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辉
-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心肌做功指数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 探讨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发生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9年7月至2013年10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51例行CRT的心力衰竭患者,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计算Tei指数,术后随访1年,起搏器程控仪分析随访期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的发生次数.结果 共完成随访48例,其中无事件组33例(68.8%),VT/VF组15例(31.2%).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最大内径(LAD)、E峰与A峰比值(E/A)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VT/VF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Tei指数显著高于无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4、0.013).Tei指数与VT/VF的发生次数呈显著正相关(r=0.834,P<0.01),而LVEDD与VT/VF的发生次数无显著相关性(r=0.065,P>0.05).结论 Tei指数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后发生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强有力的预测因子.
- 陈谦谦孙辉孔庆峰魏子秀徐勤成
-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反应性对P波离散度及高频心房事件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心力衰竭(HF)患者P波离散度(Pd)和心房高频事件(AHRE)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5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49例行CRT的HF患者,于术前、术后6个月和12个月行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定期随访,根据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和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CRT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结果有反应组33例(67%),无反应组16例(33%),与术前相比较,术后6个月,有反应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显著缩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提高,室性早搏(VPB )显著减少(P〈0.05),左房最大内径(LAD)、Pd、房性早搏(APB)、AHRE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有反应组除LVEDD显著缩小,LVEF显著升高,VPB显著减少外(P〈0.05), LAD、Pd显著减小、APB、AHRE显著减少(P〈0.05)。无反应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各参数与术前相比均未见统计学差异,有反应组术后12个月内总AHRE次数与术前Pd呈显著正相关(r=0.651,P=0.000),而与术前LAD无显著相关性(r=0.169,P=0.060)。结论CRT中远期效果可以改善心房重构和Pd、减少AHRE的发生,Pd是CRT后发生AHRE的强有力的预测因子。
- 孙辉陈谦谦徐勤成魏子秀
-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P波离散度
- 阿托伐他汀对伴有高血压病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双腔起搏疗效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并发高血压病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双腔起搏的疗效[心房高频事件(AHREs)和炎症]的影响。方法:选择49例并发高血压病的SSS行双腔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药组随访观察12个月,对照组(n=25)给予常规治疗,试药组(n=24)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20 mg/d至研究结束。研究开始及结束时测所有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水平。研究开始及结束时分别进行随访,调出起搏器存储仪记录数据,统计AHREs发作次数(次/年,超过5 min者进入统计)、AHREs持续时间(h/年)、以及心房起搏百分比[(AP(%)]、心室起搏百分比[VP(%)]等数据,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束后试药组AHREs次数、AHREs负荷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两组间AP(%)与VP(%)较用药前相比以及用药前后组间相比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束后试药组血浆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脂改善(P<0.05)。研究期间AHREs发作次数(次/年)、AHREs持续时间均与hs-CRP呈正相关。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并发高血压病且行双腔起搏器植入的SSS患者有降低AHREs负荷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阿托伐他汀抑制炎症反应及调脂有关。
- 魏子秀孙辉张梅孙晓斐
- 关键词: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双腔起搏阿托伐他汀超敏C反应蛋白
-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后发生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相关预测因素研究
- 2014年
- 目的探讨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B型钠尿肽(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胱抑素C(CysC)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发生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行CRT的DCM患者36例,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静脉血检测BNP、TNF-α、CysC水平;术后随访1年,CRT起搏器记录随访期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的发生次数并经程控仪分析。结果共完成随访34例,其中无事件组23例(67.65%),VT/VF组11例(32.35%);两组相比较,仅LVE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LVEF、TNF-α、Cys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VEDD是DCM患者CRT治疗后发生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准确的预测因子,没有发现BNP、LVEF、TNF-α、CysC与此有关。
- 孙辉陈谦谦徐勤成孙晓斐魏子秀
-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 瑞舒伐他汀对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阵发性房颤的影响
- 2015年
-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后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入选我院DCM行CRT后患者44例,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试药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22例,所有患者试验前及18个月后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脑钠尿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跟踪分析起搏器中记录到的心房颤动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在基线状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8个月后,共42人完成随访,与基线数据相比较,试验组hs-CRP、BNP、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均显著降低(P<0.05,P<0.01),对照组仅BNP、LVEDD显著降低(P<0.05),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升高(P<0.05),两组LDL-C均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药组PAF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0%(2/21)vs.38%(8/21),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显著降低DCM患者CRT后PAF的发生率,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减轻炎症反应而非依赖降脂作用。
- 孙辉陈谦谦徐勤成魏子秀田飞飞
-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