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
- 作品数:59 被引量:167H指数:8
- 供职机构: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脾CT值比值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动脉硬化斑块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探讨肝/脾CT值比值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动脉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NAFLD患者105例,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测量肝、脾CT值,根据CT血管造影(CTA)结果判断是否合并动脉硬化斑块,并分为单纯NAFLD组和NAFLD合并动脉硬化斑块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行CT体检的健康志愿者40名作为对照组,所有入组对象均常规检测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血脂指标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对比三组受试者肝功能和血脂指标、肝/脾CT值比值的差异,分析NAFLD患者肝/脾CT值比值与肝功能和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探讨肝/脾CT值比值对NAFLD合并动脉硬化斑块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单纯NAFLD组、NAFLD合并动脉硬化斑块组ALT、AST、GGT均高于对照组(P<0.05),单纯NAFLD组与NAFLD合并动脉硬化斑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NAFLD组、NAFLD合并动脉硬化斑块组TC、TG、LDL均高于对照组,HDL低于对照组(P<0.05),与单纯NAFLD组比较,NAFLD合并动脉硬化斑块组TC、LDL均更高,而HDL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NAFLD组、NAFLD合并动脉硬化斑块组肝/脾CT值比值均低于对照组,NAFLD合并动脉硬化斑块组显著低于单纯NAFL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AFLD患者肝/脾CT值比值与TC、TG、LDL呈显著负相关,与HDL呈显著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脾CT值比值临界值为0.4550时,诊断NAFLD合并动脉硬化斑块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7.3%,曲线下面积(AUC)为0.9983。结论NAFLD合并动脉硬化斑块患者肝/脾CT值比值显著下降,肝/脾CT值比值与血脂指标相关,且可以很好地鉴别NAFLD合并动脉硬化斑块,可以作为NAFLD筛查动脉�
- 石文达李桂萍崔志新张丹王国玉赵晓彬肖旭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动脉硬化斑块
- 肌肉血肿的MRI表现三例被引量:4
- 2019年
- 例1男,59岁。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小腿后侧一直径约5 cm包块,无任何不适并逐渐增大就诊。专科检查:左小腿后侧肿胀,并可触及约10 cm×10 cm×4 cm左右肿块,质韧,边界清,压痛阴性,与周围皮肤无明显粘连,活动度可。周围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临床初步诊断为'左小腿后侧软组织肿物'。MRI表现:左侧小腿中上份腓肠肌与比目鱼肌间见大小约4.2 cm×4.4 cm×7.2 cm短T1、长T2信号影(图1A、B),边界清晰.
- 李高阳张丹
- 关键词:比目鱼肌腓肠肌MRI小腿肌
- 桥本脑病的临床及MRI表现(附2例报告)
- 2017年
- 桥本脑病(HE)也称桥本甲状腺炎相关激素反应性脑病,是一种伴甲状腺自身抗体升高、临床表现为持续性或波动性神经和精神功能缺陷、对激素治疗有效的脑病综合征。HE多发于40岁左右的女性,发病率约为2.1/10万人,常在少部分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中发现,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漏诊、误诊.
- 李高阳张丹
- 关键词:桥本脑病抗甲状腺抗体MRI
- 大肠癌中Survivin、NF-κB、I-κB及Caspase-3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1
- 2017年
- 目的研究Survivin、NF-κB、I-κB及Caspase-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方法采用Max 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大肠腺癌、大肠腺瘤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Survivin、NF-κB、I-κB及Caspase-3的表达,分析表达结果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组织浸润程度、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大肠腺癌组织中Survivin和NF-κB阳性表达(100%,100%)高于大肠腺瘤(80%,90%)及大肠正常黏膜组织(25%,35%,P<0.01,P<0.05)。大肠腺癌中I-κB和Caspase-3的阳性表达(22%,24%)明显低于大肠腺瘤组织(80%,70%)及大肠正常黏膜组织(80%,85%,P<0.01)。大肠腺癌中NF-κB和I-κB的阳性表达与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在大肠腺癌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与Caspase-3呈显著负相关(r=-0.697,P<0.01),与NF-κB呈显著正相关(r=0.639,P<0.01),与I-κB呈显著负相关(r=-0.613,P<0.01);Caspase-3的阳性表达与NF-κB呈显著负相关(r=-0.601,P<0.01),与I-κB呈显著正相关(r=0.616,P<0.01);NF-κB的表达与I-κB呈显著负相关(r=-0.822,P<0.01)。结论 Survivin、NF-κB高表达及I-κB与Caspase-3低表达是大肠腺癌发生的必然事件,联合检测上述指标有助于大肠腺癌的诊断。NF-κB及I-κB在大肠腺癌的浸润生长及远处转移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联合检测该四个因子不能用于全面评价大肠腺癌的预后。
- 张丹吕亮申兴斌赵杨邵雪斋
- 关键词:大肠腺癌SURVIVINNF-ΚBI-ΚBCASPASE-3
- 多层螺旋CT诊断多发大动脉炎1例
- 2007年
- 患者男,53岁。主因心前区疼痛伴双上肢脉搏弱2年余而入院。体格检查:T36.5℃,P 64次/分,R18次/分, Bp135/85mmHg。双上肢活动自如,肌力V级;右侧桡动脉搏动微弱,胆仍可触及搏动,左侧桡动脉搏动尚可。右侧肱动脉压115/8 5 mmHg,左侧肱动脉压135/85mmHg。实验室检查:血沉42mm/h,白细胞10.16×10^9/L,其余检查结果均正常。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左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管壁环形增厚,管腔狭窄,狭窄程度约40%,累及血管长度约8mm,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管壁不规则增厚,累及血管长度约31 mm,
- 张丹王胜林吕亮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多发大动脉炎
- 肝/脾CT值比与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斑块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究肝/脾CT值比与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搜集2015年9月至2020年4月临床怀疑动脉硬化行冠状动脉、双下肢动脉或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糖尿病患者113例,根据CTA检查结果分为动脉硬化斑块阳性(病例组)与动脉硬化斑块阴性(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肝和脾CT值、肝/脾CT值比,采用Pearson分析肝和脾CT值、肝/脾CT值比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脂肪细胞浸润程度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肝和脾CT值、肝/脾CT值比评估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斑块效能。结果病例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高脂血症、高血压占比、HbA1c、HOMA-IR高于对照组,肝CT值、肝/脾CT值比低于对照组(P<0.05);肝CT值、肝/脾CT值比均与HbA1c、HOMA-IR、脂肪细胞浸润程度呈负相关(P<0.05);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硬化斑块与NAFLD、高脂血症、高血压、HbA1c、HOMA-IR、肝CT值、肝/脾CT值比显著相关(P<0.05);肝CT值、肝/脾CT值比在评估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斑块方面均具有良好价值,其中肝/脾CT值比评估的AUC最大,为0.810,截断值评估敏感度为86.54%,特异度为70.49%;有无低密度斑块患者肝CT值、肝/脾CT值比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脾CT值比降低是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斑块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且与患者HbA1c、HOMA-IR、脂肪细胞浸润程度呈负相关,早期明确肝/脾CT值比,可辅助临床评估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斑块发生风险。
- 石文达张丹崔志新李桂萍王国玉赵晓彬肖旭
- 关键词:糖尿病动脉硬化斑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上肢无脉症的MSCTA诊断(附44例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上肢无脉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临床疑患无脉症的患者行MSCTA检查,所获数据传输至AW4.2工作站,进行最大强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显示(V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分析。结果:44例的血管重建图像对无脉症均有特征显示,动脉硬化闭塞症34例,多发性大动脉炎5例,外伤后动脉栓塞2例,动脉内癌栓2例,锁骨下动脉瘤人工血管置换术后1例。结论:MSCTA可以清楚而准确的显示上肢无脉症的病变情况,是上肢无脉症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万立野张丹王胜林仇恒志王淑贤任立杰
- 关键词:无脉症血管成像上肢
- CT诊断泪腺癌1例
- 2003年
- 患者男,50岁.一年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右眼球逐渐向外突出,无自觉眼痛、头痛,眼球活动无障碍,皮肤无红肿.
- 张丹任立杰
- 关键词:CT诊断肿瘤
- 56例食管癌患者CT强化幅度与CD34表达关系的研究
- 2017年
- 目的:探讨CD34蛋白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在食管癌临床资料、分化幅度及TNM分期中的关系,以及CT增强扫描与微血管密度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食管癌的转移机制及临床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术前对56例患者行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应用SP法测定食管癌组织中CD34的阳性表达信号,并且计算CD34标记的微血管的密度(MVD)。全部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Pearson相关性结果分析显示:食管癌CT增强幅度与浸润深度(T1+2、T3+4);淋巴结转移(无、有);TNM分期(Ⅰ+Ⅱ期、Ⅲ+Ⅳ期)均呈正相关,其中在TNM分期中相关性更为显著。提示食管癌CT增强幅度与癌组织中的MVD值密切相关。结论:CT多期增强扫描结合微血管密度观察,对于食管癌浸润与转移及其预后的评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也能为临床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及后期治疗疗效的判断提供一些重要的影像学信息。
- 邢媛媛张丹王胜林冯涛柳逢春
- 关键词:食管癌MVDCD34
-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茎突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MPR)在茎突测量中的应用及对茎突综合征(SPS)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临床确诊的27例SPS患者(54侧)均行64层螺旋CT扫描,采用MPR技术测量茎突的长度、方位角以及茎突与扁桃体的间距,分析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与茎突长度、方位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茎突长度为2.5~3.0cm者15侧(27.8%),>3.0cm者36侧(66.7%);茎突向内偏斜角<20°者7侧(13.0%),20°~25°者18侧(33.3%),>25°者29侧(53.7%);54侧向前偏斜角均<20°;茎突与扁桃体间距<1.0cm者42侧(77.8%),1.0~1.5cm者9侧(16.7%),>1.5cm者3侧(5.6%)。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与茎突长度、向内偏斜角均呈负相关(r=-0.743、-0.352,P<0.01),茎突与扁桃体间距与茎突向前偏斜角无显著相关性(r=-0.106,P>0.05)。结论茎突过长(>3.0cm)、茎突向内偏斜角>25°或<20°是诊断SPS的重要影像学依据,茎突与扁桃体间距缩短(<1cm)可作为补充依据。MSCTMPR可作为茎突测量的首选方法。
- 张丹吕亮
-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