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萱
- 作品数:60 被引量:1,780H指数:21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1988~1992年全国无眼及小眼畸形的监测被引量:15
- 2000年
- 目的 调查我国 30个省、市及自治区的无眼或小眼畸形的现状。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方案 ,对我国 1988~ 1992年 30个省、市及自治区 44 3~ 5 88所医院的孕满 2 8周至生后 7天的围产儿进行了监测。结果 5年共监测 3 2 46 40 8例围产儿 ,其中无眼或小眼畸形者 382例 ,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平均 5年发病率为 1 18/万 ( χ2 =7 381,P <0 0 1)。其发病率农村高于城镇 (P<0 0 5 ) ,女性高于男性 (P <0 0 5 )。甘肃省发病率为 2 6 5 /万 ,天津市为 0 2 1/万。单发畸形 47例 ;多发畸形 335例 ( 87 7% ) ,其中伴颌面部畸形者 2 33例 ( 6 9 6 % )、肌肉骨骼系统畸形者 187例 ( 5 5 8% )和中枢神经系统畸形者 142例 ( 42 4% ) ,综合征者 2 7例 ( 8 1% ) ,以 2 1 三体综合征居多 ,为 16例。结论我国各省市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 ,对于无眼或小眼畸形者 ,尤其是合并多发畸形者 。
- 朱军王艳萍周光萱梁娟代礼
- 关键词:无眼畸形小眼畸形流行病学
- 2001~2010年中国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16
- 2013年
- 目的对全国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了解我国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方法收集中国出生缺陷监测网2001~2010年监测的孕28周至产后7d住院分娩的围产儿资料,包括活产、死胎和死产,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共监测8 273 382例围产儿,其中先天性马蹄内翻足4 233例,全国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生率为5.12/104,十年期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χ2=2.43,P>0.05)。城市发生率为4.90/104,农村发生率为5.43/104;男性发生率为5.31/104,女性发生率为4.73/104;西部发生率为7.00/104,中部发生率为4.52/104,东部发生率为4.27/104;南方发生率为5.82/104,北方发生率为4.34/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受累部位分布没有差异(χ2=1.74,P>0.05)。结论 2001~2010年我国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生率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发生率存在城乡、地区差异和性别差异。我国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生率低于国外报道。
- 易玲周光萱代礼李科生朱军王艳萍
- 关键词: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生率出生缺陷监测
- 2158例神经管缺陷儿的产前B型超声波诊断分析被引量:7
- 2000年
- 回顾性分析1990~1993年全国28省、市、自治区233所医院,住院分娩的孕满28周的2158例神经管缺陷儿的产前诊断情况,了解我国神经管缺陷儿产前B型超声波诊断情况。结果显示:我国神经管缺陷产前诊断的比例为61.8%,产前B型超声波诊断的比例为56.5%,其中无脑畸形、脑膜脑膨出、脊髓外翻的产前B型超声波诊断比例分别为66.7%、62.5%、52.5%。胸段(46.4%)、腰段(4.4%)的脊柱裂产前B型超声波诊断的病例较颈段(35.5%)、骶段(31.7%)高(P<0.05)。省级、市级、县级及部队工矿医院神经管缺陷的产前B型超声波诊断比例分别为55.7%、59.4%、49.0%、57.2%。1991~1993年神经管缺陷产前B型超声波诊断比例分别为53.5%、55.8%、60.7%、54.7%。无脑畸形、脑膜脑膨出、脊髓外翻产前B型超声波诊断的比例较高。
- 王艳萍梁娟周光萱缪蕾朱军吴艳乔
- 关键词:神经管缺陷产前诊断B超
- 我国南方非综合征性总唇裂的流行病学被引量:21
- 2000年
- 了解我国南方地区 1988~ 1992年非综合征性总唇裂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基本状况。方法 在1988~ 1992年期间 ,采用以医院为单位的整群抽样方法 ,对南方监测医院孕 2 8周至产后 7天的围产儿及非综合征性总唇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88~ 1992年南方非综合征性总唇裂发生率为 12 .5 /万 ,其中唇裂为4.1/万 ,唇裂合并腭裂为 8.3/万。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和上海市的非综合征性总唇裂居前三位 ,分别为 16 .7/万、15 .6 /万、14.6 /万 ;上海市和贵州省唇裂合并腭裂最高 ,均为 10 .4/万 ;西藏自治区和安徽省的唇裂分别为 7.6 /万、6 .0 /万。城乡无显著性差异。男性发生率为 14.4/万 ,女性为 10 .4/万 ,性别比为 1.5∶ 1。唇裂合并腭裂占总病例的6 7%。单侧病例占 70 % ,左侧总唇裂为 49%。结论 南方各省 (市 )、自治区的非综合征性总唇裂发生率存在差异。发生率无变化趋势 ,城乡无差异 ,男性较女性易感。非综合征性唇裂合并腭裂较多发 ,单侧多于双侧 ,以左侧为主。
- 梁娟王艳萍周光萱朱军缪蕾吴艳乔
- 关键词:流行病学发病率病因
- 1988~1992年我国住院分娩的围生儿死亡率及性别比分析被引量:9
- 2001年
- 目的 :了解住院分娩的围生儿死亡率及性别比。方法 :采用 1988~ 1992年出生缺陷监测网监测的住院分娩的围产儿资料 ,分析围生儿死亡率及性别比。结果 :1988~ 1992年全国男性围生儿死亡率为 17 4‰~ 2 3 7‰ ,女性围生儿死亡率为 15 8‰~ 2 1 9‰ ,性别比为 1 0~ 1 1。其中死胎、死产率男性为 11 6‰~ 15 4‰ ,女性为 11 6‰~ 15 7‰ ,性别比为 0 9~ 1 1。早期新生儿死亡率男性为 5 9‰~ 8 4‰ ,女性为 4 2‰~ 6 3‰ ,性别比为 1 2~ 1 5。乡村的围生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城镇。县级医院的围生儿死亡率高于市、地、州医院及省级医院。结论 :我国围生儿死亡率水平较高 ,1990~ 1992年呈一定的下降趋势。
- 王艳萍梁娟吴艳乔朱军周光萱缪蕾代礼
- 关键词:围生儿死产早期新生儿性别比
- 1996~200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448
- 2003年
- 目的 了解我国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主要死亡原因和变化特征。方法 在全国1 1 6个监测点 ,采用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调查 1 996~ 2 0 0 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农村与城市孕产妇死亡率差别及主要死亡原因。结果 (1 ) 1 996~ 2 0 0 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由 63 9/ 1 0万下降到 53 0 / 1 0万 ,下降幅度为 1 7 1 % ;农村孕产妇死亡率由 86 4/ 1 0万下降到 67 2 / 1 0万 ,下降幅度为 2 2 2 % ;城市孕产妇死亡率由 2 9 2 / 1 0万下降到 2 8 9/ 1 0万 ,下降幅度为 1 0 %。 (2 )全国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的前 3位分别为产科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羊水栓塞 ,农村和城市的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略有差异。 (3) 1 996~ 2 0 0 0年全国和农村的产科出血死亡率分别下降 33 8%和 34 9%。结论 1 996~ 2 0 0 0年全国和农村的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城市孕产妇死亡率出现波动。
- 梁娟李维敏王艳萍周光萱吴艳乔朱军代礼缪蕾
- 关键词:孕产妇死亡率流行病学
- 我国南、北方神经管缺陷病因学初探被引量:16
- 1994年
- 对1986~1988年间监测的4134例神经管缺陷进行了病例对照(1:1)研究。对照为在同一医院紧接畸形儿出生的一例非畸形活产儿。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后,发现南北方神经管缺陷的发生均与母亲孕早期接触射线、噪声、化学物、农药有关。孕早期感冒并发热或不发热(南方、北方组)、服用磺胺(北方组)、避孕药(北方组)、中草药(南方、北方组)等亦可增加神经管缺陷发生的危险性。
- 吴艳乔张迅包广泽李秀普李键须昌隆周光萱缪蕾刘蓉曾敏倪旱雨肖坤则
- 关键词:神经管缺陷病例对照
- 1988~1992年中国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生率的动态变化被引量:9
- 2000年
- 目的 了解我国 1988~ 1992年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生率的动态变化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单位的整群抽样方法 ,对 1988~ 1992年期间我国 5 0 0多所医院孕 2 8周至产后 7天的 3 2 46 40 8例围产儿 ,4349例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我国 5年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城乡发生率也无显著性差异。男性发生率为 14.9/万 ,女性发生率为 11.7/万 ,差异有显著性 ,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的性别比为 1.3∶ 1。三类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各自的发生率为 :CL± P:7.8/万 ,CL:3.8/万 ,CP:1.8/万。结论 我国非综合征性唇腭裂发生率无变化趋势 ,城乡无差异。男性高于女性 ,唇裂合并腭裂为最常见类型。
- 梁娟王艳萍周光萱朱军缪蕾吴艳乔肖坤则
- 关键词:唇腭裂非综合征性
- 中国先天性巨结肠的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21
- 2000年
- 目的 了解我国围产儿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率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在 1987~1992年期间 ,采用以医院为单位的整群抽样方法 ,对全国 5 0 0多所医院孕 2 8周至产后 7d的围产儿进行了监测。结果 共监测先天性巨结肠 2 83例 ,5年围产儿数 44 896 92 ,全国发生率为 0 .6 /10 0 0 0。乡村的发生率为 0 .75 / 10 0 0 0 ,城镇为 0 .5 7/ 10 0 0 0 ,男性的发生率为 0 .6 7/ 10 0 0 0 ,女性为0 .5 1/ 10 0 0 0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先天性巨结肠围产期死亡率为 6 78.44‰。 49%的先天性巨结肠为多发性 ,以伴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畸形较为常见。结论 先天性巨结肠是我国围产儿较常见的畸形之一 ,农村的发生率高于城市 ,男性高于女性 ,围产期死亡率较高。
- 梁娟王艳萍朱军缪蕾周光萱肖坤则
-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流行病学围产儿
- 中国先天性成骨不全围产儿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00年
- 目的 了解我国先天性成骨不全围产儿的发生情况及特征。方法 在 1987~ 1992年期间 ,采用以医院为单位的整群抽样方法 ,对全国 5 0 0多所医院孕 2 8周至产后 7天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 5年共监测围产儿44 896 92例 ,先天性成骨不全围产儿 133例 ,发生率为 0 30 /万 ,乡村的发生率为 0 2 6 /万 ,城镇为 0 32 /万 ;男性的发生率为 0 2 7/万 ,女性为 0 2 9/万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先天性成骨不全围产儿有 48 1%为低体重儿 ,围产期病死率为 6 2 % ,产前诊断率为 14 3 %。 76 %先天性成骨不全为多发性畸形 ,以合并骨骼系统的畸形多见。结论 我国先天性成骨不全的发生率与国外一些国家的相似 ,其围产畸形儿病死率较高 ,产前诊断率低 。
- 梁娟王艳萍缪蕾朱军周光萱吴艳乔
- 关键词:先天性成骨不全围产儿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