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切除
  • 6篇手术
  • 6篇切除术
  • 5篇细胞
  • 4篇血清
  • 4篇阻塞性
  • 4篇阻塞性黄疸
  • 4篇细菌移位
  • 4篇结石
  • 4篇黄疸
  • 4篇肝癌
  • 3篇胆囊
  • 3篇胆囊结石
  • 3篇胆囊切除
  • 3篇胆囊切除术
  • 3篇蛋白
  • 3篇肿瘤
  • 3篇螺旋水刀
  • 3篇介入
  • 3篇介入治疗

机构

  • 21篇广东医学院附...
  • 4篇广东医学院

作者

  • 22篇戴维
  • 13篇陈念平
  • 9篇陈明
  • 9篇缪辉来
  • 5篇林木生
  • 5篇包仕廷
  • 4篇谭小宇
  • 3篇陈义雄
  • 3篇王三明
  • 3篇周军
  • 2篇梁卫明
  • 2篇邱志东
  • 2篇黄杰
  • 2篇徐浩
  • 2篇张利强
  • 2篇秦勇
  • 2篇谢贵林
  • 2篇方涛
  • 1篇陈娇
  • 1篇陈存飞

传媒

  • 6篇中华实验外科...
  • 6篇广东医学院学...
  • 2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河北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解剖与临床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4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手术前后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水平的变化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癌(PLC)患者介入治疗前后、手术前后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sGP73)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33例正常人以及65例PLC患者sGP73水平,并比较24例Ⅱ期PLC患者介入治疗前后以及22例Ⅰ期PLC患者手术前后sGP73水平的变化.结果 PLC患者sGP73水平[(212.19±18.10)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2.60±3.74) μg/L,P<0.01],sGP73水平与PLC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相关,与临床分期明显相关;Ⅲ期[(228.79±11.99) μg/L]明显高于Ⅱ期[(216.21 ±8.10) μg/L],Ⅱ期明显高于Ⅰ期[(192.03±8.26) μg/L],Ⅰ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治疗后PLC患者sGP73水平[(211.07 ±8.22) μg/L]明显低于介入治疗前[(216.21 ±8.10)μg/L],手术后PLC患者sGP73水平[(183.50±8.49)μg/L]明显低于手术前[(192.03±8.26) μ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GP73水平检测有助于PLC疗效的评估及预后预测.
李涛陈义雄陈存飞戴维陈娇黄杰
关键词:高尔基体糖蛋白73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
大黄素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损害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5
2006年
目的探讨大黄素防止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用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1)假手术+生理盐水组(SO+NS组);(2)单纯胆总管结扎+生理盐水组(BDL+NS组);(3)胆总管结扎+大黄素组(BDL+ED组),每组40只。BDL+NS组作胆总管结扎、生理盐水灌胃;BDL+ED组行胆总管结扎、大黄素混悬液灌胃。分别于14、21 d各处死每组大鼠的50%,观察肝纤维化情况和检测肝功能、小肠细菌移位。结果结扎胆总管大鼠的肠黏膜、肝纤维化及肝功能的受损随结扎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但用大黄素组有显著减轻,结扎后21 d BDL+NS组与BDL+ED组比较,细菌移位率为(85%比50%,P<0.05);肝纤维化程度(按0~4级计)为[0、4、6、8、2比4、10、3、3、0只,(P<0.01)];肝功能:ALT[(212.4±19.2)U/L比(146.5±16.2)U/L(P<0.01)];AST [(709.6±39.9)U/L比(612.2±30.8)U/L(P<0.05)];TB[(174.4±32.2)μmol/L比(159.8±27.2)μmol/L P<0.05)]。结论大黄素能降低阻塞性黄疸时的肠道细菌移位率,对肝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可有效减轻梗阻性黄疸时的肝纤维化。
陈念平戴维缪辉来林木生陈明
关键词:阻塞性黄疸大黄素肝纤维化细菌移位
丹参注射液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肠黏膜和细菌移位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肠道黏膜和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雌雄兼用(体质量210~250g),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1)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SO+NS组);(2)单纯结扎胆总管+生理盐水组(BDL+NS组);(3)单纯结扎胆总管+丹参注射液组(BDL+SMI组);全部大鼠于实验后第14天处死,处死前1d用吖啶橙标记的大肠杆菌液插管灌胃。大鼠处死后立即:(1)取小肠淋巴结、肝、肾制成匀浆,在荧光镜下观察吖啶橙标记的大肠杆菌并计算细菌移位率;(2)取小肠测定DNA含量;(3)取距回盲部10cm之小肠制备病理切片观察其小肠黏膜厚度和绒毛高度。结果细菌移位率:(1)SO+NS组0%;(2)BDL+NS组63.3%;(3)BDL+SMI组13.3%[(2)vs(3),P〈0.05]。小肠DNA含量:(1)SO+NS组(18.33±1.22);(2)BDL+NS组(12.28±1.34);(3)BDL+SMI组(16.87±1.23)[(2)vs(3),P〈0.01]。小肠绒毛高度:(1)SO+NS组(489.3±19.4);(2)BDL+NS组(374.6±17.9);(3)BDL+SMI组(465.8±19.2)[(2)vs(3),P〈0.01]。小肠黏膜厚度:(1)SO+NS组(678.6±23.8);(2)BDL+NS组(517.5±25.5);(3)BDL+SMI组(597.8±19.8)[(2)vs(3),P〈0.01]。结论丹参注射液对阻塞性黄疸大鼠有保护肠黏膜和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的作用。
戴维陈念平张利强
关键词:阻塞性黄疸细菌移位丹参注射液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疗法的meta分析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的确切疗效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等作用。方法:采用m 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已公开发表的5篇文献作分析。按肠内营养疗法组(EN组)与肠外营养疗法组(PN组)进行统计。结果: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法组(EN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确切的疗效,同肠外营养组比较,血清白蛋白质量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淋巴细胞总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疗法能达到肠道外营养同样的效果,在提高淋巴细胞数水平方面还优于肠外营养,其在减少胃肠道并发症、防止肠源性感染等方面效果较好,费用低廉,安全,方便。
包仕廷戴维林木生倪少凯
关键词:重型脑损伤肠内营养白蛋白淋巴细胞
白芍与当归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肠道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白芍、当归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肠道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3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10~260g,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1)结扎胆总管+生理盐水组(BDL+NS组);(2)BDL+白芍组;(3)BDL+当归组。全部大鼠于实验后第14天处死,处死前1d用十万分之-吖啶橙标记的大肠杆菌灌胃。处死后立即取肠淋巴结、肝和肾制成10%匀浆制片,在荧光镜检查标记菌,并计算细菌移位率;取小肠测定DNA含量。结果3组肠道细菌移位率和DNA含量各为:(1)BDL+NS组为70.0%和(12.12±1.23)mg/g;(2)BDL+白芍组为56.6%和(12.43±1.31)mg/g;(3)BDL+当归组为16.6%和(16.37±1.24)mg/g[细菌移位率:小肠DNA含量(1)vs(2),P〉0.05;(2)vs(3)、(3)讲(1)均为P〈0.01]。小肠DNA含量:(1)vs(2),P〉0.05;(2)vs(3)、(3)vs(1),P〈0.01。结论当归浸液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肠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白芍未观察到有如此效果。
戴维陈念平张利强
关键词:阻塞性黄疸细菌移位白芍当归
组织胶水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切口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通过对应用Histoacryl组织胶水比较传统缝合法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切口的愈合效果,探讨Histoacryl组织胶水促进皮肤切口愈合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78例腹股沟疝择期局部麻醉下行无张力修补术患者随机分为:组织胶水组和传统缝合两组,传统缝合组(135例)采用传统皮内缝合切口,组织胶水组(143例)采用Histoacryl组织胶水黏合切口,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住院时间、切口美观度、术后疼痛程度(VAS疼痛评分)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切口甲级愈合无差异(P>0.05);术后6 h、12 h胶水组疼痛评分低于缝合组(P<0.05),术后24 h两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水组患者住院时间较传统缝合组明显缩短(P<0.05);应用Histoacryl组织胶水黏合切口患者对切口愈合满意度优于传统缝合组(P<0.05)。结论:Histoacryl组织胶水在择期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切口应用能更好地缓解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对手术切口外观的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戴维彭文定陈念平方涛
关键词:组织胶水腹股沟疝切口愈合
柴胡皂苷d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细胞游离钙及基质交联分子1的调控机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柴胡皂苷d(SSd)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胆汁酸代谢、肝细胞游离钙及基质交联分子1(STIMl)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阻黄组、阳性药物对照组、高、中、低剂量SSd组,同时各组随机分7、14、21d3个时段,每时段每组6只,建模成功后,分别连续给药7、14、21d,于各时段末取肝组织和下腔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清总胆汁酸(TBA);应用流式细胞仪通过荧光指示剂Fluo-3/AM测定肝细胞内钙离子浓度;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GR)检测STIMl的mRNA表达。结果阻黄模型建立7、14、21d后,阻黄组血清TBA逐步增加,肝细胞游离钙平均荧光强度(MFI)值逐步上升,STIMlmRNA表达逐步减弱;SSd治疗组7d末,与阻黄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TBA水平逐步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游离钙MFI值逐步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IMImRNA表达逐步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21d末各检测指标变化趋势与7d末相同。结论SSd能降低血清TBA浓度,上调STIMlmRNA表达,抑制肝细胞钙超载,从而减轻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损害。
戴维陈念平陈赛红包仕廷廖博懿刘刚
关键词:柴胡皂苷D阻塞性黄疸
皮下置管负压引流加微波治疗预防肥胖患者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被引量:36
2010年
目的观察切口皮下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联合微波治疗仪照射对预防肥胖患者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方法选取肥胖患者腹部手术4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91例及引流组213例。负压引流组采用在腹直肌前鞘与皮下脂肪间置负压引流管1根,术后持续负压引流并联合微波治疗仪照射切口;对照组不置负压引流,单独用微波治疗仪照射切口。结果负压引流组切口脂肪液化例数、切口愈合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肥胖患者腹部手术后切口行皮下置管负压引流联合微波治疗仪照射切口能预防切口脂肪液化,有利于切口愈合和显著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和切口愈合时间。
戴维秦勇陈念平谭小宇陈明缪辉来
关键词:随机对照研究
L-精氨酸加用谷氨酰胺对大鼠重度烧伤后早期肝脏功能的影响
2007年
目的研究L-精氨酸(L-Arg)、谷氨酰胺(G1n)及两者合用(L-Arg+G1n)对保护大鼠重度烧伤后早期肝脏功能、扩张肝脏血管、缓解内毒素血症的作用。方法1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L-Arg组(C组)、Gln组(D组)和L-Arg+Gln组(E组),每组36只。每组分为8、16、24、48h四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9只大鼠。A组大鼠进行模拟的烫伤,其他组大鼠制作重度烧伤模型。A、B组使用生理盐水5mL腹腔注射,C组使用L-Arg300mg/kg腹腔注射,D组使用G1n300mg/kg灌胃,E组同时使用L-Arg300mg/kg腹腔注射和G1n300mg/kg灌胃。在各时相点,检测NO2-/NO3-和内毒素含量。结果NO2-/NO3-含量:C、E组NO2-/NO3-升高明显,与同时相点A、B、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D组肝组织中NO2-/NO3-轻度升高,但与A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血浆内毒素的含量:B组门静脉血浆内毒素明显高于其他组同一时相点的大鼠(P<0.01),E组门静脉内毒素含量较低,与其它组同一时相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度烧伤早期大鼠,采用L-精氨酸+谷氨酰胺对保护肝功能与缓解内毒素血症的作用较佳。
包仕廷王三明戴维
关键词:烧伤L-精氨酸谷氨酰胺内毒素血症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Ⅱ和干扰素-γ水平在肝癌微波消融治疗前后的变化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大鼠在肝癌微波消融治疗前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IL)-2和干扰素(IFN)-γ水平的变化。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分4组,正常组除抽血检测外不做任何处理,其余3组行肝癌细胞种植,对照组尾动脉抽血检测,手术组行手术切除肿瘤,消融组消融肿瘤,ELISA法测定血清IGF—Ⅱ、VEGF、IL-2和IFN-γ/水平并比较3周后4组间IGF—Ⅱ、VEGF、IL-2和IFN-γ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第5周较第3周时血清IGF—Ⅱ[(1.93±0.45)μg/L比(1.16±0.21)μg/L]和VEGF[(395.72±55.28)ng/L比(248.43±41.71)ng/L,P〈0.05]。经手术治疗或微波消融治疗后血清IGF-Ⅱ(0.65±0.18比0.73±0.16)和VEGF[(129.35±51.46)ng/L比(135.63±33.37)ng/L]水平明显下降,而IL-2、IFN-γ水平则明显升高。结论IGF—Ⅱ可直接或通过增加VEGF的合成促进肿瘤血管形成,可作为原枯忡肝癌的诊断、判断愈后与跟踪随访的重要指标。微波消融治疗肝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包仕廷王三明戴维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微波消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