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华楠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教育
  • 2篇终结
  • 2篇终结性
  • 2篇教师
  • 2篇教师教育
  • 2篇教师培养
  • 2篇教师培养模式
  • 2篇教学
  • 1篇演进
  • 1篇一体化
  • 1篇整合课程
  • 1篇师范
  • 1篇师范教育
  • 1篇内涵式
  • 1篇内涵式发展
  • 1篇教学质量
  • 1篇教学质量管理
  • 1篇教学质量管理...
  • 1篇教育功能
  • 1篇课程

机构

  • 4篇哈尔滨师范大...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通化师范学院

作者

  • 6篇徐华楠
  • 4篇李玉
  • 2篇杨清
  • 1篇柳世玉
  • 1篇郑琴华

传媒

  • 2篇教育探索
  • 2篇黑龙江高教研...
  • 1篇继续教育研究
  • 1篇教育情报参考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0
  • 3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等级的“溶解”:课程类型转变下的教学关系被引量:1
2009年
教学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之间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本文分析指出,我国以往的旧课程体系是一种强分类强构架的集合课程,这种课程类型下的教学关系呈现出"等级分明"的特点。但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目标——综合课程则是一种弱分类弱构架的整合课程。在从集合课程转变到整合课程的过程中,原有教学关系的等级逐渐"溶解"消失,教师、学生都处于平等交往的教学关系,这对于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徐华楠杨清
关键词:教学关系整合课程
“终结性”的教育如何终结?——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现状分析
2010年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传统师范教育的“终结性”教师培养模式即一次性、学历性、预备性的培养模式开始向开放的、一体化的、发展性的培养模式转变。
李玉徐华楠
关键词:终结性教师教育教师培养模式师范教育一体化
“终结性”的教育如何终结?——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现状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我国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具有"一次性"、"学历性"和"预备性"等特点,因而被称作是"终结性"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育已无法满足社会对教师教育的需要,所以2002年以来,一些师范院校开始探索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师培养方案的改革措施。为促进改革的深化,笔者认为,应在保持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密切关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向以及地区的需求,从而建立改革的政策和实践连续体。
李玉徐华楠
关键词:教师培养模式
论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功能整合被引量:3
2017年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中之重。研究者通过走访了解到,作为高质量教学的保障机制,目前黑龙江省一些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存在体制基本健全、功能发挥有限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家、学校、学生等主体的教学需求,文章提出加强教学质量领导、建构教学质量文化、整合教学管理系统、强化过程管理和激励措施,促进高校教学质量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策略。
李玉徐华楠柳世玉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论现代教学制度的宽容精神
2009年
教学制度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宽容精神的缺失是现行教学制度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现代教学制度具有宽容精神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实践现代教学制度的宽容精神需要将民主参与作为制定现代教学制度的基本原则,要将授权性制度作为现代教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开放性作为现代教学制度宽容精神的保障。当然,现代教学制度的宽容是有限度的。
杨清徐华楠
关键词:宽容精神
论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演进与本土化革新被引量:3
2017年
文章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分析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形成、特性,基于世界博物馆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国民教育发展水平,提出建构社会教育与学习体验相结合的博物馆教育模式。
李玉郑琴华徐华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