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血管的定位诊断
- 2009年
- 冠脉动脉闭塞的部位与心肌梗死部位及范围相关联,而心肌梗死的部位决定着不同治疗方法的选择、疗效及预后的评估.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心肌梗死相应导联的心电图改变与冠脉闭塞之间对应关系的深入研究,提高了相关血管定位诊断的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心电图检查有无创、简便、快捷、易重复、不需特殊设备等优点.为此,将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定位诊断作一综述.……
- 张力张丛
- 关键词:心肌梗死相关血管
- 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被引量:4
- 2013年
- 宽QRS波心动过速,是一组QRS≥0.12S的心动过速的总称,包括室速和室上速合并室内差异传导、预激综合征、束支传导阻滞等。提高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李涛张丛
- 关键词:宽QRS波室速预激综合征
- 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被引量:3
- 2014年
-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房颤并发的脑卒中有较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房颤指南指出:抗栓治疗是房颤治疗中永恒的主题[1].而我国的华法林治疗率仅为2.0%,且治疗强度亦达不到要求.这与医师对其治疗的紧迫性及必要性认识不足和高估出血风险不无关系.提高抗栓治疗的认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将有关问题进行综述.
- 张丛李涛
- 关键词:心房颤动抗栓治疗
-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3
- 2000年
- 张承祚张振荣张丛
- 关键词: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
- 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现代概念
- 1998年
-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自CAST报道后,其治疗观念及方法发生很大变化。为此,对其某些新概念及方法概述如下。 1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新观点 1.1 交感神经依赖性心律失常:因交感神经机能亢进,使心肌兴奋性增强、传导加速及不应期缩短或通过儿茶酚胺作用增强钙离子流,产生触发激动而诱发心律失常。已知有甲亢伴房颤、劳力诱发的室早及室速、阵发性房颤(交感神经介导型)、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速等。治疗首选β阻滞剂。 1.2 药物治疗的适应证:近年研究证明:LownⅡ~Ⅳ级者,若心功能正常不易诱发室颤。
- 张丛张振荣张承祚
- 关键词: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疗法
- 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的几个问题
- 2013年
- 心房颤动(房颤,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随人口老龄化显著提高,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房颤并发的脑卒中有较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晚近,在房颤领域内有长足的进步,不断出现新方法及指南,为更合理规范化治疗,将有关问题进行综述.
- 张丛
- 关键词:心房颤动药物抗栓治疗
- 阿魏酸钠联合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SF)联合低分子肝素(LMWH)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LMWH)5000U,皮下注射,1次/12h,共用10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魏酸钠(SF)300mg,静脉滴注,共用14d,LMWH疗程同对照组。14d后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和心电图疗效等。结果阿魏酸钠(SF)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心电图疗效,降低TC、LDL,心肌耗氧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SF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 李涛张丛
- 关键词:阿魏酸钠
- 首发动眼神经麻痹之糖尿病15例误诊分析
- 2005年
- 张丛李涛
- 关键词:动眼神经麻痹糖尿病误诊分析
- 青年急性心肌梗塞11例临床分析
- 1999年
- 我国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年龄较欧美国家晚10年,年青人AMI更少见,约占构成比的0.9~3.75%[1]。将我院1990~1995年收治青年急性心肌梗塞1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1例均符合ISFC/WHO(1979)的诊断标...
- 李涛张丛
- 关键词:心肌梗塞青年急性
-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14年
- 他汀类药传统上是作为调脂药应用的,4S研究确立了他汀类药在心脑血管病中治疗及预防的地位,并形成调脂外多功能效应的理论。冠心病患者在心血管病事件后,β受体阻滞剂及阿司匹林各降低心血管病病死率25%,而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降低42%,作用强度最大,被誉为"心脏药物"〔1〕。经20余年临床实践,治疗适应症不断拓宽,有多种疾病能在治疗中获益且安全可靠。为更好地应用他汀类药物,将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 李涛张丛
- 关键词:他汀类药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