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仁贵

作品数:16 被引量:108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弹药工程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预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兵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兵器科学与技...
  • 2篇电气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轨道炮
  • 6篇电磁轨道炮
  • 5篇电磁
  • 5篇刨削
  • 4篇电磁发射
  • 2篇电接触
  • 2篇电枢
  • 2篇脉冲电流
  • 2篇滑动电接触
  • 2篇仿真
  • 2篇超高速
  • 1篇电磁特性
  • 1篇电流作用
  • 1篇电热
  • 1篇电热特性
  • 1篇电阻
  • 1篇电阻特性
  • 1篇动载
  • 1篇动载荷
  • 1篇移动载荷

机构

  • 15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军械工程学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特种机电...

作者

  • 16篇朱仁贵
  • 12篇李治源
  • 10篇张倩
  • 7篇雷彬
  • 6篇李鹤
  • 4篇吕庆敖
  • 4篇王瑞林
  • 2篇向红军
  • 2篇金龙文
  • 1篇齐杏林
  • 1篇刘加凯
  • 1篇纪斌义
  • 1篇范永山
  • 1篇刘炳辰
  • 1篇李鹤

传媒

  • 3篇强激光与粒子...
  • 2篇价值工程
  • 2篇高电压技术
  • 2篇兵器材料科学...
  • 2篇火炮发射与控...
  • 1篇振动与冲击
  • 1篇机械设计与研...
  • 1篇仪表技术与传...
  • 1篇弹箭与制导学...
  • 1篇军械工程学院...

年份

  • 3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电磁轨道炮发射过程的轨道变形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电磁轨道炮发射电枢过程中,移动载荷对轨道的作用会引发轨道挠度变形。依据试验电流波形数据确定电枢速度和滑动距离,根据弹性梁的动力学响应方程,考虑电枢的作用力及磨损,求解了轨道的挠度幅值。对比了电枢作用力和轨道斥力对轨道变形幅值的影响,获得了轨道的挠度变化随轨道位置和发射时间的变化曲线,为进一步分析轨道炮寿命和绝缘支撑体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雷彬李鹤李军李治源朱仁贵
关键词:电磁轨道炮移动载荷接触压力
MEMS后坐保险机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被引量:2
2013年
在模拟勤务处理跌落过程的锤击试验中,MEMS后坐保险机构已解除对离心滑块的约束,使后坐保险实际解除。为使问题再现,利用弹塑性非线性模型对后坐保险机构在跌落过程中的运动特性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在半正弦加速度脉冲作用下,弹簧上端拐角处发生了较大的塑性变形,导致弹簧伸长而使后坐滑块不能恢复至原位。针对此问题,通过对后坐保险机构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即后坐滑块须运动到位后才能完全解除对离心滑块的约束。
刘加凯齐杏林朱仁贵李鹤
关键词:MEMS后坐保险机构解除保险
电磁轨道炮试验过程中枢轨界面的接触电阻特性被引量:29
2013年
电磁轨道炮枢轨界面的接触电阻对界面热量和轨道炮系统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为了计算轨道炮发射过程中的接触电阻,构建了发射过程电路模型,结合试验数据得到了接触电阻的数值和曲线。首先利用构建的发射过程电路模型确定了回路阻抗表达式。然后结合试验测量的炮口电压、炮尾电压和轨道电流,拟合了电枢的位移曲线和速度曲线。最后利用MATLAB进行数值计算,得到了轨道炮发射过程的回路阻抗和接触电阻数值,以及在轨道裸露和覆有铝熔膜2种情况下接触电阻的变化曲线。通过分析接触电阻的变化特性,得到了以下结论:在发射过程中,回路阻抗在一定范围内震荡,接触电阻则随电枢前进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轨道表面的粗糙化和黑色氧化物减少了枢轨间固-固接触的实际面积,增大了接触电阻;而覆盖轨道的铝熔膜能增大实际接触面积,减小接触电阻。
李鹤雷彬李治源张倩朱仁贵
关键词:电磁轨道炮回路阻抗接触电阻
强流脉冲下重复滑动电接触界面的电热特性被引量:10
2015年
固体电枢电磁轨道发射中,膛内枢轨滑动电接触的电热特性关系到滑动界面的接触状态、电流传导品质和界面能量耗散,制约着系统效率和轨道寿命。设计开展了多组不同电流线密度的多发重复试验,通过采集电气试验数据进行迭代计算,得到了滑动接触电阻和界面焦耳热耗散功率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沉积物随重复发射的演变及电流线密度对电热特性的影响规律,并结合试验后轨道表面熔蚀沉积检测,讨论了滑动电接触界面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接触电阻稳定临界点和焦耳热耗散功率峰值点都出现在脉冲电流下降沿,接触电阻稳定值量级为10-2 mΩ,焦耳热功率峰值幅值可达10-1 MW;炮口速度随重复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并趋于稳定,多次重复发射对滑动接触电阻和焦耳热功率较小的影响表明沉积物在发射中再次熔融并对电接触起积极作用;而即使输入能量一致,电流线密度的变化也显著影响了界面焦耳热的生成。
朱仁贵张倩李治源王瑞林邢彦昌刘炳辰
关键词:熔融沉积电磁发射
金属材料的超高速刨削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3年
综述国外40多年来金属材料超高速刨削研究进展情况。从试验研究和仿真研究两方面总结和分析了速度、材料特性、冲击角度等因素对超高速刨削的影响,重点阐述了刨削冲击形成机理及刨削抑制方法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方向的建议。
张倩朱仁贵李治源李鹤金龙文
关键词:金属材料刨削超高速轨道炮
电磁轨道发射器刨削产生特征与研究现状被引量:14
2011年
超高速刨削是超高速滑动下轨道表面的一种损伤形式。刨削的出现降低系统发射效率、缩短轨道寿命,增大射弹方向误差。从刨削产生规律、刨槽形貌特性和发生发展物理机制3个方面,较全面的总结轨道上超高速刨削损伤的研究现状。结合轨道炮特有的超高速大电流特性,展望轨道炮抑制刨削的研究趋势。
雷彬朱仁贵张倩李鹤李治源纪斌义
关键词:超高速轨道炮
电磁轨道炮熔化限制条件下速度极限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电磁轨道炮可以超高速发射宏观弹丸,目前制约轨道炮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电流不均匀特性及其引起的最大电流密度欧姆加热至材料局部熔化。在分析了制约电流不均匀分布的趋肤效应和短路径聚集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电流比较均匀的电枢和轨道结构,参考SAM值和仿真结果,获得了在局部熔化限制条件下最大承载电流的近似取值。根据该位形最大承载电流近似取值,参考电磁轨道炮物理学原理,分析了优化位形发射不同载荷情况下弹丸的理论速度分布及加速距离分布。上述结果对分析电磁轨道炮极限性能以及军事应用前景有重要参考意义。
邢彦昌吕庆敖李治源向红军朱仁贵
关键词:电磁发射轨道炮
电磁发射枢轨界面初始接触状态研究被引量:17
2014年
C型电枢通过尾翼弹性变形为电磁发射提供枢轨壁面初始接触力,初始接触状态对电磁轨道发射全过程的滑动界面状态起决定作用,影响系统效率和轨道寿命。通过建立接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和设计多组对比试验,研究了C型电枢作用下初始接触状态。考虑材料的安全变形控制范围,在电枢头部尺寸的微小变动和尾翼的不同设计尺寸下,分析了接触压强、接触区域(面积)、接触力的变化规律。提出了控制接触状态的关键参量——压入比,接触区域随压入比的增大从电枢尾部向头部移动,最大接触面积约占总接触表面的50%。讨论了良好电接触要求下最佳接触状态及其工程实现方法。
朱仁贵李治源张倩王瑞林邢彦昌
关键词:电磁发射
基于轨道振动的刨削动态模型与仿真被引量:1
2012年
刨削是电磁轨道发射中轨道表面的一种损伤形式,本文通过将发射轨道作为欧拉伯努利梁进行振动分析,得到在临界速度下电枢前端会产生一个较大挠度弹性变形。基于这种瞬时弹性变形和电枢的位置关系,建立了刨削冲击物理模型。使用ANSYS/LSDYNA进行了动态仿真,比较了仿真与试验得到较一致的刨削损伤形式,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本文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刨削机理的研究,以及指导刨削抑制手段的开发。
朱仁贵雷彬李治源张倩
关键词:振动刨削仿真
光耦P521在高压测量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为了解决高压测量时输入、输出之间的线性传输和高压隔离问题,介绍了一种基于普通光耦P521的高压测量方法。论述了线性隔离电路的原理、测量的具体方法以及误差的来源,并根据高压测量时需要远距离控制这一特点介绍了利用RS-485总线进行远距离传输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测量方法具有测量精度高、隔离高压、结构简单的优点。
范永山李治源朱仁贵
关键词:高压测量RS-485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