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朱洪举

朱洪举

作品数:23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艺术
  • 6篇文学
  • 5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7篇文化
  • 6篇书法
  • 3篇书法创作
  • 2篇诗学
  • 2篇王闿运
  • 1篇当代诗
  • 1篇当代诗歌
  • 1篇电影
  • 1篇对外文化交流
  • 1篇多样性
  • 1篇心理
  • 1篇心理机制
  • 1篇心理需要
  • 1篇信息刺激
  • 1篇徐复观
  • 1篇艺术
  • 1篇意志
  • 1篇隐含
  • 1篇用语
  • 1篇哲学

机构

  • 15篇上海大学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18篇朱洪举
  • 1篇周斌
  • 1篇周斌

传媒

  • 2篇中国书法
  • 2篇郑州师范教育
  • 1篇书法赏评
  • 1篇作家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电影评介
  • 1篇中国民族博览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体育科研
  • 1篇安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城市经济
  • 1篇对外传播
  • 1篇文化与传播
  • 1篇海峡人文学刊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二十四诗品》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
2006年
《二十四诗品》诸家解析主要遗留下三个问题:《诗品》诸品之间是否有内在的联系;《诗品》是讲诗歌风格还是讲诗歌作法;《诗品》是以一品为主,还是诸品间没有轻重。这三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对司空图诗观的理解。《二十四诗品》这部批评文本侧重于由真境逼而虚境生产生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格,与“风格”不同,亦与偏重超越意味的意境不同。《诗品》诸品间存在次第关系,且带有诗歌写作的实践意味。
朱洪举
关键词: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王湘绮诗学思想研究
湘绮诗学是一个与世俗诗学不同的古典诗学思想体系。 “为己”之学是其诗学思想的开端,也是理解其诗学各个观点的入口,雅俗之辨、古今之分均围绕“为己”之学而展开,“《诗》通《春秋》,义取自治”也是由其延伸出的诗学命题...
朱洪举
关键词:古典诗学
论王闿运的“以词掩意”观被引量:1
2016年
王闿运是晚清湖湘派诗人的首领,他在论诗时多次提到"以词掩意",这和他对"文"的认识有关。他强调"文"所具有的"隐""曲"等方面的特征,认为"意"需要以"词"掩之,反对在诗中"露意"或者"意多于词"。在这种诗学思想指导下,王闿运对于历代诗歌梳理出两大体系,试图打破宋明以来宗陶的诗学体系,进而树立以谢灵运为宗的谱系。王闿运的"以词掩意"观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常州今文学派治经路径的影响,另外也受到了王夫之诗学思想的影响。王闿运"以词掩意"观的宗旨在于批判当时宋明理学的诗学观,将诗歌从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理学框架中解脱出来,进而为晚清士人寻求新的思想资源提供可能性。
朱洪举
关键词:王闿运清代诗学
不激不厉 风规自远——评周斌的书法创作
2013年
周斌书法传达出的是一种精敛、优雅的美。他的作品像一尊尊精美的瓷器,像杭州西湖边盛开的荷花,像绾着高髻的美人,高贵、儒雅、灵动、温润,有君子之风。
朱洪举
关键词:书法创作
东南亚地区中国书法文化传播策略浅析被引量:6
2020年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原来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比较多地把精力放在欧美地区,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七年里,中国一部分文化艺术界人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人文艺术层面的交流,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与互信,这有助于中国和更多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对未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积极影响。
周斌朱洪举
关键词:对外文化交流文化多样性
当代诗歌如何面对公共生活与重大事件被引量:1
2012年
公共生活以及重大事件只有真正进入诗人的个体经验,谈论是否应该介入才有意义。在中国当代诗坛,一些诗歌无意识地受到写作惯性的影响,缺乏探索性,当公共事件与个人生活相遇时,优秀的当代诗歌所努力呈现的多是个体经验被媒体语言以及其它集体符号遮盖与篡夺的痕迹,恰恰反对表达的过度流畅性。
朱洪举
关键词:当代诗歌
生存在民间的传统——对《闯关东》文化层面的分析
2010年
《闯关东》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阐释了我们民族的传统。它注重正面民族精神的塑造,从一个家族的奋斗史探寻全中华民族的生存历程,力求在小家之中寻找一种大智慧、大勇猛、大义气,支撑它的不是无聊的笑料,而是家族和时代的沧桑。在《闯关东》中,朱开山等人所体现出来的正是传统儒家教化的力量和精神。
朱洪举
关键词:《闯关东》
“物”的境遇与拯救之途——对文艺批评领域关于主体性哲学反思思潮的梳理
2007年
20世纪以来,一些作家和艺术家日益感到人的主体性存在对于作品的干涉,这种主体性存在直接影响了作品对“物”的呈现和对事件的表述,在创作领域和批评领域中,本雅明、凯恩特等人对此均提出进行自觉抵制的观念。
朱洪举
关键词:同一性讽喻本雅明
书法鉴赏心理机制浅析
2009年
每个人的行为以及情感意志多是由其动机与需求支配,由于环境、学识、年龄、物质条件等的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动机与需求,如求食、求饮、避痛、睡眠等方面的生理需要;还有探索、接受外来信息刺激、成就、赞许等方面的心理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按需要的等级分类,将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第一层的需要是生理需要;第二层的需要是安全需要;第三层的需要为对“爱与归属”的需要;第四层的需要为对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第五层的需要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朱洪举周斌
关键词:心理机制书法鉴赏生理需要情感意志信息刺激心理需要
王闿运的西方文化观及在诗文中的表现被引量:1
2016年
王闿运对待来自西方各国器物的态度和方式是,一般先在古籍中找到这些器物在中国古代就已存在的根据,然后予以肯定与接受。由于他对西方缺乏全面了解,他对于这些器物的评判往往出现偏差。在对待西方宗教与制度方面,王闿运不同于郭嵩焘等人主张积极学习西方,而是从传统儒学的夷夏之辨出发,对西方文化大致持否定与抵制的态度。他反对兴建新学堂,批评华人慕夷现象,但又坚决主张官方应及时制止民间毁教堂的行为。他的西方文化观总体是基于维护中国古代宗法伦理社会模式,而表现为传统士大夫的保守民族主义。
朱洪举
关键词:王闿运西方文化民族主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