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馨
- 作品数:11 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周恩来廉政思想与实践给我们的启示
- 1998年
- 周恩来廉政思想与实践给我们的启示宁馨周恩来在廉政建设方面有着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思想理论和行为规范。结合当前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的实际,重温周恩来的廉政思想与实践,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一、廉政建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廉洁政府”是周恩来提出的...
- 宁馨
- 关键词:周恩来廉洁政府民主集中惩治腐败建国初期法制保障
- 略论邓小平国情观的主要特点
- 2005年
- 邓小平的国情观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唯实求真的国情观,是独特创新的国情观,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国情观。求实性、创新性和开放性是其主要特点。
- 宁馨
- 关键词:邓小平国情观开放性
- 论邓小平的国情观
-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们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很有建树,论著、论文很多,但对与邓小平理论有密切关系的邓小平的国情观的研究却不多.笔者以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国情的分析和认识为线索,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
- 宁馨
- 关键词:邓小平国情观中国社会主义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理想信念教育探析
- 2013年
- "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仍有些学生理想信念与社会要求、与人生追求存在偏差,理想高远与信念弱化的明显反差,精神需求与物质利益无法兼顾的痛苦等问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着眼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发展需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 宁馨
-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
-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新鲜经验
- 2020年
-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强化思政课"关键课程"重要地位,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根本目标,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以"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为标准,不断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这些新鲜经验,对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宁馨
- 八大对执政党建设的理论贡献及其意义
- 1996年
- 八大对执政党建设的理论贡献及其意义宁馨陕西师范大学德育教研室八大是我党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之一,就在于对执政党的建设作了比较系统地论述。分析、研究八大对党的建设的理论贡献,对加强新时期执政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八...
- 宁馨
- 关键词:执政党建设党内民主个人崇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对官僚主义
- “中国的农业是一门大学问”——论周恩来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
- 2000年
- 周恩来不仅是提出以农业为基础最早的人 ,而且是强调以农业为基础最多的人。周恩来之所以在长达四分之一世纪里不惜反反复复强调这一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方针 ,是因为他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农业同整个国民经济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那么 ,如何发展农业 ?怎样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 ?周恩来又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与措施。周恩来如此重视农业问题的原动因是 :第一 ,传统重农思想的影响 ;第二 ,马克思主义重农思想的熏陶 ;第三 ,对农村情况的熟悉与对农民的挚爱 ;第四 ,“总管家”的重担促使他更多地考虑农业问题。
- 陈答才宁馨
- 关键词:周恩来农业农业政策
-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 1997年
-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宁馨王启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展开了多次争论和讨论。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和其它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仅仅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土壤。从中国革命...
- 宁馨王启和
-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理论渊源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基于态度改变理论视角下被引量:1
- 2013年
- 大学生正确态度的形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客观分析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及其形成的原因,积极帮助大学生转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态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实效性的关键。文章依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通过大学生对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与态度,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现状作了具体分析,为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和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 郭聪惠王立洲曹爱琴夏永林宁馨
- 关键词:态度改变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 德法并举构建良好信用秩序——兼析对学术造假“法轻德软”的现状及其危害
- 2017年
- 良好的信用秩序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维护信用秩序是道德与法律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基本社会功能,信用规范是道德与法律的共同价值准则和道义要求;我国现阶段信用秩序构建中(尤其对学术造假等的惩处上)所存在的"法轻德软"现象是失信背义的普遍性社会原因,只有德法并举才能构建良好信用秩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养公民正确的信用观,使全体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都依法办事、诚实守信,对严重失信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法罚德治"即德法并举,是构建良好信用社会的必由之路。为此,学校应承担起培养诚信公民的重要职责。
- 宁馨
- 关键词:信用秩序德法并举信用观学术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