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飞 作品数:16 被引量:55 H指数:4 供职机构: 北京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FDG PET/CT原发性代谢对非小细胞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预测价值 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 ^(18)F-FDG PET/CT显像是协助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前分期的重要检查方法,但联合肺癌原发灶代谢和增殖状况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联合^(18)F-FDG PET/CT和病理资料,探讨FDG PET/CT代谢和细胞增殖对NSCLC N_1和N_2期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10-01-2017-01-31北京医院收治的92例N_0~N_2期NSCLC患者,其均于^(18)F-FDG PET/CT检查后1个月内行肿瘤切除和局部淋巴结清除。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无淋巴结转移组(N_0期组)69例和有淋巴结转移组(N_1+N_2期组)23例,分析NSCLC原发灶及清除淋巴结的PET/CT影像学及病理结果。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预测因子,再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获得N_1、N_2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阈值。结果男女各46例,年龄39~80岁,中位年龄65岁。N_0期组和N_1+N_2期组的NSCLC原发灶大小分别为2.2(1.6,3.0)和3.6(2.6,5.4)cm,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al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分别为8.0±6.4和13.3±5.6,Ki-67值分别为10(5,40)%和30(20,60)%,均P<0.05。N_0期组低分化的NSCLC比例为23.2%,显著低于N_1+N_2期组的76.8%,P<0.01。两组的年龄、性别和病理类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NSCLC原发灶大小和SUVmax值是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子。ROC曲线分析证实,原发灶大小2.75cm、原发灶SUVmax7.35是诊断N_1+N_2期淋巴结转移的阈值,其预测N_1+N_2期淋巴结转移的灵敏性分别为73.9%和95.7%,特异性分别为69.6%和56.5%,准确性分别为70.7%和66.3%,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4.7%和42.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9%和97.5%。系列试验法联合SUVmax和大小标准分析,其预测N_1+N_2期淋巴结转移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9%、81.2%、79. 张毓艺 姚稚明 陈聪霞 薛倩倩 李旭 张建飞 张娟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 脱氧葡萄糖 67Ga不同的显像和处理方法对图像及病灶的质量影响 目的:总结31例肺结节病患者GA 显像,分析平面显像、衰减校正断层显像(AC) 和非衰减校正断层显像(NC)的图像质量、放射性增高淋巴结(病灶)数量显示等, 以确定不同图像采集和处理模式对GA 显像图像质量和病灶判断的影... 刘秀芹 李文婵 张建飞 姚稚明文献传递 负荷心肌灌注显像阴性对是否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影响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冠心病 (CHD)诊治过程日渐快捷。对典型CHD表现的病人,已不再经历漫长、烦琐的诊断观察过程,而是迅速切入到CAG和随之而来的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程序。... 姚稚明 宋人和 屈婉莹 郑建国 张建飞文献传递 肺通气/灌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和低剂量CT融合显像在老年人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研究肺通气/灌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和低剂量CT融合显像(SPECT/CT)在老年人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临床疑诊肺栓塞并完成肺通气/灌注SPECT/CT检查的279例患者资料,其中年龄≥65岁者163例(老年组)、年龄<65岁者116例(非老年组)。以经随访证实正确的出院诊断为最终诊断,比较分析两个年龄组肺通气/灌注SPECT/CT的诊断效能,以及老年组肺通气/灌注SPECT/CT和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的诊断效能。老年组同期完成肺通气/灌注SPECT/CT、CT肺动脉造影(CTPA)者43例,比较分析其肺通气/灌注SPECT/CT与CTPA的诊断效能。结果老年组肺通气/灌注SPECT/C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96.10%(74/77)、91.86%(79/86)和93.87%(153/163),与非老年组的诊断敏感性96.43%(27/28)、特异性94.31%(83/88)和准确性94.83%(110/11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409、0.116,P=1.000、0.522、0.733)。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4.42%(65/77)、63.95%(55/86)和73.62%(120/163),与肺通气/灌注SPECT/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3例均行肺通气/灌注SPECT/CT及CTPA的老年患者中排除1例CTPA诊断不能确定者,肺通气/灌注SPECT/CT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55%(28/29)、92.31%(12/13)、95.24%(40/42),CTPA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65.52%(19/29)、92.31%(12/13)、73.81%(31/42),两者特异性相同,敏感性和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22)。结论肺通气/灌注SPECT/CT显像在老年患者中诊断肺栓塞的准确性高,优于CTPA和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 陈聪霞 李旭 刘甫庚 许小毛 张建飞 姚稚明关键词:肺栓塞 肺通气 不同门控心肌灌注显像测量左心室功能的准确性研究 2021年 目的:比较分析8帧和16帧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测量左室功能的准确性。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86例拟行GMPI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同时行8帧GMPI和16帧GMPI图像采集和重建处理,比较两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F)、高峰充盈率(PFR)、高峰充盈率时间(TTPF)、1/3最大充盈率(MFR/3)等参数,同时与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8帧和16帧GMPI测量的EDV、ESV、EF、PER及PFR值之间高度相关(r=0.972,r=0.954,r=0.885,r=0.814,r=0.751;P<0.05)。两种帧数GMPI判断PFR正常与否间的符合率为70.9%(Kappa=0.446,P=0.000);以LVEF≥50%为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界值,两种帧数GMPI判断LVEF正常或异常的符合率为70.9%。UCG测量的LVEF值为(64.21±5.74)%,8帧GMPI为(52.15±9.00)%(t=-11.376,P<0.05)。UCG检查LVEF≥50%的65例患者中,8帧GMPI判断LVEF异常的比例为32.3%,显著高于与16帧GMPI(4.6%)(x~2=16.557,P<0.05)。UCG判断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的23例中,8帧GMPI和16帧GMPI测量的PFR判断判断为异常的比例分别为60.9%和26.1%(x~2=5.662,P<0.05)。结论:8帧与16帧GMPI测量的左心功能各项结果参数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16帧与8帧相比GMPI测得的左室射血分数及高峰充盈率更准确、更能反映受检者的真实情况。 刘秀芹 张毓艺 郭悦 秦嵩 张建飞 陈学涛 姚稚明关键词:核素 左心室功能 心电图R波递增不良诊断前壁心肌梗死756例分析 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心电图R波递增不良(PRWP)诊断前壁心肌梗死(M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本院核医学科连续进行的三磷酸腺苷(ATP)负荷心肌核素灌注断层显像(MPI)检查病例的心电图,排除前壁Q波MI或前壁导联异常q波、束支阻滞、预激综合征、心室肥厚、心房颤动、心室起搏心电图、MPI图像质量差的病例及MPI诊断为基底部下壁MI的病例,应用心电图PRWP的常规诊断标准Marquette、Zema、Warner和Depace以及10种新的诊断标准对药物负荷MPI检查前卧位标准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将多个标准诊断的心电图PRWP同药物负荷MPI前壁MI检出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756例,常规标准心电图PRWP的检出率为2.0%~18.0%,MPI检出前壁MI43例中,常规标准心电图PRWP检出率为14.0%~48.8%,常规标准心电图PRWP病例中前壁MI检出率为15.4%~40.0%。常规及新诊断标准中的A、B、C、D、E、H、I、J标准诊断的心电图PRWP阳性组前壁MI检出率显著高于心电图PRWP阴性组,但上述标准的正确诊断指数(Youden指数)为0.11~0.51。结论心电图PRWP诊断前壁MI价值有限。 曾学寨 刘德平 何青 姚稚明 张建飞 张闻多 陈培亮 董榕 曾环宇关键词:心电描记术 心肌梗死 三磷酸腺苷 18F-FDG PET/CT延迟显像对前列腺FDG摄取异常增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 评价 18 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18 F-PET/CT)延迟显像对于前列腺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7年间于北京医院核医学科行 18 F-FDG PET/CT偶然发现前列腺放射性摄取增高灶并进一步行延迟显像的男性患者48例。48例患者中,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者13例纳入恶性病变组;经其他影像学检查排除,且至少随访1年未发现前列腺病变,经病理活检证实前列腺无恶性病变者35例纳入非恶性病变组。以目测法分析PET/CT图像中的前列腺放射性摄取增高灶,采用感兴趣区技术勾画摄取增高灶,获得常规及延迟显像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并分别计算两组的储留指数(RI)。将恶性病变组及非恶性病变组的常规SUVmax行 t 检验,并分别将两组延迟前后的SUVmax行配对 t 检验。分别以RI>15%、RI>10%、RI>0为恶性病变的诊断截止点,计算RI诊断前列腺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常规显像恶性病变组和非恶性病变组之间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55)。恶性病变组常规显像放射性摄取增高灶SUVmax为2.4~11.1,平均5.8±2.9;延迟显像SUVmax为2.8~11.6,平均7.2±4.2;常规和延迟显像SUVmax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非恶性病变组放射性摄取增高灶常规显像SUVmax为2.3~13.9,平均5.3±2.6;延迟显像SUVmax为2.0~15.9,平均5.6±2.8;常规和延迟显像SUVmax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339)。恶性病变组所有延迟显像SUVmax均较常规显像进一步升高,RI为7%~51%,平均(32±15)%;而非恶性病变组中,12例"增高灶"的延迟显像SUVmax较常规显像降低,1例无变化,22例升高,SUVmax升高者RI为2%~75%,平均(26±20)%。分别以RI>15%、RI>10%、RI>0为诊断前列腺癌的截止点,计算得到的RI诊断前列腺恶性病变的灵敏度分别为85%、92%、100%,特异度分别为63%、54%、34%� 陈雯 姚稚明 张建飞关键词:前列腺 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 不同图像采集和处理对^67Ga显像质量及病灶探查的影响 2009年 目的分析平面显像、非衰减校正(NAC)断层显像和CT衰减校正(AC)断层显像等^67Ga显像图像采集和处理模式对图像质量和病灶判断的影响。方法用美国GE Millennium^TM VG 5型SPECT/CT仪对31例活动期肺结节病患者行^67Ga平面显像、胸部NAC断层显像;并对断层图像行CTAC。图像分析:双盲法阅片,判断平面图像、AC和NAC断层图像的图像质量及病灶数;测量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性计数,并测量其比值。采用SPSS10.0软件,行配对t检验和,检验。结果图像质量按照平面显像、NAC、AC顺序依次提高(χ^2=25.880,P〈0.001)。以活动期结节病患者SPECT/CT示放射性增高的肺门、纵隔淋巴结为“病灶”,平面显像发现“病灶”70个,漏诊“病灶”8个;NAC、AC断层图像均发现“病灶”78个。NAC图像中“病灶”的放射性计数明显低于AC图像中“病灶”的放射性计数(15.240±8.865和67.241±35.049,t=-17.230,P〈0.001)。和NAC图像比较,AC图像“病灶”与肺的放射性比值增高(t=-7.520,P〈0.001),“病灶”与肝(t=3.298,P=0.001)及“病灶”与腰椎(t=7,032,P〈0.001)的比值降低。结论^67Ga平面显像因前后组织放射性分布叠加,可能导致漏诊。^67Ga NAC断层显像能够较为准确地确定病变淋巴结的三维位置,但图像计数率低、噪声较大。AC断层图像虽未能增加检出的病灶数,但能有效提高NAC计数率,改善图像质量。 刘秀芹 李文婵 张建飞 姚稚明18F-FDG PET/CT显像老年人正常腹部消化器官标准摄取值分析 目的 F-FDG PET/CT 显像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的作用。在判断图像时,除目测外,半定量分析即测量标准摄取值(SUV)也有一定的价值,尤其对初学者。由于F-FDG 是葡萄糖的类似物,正常组织和器官对其有一定... 朱明 屈婉莹 韩丽君 郑建国 张建飞文献传递 呼气中期屏气CT扫描对PET/CT图像质量和肺组织SUV的影响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呼气中期屏气CT扫描模式对PET/CT图像质量及肺组织SUV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9月至12月间序列完成^18F-FDGPET/CT显像的200例常规受检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年龄23—87(55.01±11.60)岁。所有受检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平静呼气中期屏气行PET/CT之同机CT采集组[屏气组,男52例,女48例,29~83(55.43+10.38)岁]和自由平静呼吸行PET/CT之同机CT采集组[自由呼吸组,男68例,女32例,23~87(55.68+12.72)岁],每组各100例。图像分析由核医学科1位资深技师和2位资深医师评判。分析所有PET/CT的PET和CT空间配准、肺底部肺组织SUV和CT图像中肺部呼吸运动伪影等。以PET和CT在同一层面出现膈顶为两者空间配准良好,反之为配准不良。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组SUV间差异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屏气组同机CT肺组织呼吸伪影发生率(28%,28/100)明显低于自由呼吸组(96%,96/100;X^2=98.132,P〈0.01)。屏气组PET/CT的PET和CT空间配准良好率(40%,80/200)明显高于自由呼吸组(30%,60/200;X^2=4.396,P〈0.05)。CT图像上出现膈顶先于PET、PET和CT膈顶位置配准良好和PET图像上出现膈顶先于cT3种情况的肺底部组织的SUV逐项递增,屏气组(对应的SUVmax分别为0.73±0.28、1.00±0.29和1.60±0.68,SUVmax分别为0.59±0.23、0.81±0.22和1.33±0.34;F=21.93和24.57,均P〈0.01)此现象较自由呼吸组明显(对应的SUVmax分别为0.84±0.36、1.08±0.27和1.16±0.24,SUVmax分别为0.69±0.29、0.85±0.20和0.94±0.24;F=7.23和6.29,均P〈0.01)。结论呼气中期屏气CT扫描简便易行,不增加辐射剂量,可明显降低同机CT呼吸运动伪影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PET和CT图像� 秦嵩 郭悦 刘秀芹 张建飞 许鸿雁 赵洪山 刘甫庚 屈婉莹 姚稚明关键词:脱氧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