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瑛 作品数:22 被引量:63 H指数:5 供职机构: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苏州市“科教兴卫工程”青年科技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苏州市“科教兴卫”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哲学宗教 更多>>
小儿多动症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及干预对策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小儿多动症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及干预对策。方法对72例小儿多动症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依从性差的患儿进行问卷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分析患儿依从性差的原因,同时采取相应的针对措施进行干预,观察干预效果。结果小儿多动症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依从性较差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26.4%的家长认为小儿多动症不需要治疗,患儿长大后会慢慢好转;23.6%家长认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效果不理想;15.3%患儿由于学习等问题放弃了治疗等。通过实施针对性的干预对策后,59例小儿多动症患儿回院继续接受治疗,返院治疗率81.9%。结论小儿多动症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较为复杂,应加强与小儿多动症患儿家长的交流与宣传教育,提高治疗过程中的医疗质量等。 巫瑛关键词:小儿多动症 脑电生物反馈 治疗依从性 干预对策 早期综合发展指导对0~24个月婴幼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究早期综合发展指导对0~24个月婴幼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本市出生并自愿参加早期发展指导的正常足月儿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本市出生并在本院进行保健的正常足月儿1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组婴幼儿在6、12、18、24个月时的头围、体重、身长,并检测血清中25-羟维生素D[25-(OH)D3]浓度及血红蛋白(Hb)值,采用Gesell发育量表测定婴幼儿的发育商,用以评价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情况。结果6个月时两组婴幼儿的体重、身长、头围、发育商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6~24个月观察组婴幼儿的体重、身长、头围、发育商等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在0~24个月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综合发展指导能够显著改善婴幼儿的体格发育,促进婴幼儿神经心理行为的发育,减少营养缺乏性疾病的发生。 巫瑛关键词:婴幼儿 发育 多胺对神经系统生长发育和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2004年 多胺 (包括腐胺、精脒及精胺 )广泛分布于各种生物组织细胞内 ,具有促进细胞分化、增殖、生长 ,稳定细胞膜和亚细胞器结构 ,调控体内核酸、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修饰蛋白激酶等作用。鸟氨酸脱羧酶 /多胺系统与脑细胞的分化、增殖以及神经细胞凋亡等都密切相关 ,对于脑发育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巫瑛 古桂雄关键词:多胺 学龄前儿童维生素D缺乏与人体成分相关研究 2022年 探讨学龄前儿童维生素D缺乏对人体成分中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某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2021年01~2022年08月期间326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25(OH)D检测及人体成分分析,将25(OH)D检测结果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和维生素D不足/缺乏组,对两组研究对象体成分中的性别构成、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百分率、腰臀比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躯干脂肪质量指数(TFMI)、四肢脂肪质量指数(AFMI)、内脏脂肪水平及BMI与维生素D的营养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男童中的29.91%出现维生素D不足/缺乏,女童中的45.54%出现维生素D不足/缺乏,女童维生素D不足/缺乏率高于男童(P0.005)。维生素D不足/缺乏组儿童体脂百分率(0.22±0.08)高于维生素D正常组(0.20±0.07),p0.014。随着BMI、TFMI、AFMI及内脏脂肪水平的升高,维生素D的数值逐渐减少(p0.037,p0.025,p0,008,p0.040),其中躯干脂肪质量指数与维生素D的营养水平相关性最显著(P<0.01)。 结论 学龄前儿童中女童及体脂率高的儿童更加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 赵璐 何璐 蔡世忠 巫瑛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维生素D缺乏 饮食行为干预工具对1~5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评估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抚养人对儿童饮食行为认知态度的干预效果。方法以苏州市200名1~5岁饮食行为问题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100名和对照组100名,分别采用爱饭达(IMFeD)工具,即儿童饮食行为干预计划(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eeding difficulties,IMFeD),及常规门诊指导进行干预。随访为期9个月,共随访4次,每次随访需要对儿童进行体格测量,同时通过让抚养人填写问卷,评估儿童各阶段的饮食行为状况及抚养人的认知状况。结果在儿童6类饮食行为问题中,抚养人报告最严重的是“胃口差”和“不良进食习惯”,而未报告“潜在疾病状态”。干预组儿童在“胃口差”(P<0.001)和“父母过度关心”(P=0.049)这两项目的基线评分高于对照组。经过9个月的干预,两组儿童的饮食行为评分较干预前均呈下降趋势,干预组在“胃口差”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03)。干预组儿童的身高和体质量增长幅度均高于对照组,且身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随干预时间的延长,干预组在“胃口差”“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不良进食习惯”“父母过度关心”四类评分及饮食行为总评分均呈现逐渐递减趋势,且各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抚养人在干预后“认为孩子吃饭存在问题”的比例、“对孩子吃饭的担忧程度”以及对医生的疗效和满意度评价有明显改善(P<0.001)。结论综合系统的饮食行为干预可以较好地改善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促进儿童体格生长,同时可以改善抚养人对儿童饮食行为的认知态度。 蔡世忠 史晓燕 秦立强 陈艳 陆海萍 巫瑛关键词:饮食行为问题 儿童 儿童忽视调查370例(英文) 被引量:5 2006年 背景:儿童忽视是儿童虐待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因此,有必要了解中国儿童忽视问题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目的:调查苏州市儿童忽视问题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设计:现况调查、对比分析。单位: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对象:于2003-03/10在苏州市选取1所公办幼儿园和2所民办幼儿园展开调查。按照自愿的原则,调查无明显身心疾患的儿童,且近1年与本问卷的应答人在一起生活。调查儿童370人,年龄为4~6岁,其中男童196人,女童174人。方法:对自愿者发放中国城市儿童忽视情况调查问卷,从身体(给孩子买水果、考虑孩子的营养需要、关心儿童的身高和体质量)、情感(与孩子聊天、带孩子一起游玩、鼓励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注意听孩子讲自己的感受、家里来客人时将孩子介绍给客人、当孩子哭泣时喝令立即停止、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参加的活动)、教育(给孩子买图书、给孩子讲故事、识别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认真的回答)、安全(对家中的电、火,注意孩子的防护措施、告诫孩子不能玩火柴、小刀或尖锐物、教孩子怎样穿行马路)和医疗(家中备有儿童常用药物、督促孩子刷牙、注意纠正孩子的不良姿势)5个层面20项内容分析儿童忽视的现状,要求应答人客观地填写最近1年的情况,对每一个问题仅选1项圈写(如从未有、偶尔有、经常有、一直有),不遗漏任何一个问题。同时调查父母的教育程度和职业。主要观察指标:儿童忽视的一般情况及不同家庭文化、职业对儿童忽视的影响。结果:发放问卷370份,收回合格问卷370份,有效率100%。①苏州市儿童在教育,医疗,安全等方面均能得到较好的关心和爱护,但在少数部分家庭仍存有忽视儿童身心发展的现象。②不同的家庭文化对有关儿童的医疗、安全和身体方面均能� 花静 巫瑛 古桂雄 陈军 朱琳俐关键词:儿童 问卷 虐待 SPOC混合式教学在“儿童保健学”课程中的探索与思考 2024年 随着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发展,利用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所采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正逐渐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儿童保健学课程为例,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采用SPOC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该模式下课程的教学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并根据本课程多年实施经验,对该模式进行总结和思考,为后续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张小林 陈艳 巫瑛 蔡世忠 黄洁关键词:儿童保健学 混合式教学 教学改革 不同类型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特点以及共患病和功能损害的发生状况。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确诊的1 534例ADH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注意缺陷型(ADHD-I)组、多动-冲动型(ADHD-HI)组和混合型(ADHD-C)组,由父母填写Vanderbilt ADHD父母评定量表,专科医师评估,并收集患儿的一般情况,对各类型ADHD患儿一般情况以及共患病和功能损害进行比较。结果 1 534例ADHD患儿男女比例为5.3:1。ADHD-I组女童的比例相对较另两个组为高(ADHD-I组与ADHD-HI组相比:χ2=6.00;ADHD-I组与ADHD-C组相比:χ2=16.21;均P<0.05)。ADHD-I组年龄为8.68±1.36岁,ADHD-HI组年龄为8.12±1.19岁,ADHD-C组年龄为8.35±1.25岁,3组之间年龄存在显著性差异(F=17.58,P<0.05)。共患病的发生率ADHD-I组为37.6%,ADHD-HI组为45.4%,ADHD-C组为56.2%,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7,P<0.05),ADHD-C组最高。3组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6,P<0.05),ADHD-HI组最低。结论 ADHD以男孩为多,ADHD-C型共患病略高,ADHD-HI型功能损害较低。 陈艳 陆海萍 巫瑛 张郦君 史晓燕关键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儿童 共患病 精脒对PC12细胞生长的影响 2009年 目的研究精脒(SPD)及多胺合成抑制剂α-双氟甲基鸟氨酸(DFMO)对PC12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嗜铬细胞瘤细胞株PC12细胞,分为SPD组和DFMO组分别培养4 d,每天观察PC12细胞生长情况。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台盼蓝染色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用四氮唑盐(MTT)比色试验检测细胞的生长或抑制,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SPD作用PC12细胞后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胞体更加粗大,细胞突起更加细长,分支相连。DFMO作用PC12细胞后大部分细胞变圆,细胞突起变短。细胞生长曲线显示SPD组活细胞数明显增多,DFMO组细胞数减少。SPD作用4 d对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DFMO作用4 d对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6 mmol/L DFMO作用4 d可使PC12细胞生长周期阻滞在S期。结论SPD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PC12细胞生长具有促进作用,DFMO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PC12细胞则具有抑制作用。 巫瑛 古桂雄 杨吉成 盛伟华关键词:精脒 嗜铬细胞瘤 PC12细胞 929例消瘦儿童青少年人体成分临床特征 2021年 描述6-18岁消瘦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的特征,为临床干预提供更多的线索。方法 选取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消瘦儿童青少年929例,年龄6~18岁。所有研究对象均使用InBody J20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测量身体成分指标,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与消瘦儿童青少年体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消瘦儿童青少年中,男生占比(67.5%)明显高于女生(32.5%),且消瘦高峰集中在6~9岁。女生的身高、体重、BMI、非脂质量指数、骨骼肌指数、腰臀比及基础代谢率均明显低于男生;脂肪质量指数、体脂率明显高于男生(t=-3.52、-5.84、-10.85、-15.39、-9.73、-5.47、-7.10;2.22、4.38,P<0.05)。随着年龄增长,男、女生的BMI和男生的FFMI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女生的FFMI增长速度缓慢,13岁后逐渐下降(男生F=59.006、28.999;女生F=18.529、4.568,P<0.05);男生体脂百分比呈先降低(6~8岁)后增加(8~11岁),至11岁达到峰值后又逐渐下降的趋势;女生体脂百分比逐渐增加(6~12岁),至13岁时略有下降,至14-18岁明显增加(男生F=5.439,女生5.926,P<0.05)。结论 不同性别、年龄的消瘦儿童青少年体成分存在明显差异;非脂肪组织和脂肪组织的发育变化趋势不同,且存在性别差异。生物电阻抗分析作为检测身体组分的简易便捷方法,能为消瘦儿童青少年的临床干预提供更多的线索。 张小林 蔡世忠 巫瑛 龚金鑫 陈艳关键词:儿童青少年 体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