁影响因素
反义寡核苷酸对血管瘤内皮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培养的血管瘤内皮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VEGF反义寡核苷酸(AS-ODN)、正义寡核苷酸(S-ODN)和错义寡核苷酸(M-ODN)分别转染至体外培养的皮肤血管瘤内皮细胞中,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VEGF mRNA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蛋白分泌的改变。结果 RT-PCR结果显示:AS-ODN组VEGF mR-NA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而S-ODN组、M-ODN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VEGF mRNA表达未见明显改变。ELISA结果显示:AS-ODN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VEGF蛋白分泌浓度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而S-ODN组、M-ODN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VEGF浓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VEGF AS-ODN转染可以有效地抑制血管瘤内皮细胞VEGF mRNA表达,降低VEGF蛋白分泌,从而有效地抑制血管瘤内皮细胞的生长。
雷水生邓镇朱晓琴朱璐张远红唐晓丹孙丹刘光敏
关键词:反义寡核苷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分泌
银屑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8年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免疫异常的、具有遗传倾向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清楚。为进一步研究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学者们建立了多种不同的银屑病动物模型。笔者总结了常见的银屑病动物模型,并分析了这些模型的优势与局限性。
黄美兴朱璐吴蕙慧罗迪青
关键词:银屑病动物模型
miRNA与中医药免疫调控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综述miRNA及中医药对免疫系统的调控作用。方法:分析了miRNA、中医药及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其中miRNA通过调节不同靶基因的表达而对多种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功能起到调控作用;中医药对免疫系统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其中调节基因的表达和修饰基因产物的功能为其重要特征;此外,miRNA具有中医阴阳的属性,可作为中医药治疗的靶标。结论:探索中医药如何调控miRNA的阴阳平衡将为中医"调和阴阳"、"治病求本"的研究开辟新的方向。
刘俊峰莫秀梅朱璐陈达灿
关键词:免疫调节中医药现代化
陈达灿教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经验被引量:8
2022年
系统总结了陈达灿教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学术思想和经验。通过临床跟诊学习及病案整理,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用药对陈教授经验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辅以验案加以佐证。陈教授认为岭南地区银屑病的发病以热(血热、或兼风热)、瘀(血瘀)为主,常兼湿邪为患。临床分为血热证、血瘀证、脾虚湿蕴证,治以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健脾祛湿化瘀,并且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用药特点,常配伍解毒药物使用,在临床取得显著的疗效。
刘俊峰陈达灿莫秀梅晏烽根贾金靖叶思祺林颖朱璐黄业坚
关键词:寻常型银屑病血热风热血瘀
血管生成标志物在进行期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1和CD34在银屑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3月—2020年5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就诊的30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皮损处活组织,经临床、皮肤镜检查均处于疾病进行期,纳入银屑病组。另取曾在急诊科行清创术的10例患者的皮肤组织样本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免疫印迹实验检测,比较VEGF、CD31和CD34在银屑病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皮肤镜下银屑病组皮损组织的典型表现为亮红色背景上有银白色鳞屑,可见弥漫性分布的点状、小球状、肾小球样和环状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1、CD34阳性染色位于银屑病组患者皮损处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质中;VEGF在银屑病组患者的皮损组织中表达几乎遍布表皮全层,以棘层染色最强,主要表达于角质形成细胞质。与对照组相比,银屑病组患者皮损处组织的VEGF、CD31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均显著增加(P值均<0.05)。银屑病组患者皮损处组织中的VEGF、CD31和CD34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VEGF、CD31和CD34蛋白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处组织中高表达,且三者的表达具有一致性,在银屑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冯雷黄美兴雷水生方培炫朱璐
关键词:CD34银屑病
VEGF和DLL4在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VEGF及DLL4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婴幼儿血管瘤(增生期26例,消退期24例)组织中VEGF,DLL4和FⅧRAg的表达水平。采用HPIAS-1000图文报告管理系统对VEGF和DLL4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增生期组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消退期组和正常皮肤组(P<0.05),而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期组DLL4的表达明显高于消退期组和正常皮肤组(P<0.05),而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和DLL4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高表达,两者的表达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共同促进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增殖,在血管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罗亚楠黄远红冯雷邓镇余涵张远红朱璐雷水生
关键词:DLL4VEGF婴幼儿血管瘤免疫组织化学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的末端位置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研究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末端位置,为提高脐静脉置管成功率和使用安全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并行脐静脉置管术的1712例新生儿资料,分析导管末端位置,影响因素及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712例患儿中,导管末端位置过深330例(19.3%),合适224例(13.1%),过浅1158例(67.6%)。男性和女性患儿的导管末端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8周组和≥37周组导管末端位置过深的比例均高于28~37周组(37.4%vs.15.9%,χ^(2)=59.428,P<0.05;34.8%vs.15.9%,χ^(2)=11.520,P<0.05);<28周组导管末端位置过浅的比例低于28~37周组(46.3%vs.71.3%,χ^(2)=56.410,P<0.05)。出生体质量<1000 g组与≥2500 g组均比1000~2500 g组更易发生导管末端位置过深(34.1%vs.15.5%,χ^(2)=56.054,P<0.05;29.7%vs.15.5%,χ^(2)=9.164,P<0.05)。出生体质量<1000 g组导管末端在合适位置的比例高于1000~2500 g组(16.9%vs.12.4%,χ^(2)=4.313,P<0.05);出生体质量<1000 g组导管末端在过浅位置的比例低于1000~2500 g组(49.0%vs.72.1%,χ^(2)=60.560,P<0.05)。小于胎龄儿组导管末端位置合适的比例高于适于胎龄儿组(17.8%vs.12.3%,χ^(2)=6.013,P<0.05)。18例患儿在脐静脉置管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肝脏损伤7例(38.9%),胸腔积液3例(16.7%),心包积液4例(22.2%),腹腔积液2例(11.1%),腹腔积液合并右侧胸腔积液1例(5.6%),胸腔积液合并心包积液1例(5.6%)。结论脐静脉置管末端位置受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体质量百分位等因素影响,一次性到达合适位置的比例较低。
黄小霞贾春宏朱璐彭宜丽宋思雨潘振苏志文崔其亮吴繁
关键词:新生儿脐静脉置管影响因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