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建林

作品数:38 被引量:335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篇生物学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篇赤潮
  • 9篇珠江口
  • 7篇叶绿素A
  • 7篇植物
  • 7篇浮游
  • 7篇浮游植物
  • 7篇初级生产力
  • 6篇群落
  • 5篇营养盐
  • 5篇生态
  • 5篇南海北部
  • 4篇生消过程
  • 4篇南沙群岛
  • 4篇浮游动物
  • 3篇珊瑚礁
  • 3篇水体
  • 3篇群落结构
  • 3篇群落特征
  • 3篇粒级
  • 3篇海区

机构

  • 38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8篇张建林
  • 31篇黄良民
  • 20篇宋星宇
  • 17篇谭烨辉
  • 16篇李涛
  • 15篇刘胜
  • 13篇尹健强
  • 10篇李开枝
  • 7篇苏强
  • 7篇张俊彬
  • 6篇王汉奎
  • 5篇许战洲
  • 5篇黄小平
  • 5篇周伟华
  • 5篇曹文熙
  • 4篇尹建强
  • 3篇孙丽华
  • 3篇龙爱民
  • 3篇陈清潮
  • 3篇简伟军

传媒

  • 10篇热带海洋学报
  • 4篇海洋环境科学
  • 3篇海洋通报
  • 3篇中国海洋湖沼...
  • 2篇第一届中国赤...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Marine...
  • 1篇第五届全国生...
  • 1篇甲壳动物学分...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1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物理环境变化对珠江口生态环境的影响
黄良民尹健强刘胜黄小平谭烨辉陈绍勇张俊彬黄晖王汉奎张建林宋星宇蔡创华许战洲李开枝李涛
该课题主要研究珠江河流淡水输入引起河口和近岸海域的水层化对春季水华形成的调节作用,形成水华的主要浮游藻种群及其与其它生物之间的关系,随河流冲淡水输入使河口和近海区屋里环境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等。该项目揭示了珠江河口及邻近水...
关键词:
关键词:珠江口物理环境生态环境
南海北部秋季营养盐、溶解氧、pH值和叶绿素a分布特征及相互关系被引量:48
2006年
通过2004年9月至10月对南海北部水域的现场调查,分析了表层海水中溶解氧、叶绿素a、pH值和营养盐等水质因子的空间分布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南海北部海区的表层海水中,各水质因子在空间分布上大多呈现块状分布,且东西两侧的海水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海水中的溶解氧、pH值均表现出与海水温度相反的分布趋势;海水中的叶绿素a(Chla)和众多的水质因子表现出多元相关性,说明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是众多水质因子在南海北部综合作用的结果,而Chla和水体中亚硝酸盐的高相关性,说明南海北部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和亚硝酸盐有着比其他营养盐因子更为密切的联系。
龙爱民陈绍勇周伟华徐继荣孙翠慈张凤琴张建林徐洪周
关键词:南海北部溶解氧营养盐叶绿素A
东北季风期海南岛三亚湾初级生产力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09年
根据2006年10月和2007年1月的监测资料,对三亚湾在东北季风初始期和盛行期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其受水体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三亚湾秋、冬季表层潜在初级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6.81mgC·m-3·h-1和7.47mgC·m-3·h-1;水柱初级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504.96mgC·m-2·d-1和495.33mgC·m-2·d-1。东北季风期间,三亚湾水体垂直混合作用加强,层化现象减弱,水动力过程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是该海湾初级生产力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的重要调控因素;其中冬季较高的DIN分布对表层初级生产力有潜在促进作用,而水体扰动增强、真光层深度下降则导致水柱初级生产力低于秋季。三亚河口近岸水域秋、冬季均为营养盐、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区,其中表层潜在初级生产力在秋季和冬季分别达到了45.80mgC·m-3·h-1和39.27mgC·m-3·h-1,表明调查期间三亚河营养盐输入对近岸水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过程的显著影响。
宋星宇黄良民谭烨辉董俊德蔡创华张建林周伟华李涛
关键词:初级生产力叶绿素A
珠江口悬浮颗粒物的吸收光谱及其区域模式被引量:57
2003年
用定量滤膜技术测定了珠江口及临近海区总颗粒物光谱吸收系数α_p(λ)、非藻类颗粒物光谱吸收系数α_d(λ)和浮游植物光谱吸收系数α_(ph)(λ).总颗粒物的吸收系数 α_p(443)在0.04~1.82 m^(-1)间变化,相应的α_(ph)(443)的变化范围为0.016~0.484 m^(-1).总颗粒物的吸收光谱有两种类型.对于第1种类型,总颗粒物吸收光谱与非藻类颗粒物吸收光谱相似,吸收系数值随波长减小;相反,对于第2种类型,总颗粒物吸收光谱与浮游植物色素吸收光谱相似.非藻类颗粒物吸收光谱随波长增大而减小,其波长变化规律可用指数率描述,光谱斜率S的平均值为0.012±0.002.非藻类颗粒物吸收占总颗粒物吸收的比例明显地随表层海水盐度增加而减小.浮游植物色素的吸收明显地随叶绿素a浓度呈非线性增加,其关系可用幂函数描述.但是,总颗粒物的吸收与叶绿素a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很弱.α_p(443)-chl a关系的离散性主要是由非藻类颗粒物的影响而引起的,经非藻类颗粒物吸收校正后的 α_(ph)(443)-chl a关系并不离散,因此可以沿用类似于一类水体的模式,但需要做参数调整.浮游植物色素的比吸收系数不是常数,它随叶绿素浓度的减小而增加,浮游植物色素比吸收变化是目前生物-光学算法的一个噪声源.
曹文熙杨跃忠许晓强黄良民张建林
关键词:珠江口悬浮颗粒物吸收光谱
大亚湾红海束毛藻赤潮生消过程研究
2004年6月15-18日广东省大亚湾海域发生了一次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erythraeum)赤潮,面积达100Km2,本文在现场监测与室内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此次赤潮过程中红海束毛藻数量的时空分布...
李涛刘胜黄良民张建林尹健强孙丽华
关键词:赤潮
文献传递
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沿岸流和上升流对中华哲水蚤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4
2013年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大陆架水域的浮游桡足类,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4个季节使用网目孔径为0.505mm的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样品,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架区中华哲水蚤的水平、季节和昼夜垂直分布以及与季风、海流和温度的关系。中华哲水蚤丰度季节变化显著,整个调查海域春季的平均达(22.30±77.78)个/m3,夏季的降低,平均为(13.74±45.10)个/m3,秋季消失,冬季调查期间仍未出现。中华哲水蚤的区域分布差异十分显著,将调查海域划分为粤西近海、琼东近海、粤西-琼东外海三个亚区,在粤西近海亚区春、夏季中华哲水蚤的平均丰度分别为(115.63±145.93),(68.12±84.00)个/m3,远高于另外两个亚区。夏季琼东沿岸上升流区的中华哲水蚤没有昼夜垂直移动行为,呈底层分布,以躲避表层高温的伤害。南海西北部陆架区是中华哲水蚤的季节分布区,冬春季东北季风期间由广东沿岸流从东海沿岸携带而来,出现的时间从北往南逐渐推迟;夏季西南季风期间雷州半岛东部近海的冷涡和琼东沿岸上升流区成为中华哲水蚤度夏的避难所;秋季季风转换时期上升流减弱或消失,中华哲水蚤因耐受不了高温(>27℃)死亡而消失。因此,中华哲水蚤对东北季风时期的沿岸流和西南季风时期的上升流均具有良好的指示作用。
尹健强黄良民李开枝练树民李超伦张建林
关键词:中华哲水蚤季风
广东沿岸不同海洋功能区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2003年10月对广东沿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设调查站位39个,根据营养盐数据分析表明,珠江对于陆源营养物质输入南海起着重要作用,其营养盐浓度明显高于广东沿岸其它海区。海域浮游植物隶属于62属118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硅藻门38属83种、甲藻门16属25种、蓝藻门3属4种、绿藻门2属2种、金藻门2属2种及针胞藻纲1属2种,硅藻在种类和生物量上均占主导地位。叶绿素a含量变化较大,测值范围为0.157~18.761mg/m3,最大值出现在珠江口水域GD089站。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存在明显的地域特点,珠江口及其毗邻海域以微型浮游植物为主,其他海域基本以小型浮游植物为主。
李涛刘胜黄良民张建林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营养盐
南沙群岛渚碧礁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浮游动物在珊瑚礁生态系中是一个重要营养层次,它是珊瑚礁丰度的重要因素,也是珊瑚礁能量流动的基本环节。因此,浮游动物研究对探索珊瑚礁生态系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002年5月由中科院南海所主持南沙群岛海区考察中,对渚...
尹健强陈清潮谭烨辉张建林
文献传递
南沙群岛渚碧礁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17
2003年
根据2002年5月的调查资料,对南沙群岛渚碧礁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平面分布、垂直分布和昼夜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分析。浮游动物鉴定有72种,其中挠足类种数最多,其次是浮游幼虫、毛颚类。浮游动物种类中多数是终生浮游生物,少数是阶段性浮游生物,个别是暂时性浮游生物。渚碧礁浮游动物群落的热带特征非常显著,多数种类属于热带外海生态类群,少数属于暖水沿岸生态类群。优势种相当突出,其中奥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orsinii占主导地位。渚碧礁浮游动物平均密度达840个·m-3,礁坪区与湖内的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差异很大,湖为礁坪的7倍多,两者的优势种也有明显差异。浮游动物垂直分布不均匀,主要密集于5—10m水层,因种类不同其垂直分布也有差异。礁坪的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昼夜变化显著,均呈白天减少、夜晚增加。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与环境因子和浮游动物生态习性有关。
尹健强陈清潮谭烨辉张建林
关键词:南沙群岛珊瑚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南海北部水体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的变化被引量:40
2005年
在2004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中测定了51个站点的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ap*h(λ)。分析表明,ap*h的数值和光谱分布都有较大的变化,且在沿岸和外海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ap*h的变化主要受色素打包效应和色素成分的影响。外海水体微微型藻类占绝对优势,而沿岸水体中微型藻类和大型藻类的比例相对增大,相应地色素打包效应增强,ap*h减小。外海水体的ap*h光谱分布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且在上层水体的蓝红比较高,反映出辅助色素含量的相对变化对比吸收系数的影响。ap*h随叶绿素a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两者之间呈现出较好的幂指数关系。
王桂芬曹文熙许大志刘胜张建林
关键词:叶绿素A南海北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