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瑛 作品数:14 被引量:155 H指数:6 供职机构: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6 2001年 目的 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发作特点。方法 4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成有器质性心脏病和无可发现的器质性心脏病 2组,共进行 45次 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房颤发作前 30min和 1min的窦性心室率,以及诱发和不诱发房颤的房性早搏的配对间期(PP')和早搏指数(PI)。结果随机抽取53例次的阵发性房颤样本。房颤发作前30 min和 1min的平均窦性心室率改变不显著,但 14例次(33%)和15例次(36%)房颤发作前分别出现窦性心室率显著减慢和显著加快,15例次(36%)房颤发作前1min的窦性心室率<60次/min。与53个不诱发房颤的房性早搏相比,48个诱发房颤的房性早搏的PP'间期和PI均显著缩短(P<0.001)。有器质性心脏病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2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元显著性。结论 短配对间期的房性早搏是阵发性房颤的独立诱发因素。部分患者的房颤发作与心动过缓有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能预防房颤的发生。 吴瑛 牛国栋 李宏才 李彦东 支力大 尹彦琳关键词:心房颤动 房性早搏 心率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间延误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27 2002年 目的为探讨AMI患者溶栓治疗前时间延误原因及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 4 7例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调查 ,同时对 10 0名急诊科和CCU护士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结果溶栓治疗的院外延误时间为 16 5min(自身延误 12 9min ,交通延误 36min) ,院内延误 12 6min(急诊室 78min ,CCU延误 4 8min) ;4 7例患者中仅有 7例 (14 .9% )对AMI和溶栓的知识有所了解。CCU护士对AMI溶栓认识程度显著好于急诊室护士。结论加强AMI患者对AMI和溶栓知识的了解 ,以及对医护人员的培训 。 李遇秋 李会清 吴瑛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护理 CCU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床上活动时间的探讨 被引量:52 2002年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最佳床上活动时间。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 ,随机分组将 4 4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组分别在拔管后 6h和 2 4h床上活动 ,观察 2组病人床上活动后穿刺点出血、血肿发生率及舒适度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活动后 2组病人在拔管后 8h、2 4h、2 6h无 1例出现穿刺点出血、局部血肿。但在拔管后8h、2 4h 2组病人在腰背疼痛、失眠、排尿困难、食欲下降、烦躁等舒适度方面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拔管后 6h进行床上活动是安全。 于艳青 吴瑛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并发症 护理 支架植入术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情感障碍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5 2004年 陆霞 吴瑛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情感障碍 焦虑 抑郁 心绞痛 北京市社区护士对护理操作技能考试的评价 被引量:1 2003年 对 2 0 0 2年参加社区护士技能考试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社区护士对技能考试的内容、评分标准及考试管理等方面的想法和建议。有 77 8%的护士认为采取上岗考试十分必要 ,有 83 7%的护士认为护理操作技能对于社区护理工作非常重要 ,有 6 5 7%的护士感受到参加社区技能考试可以促进其技术操作水平的提高。 罗萍 郑修霞 贾明艳 蒋保季 吴瑛 刘宇 范晓君 耿笑微关键词:护士 护理操作 技能考试 社区护士 不同血压范围内间接法与直接法所测血压值差异比较 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间接法与直接法测量动脉血压在不同血压范围内的差异及原因。方法对37例患者用直接法测量一侧桡动脉血压,用间接法测量对侧肱动脉血压。每例患者共测量30次,每次间隔30 m in。比较所得血压值的差异,并以间接法所测血压为标准分为正常、高、低血压组。结果在不同血压范围内,采用间接法测得的收缩压均显著低于直接法(均P<0.05)。37例患者1 110例次总体血压,正常血压组、高血压组中间接法测得的舒张压高于直接法(均P<0.05);平均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在低血压组中间接法测得的舒张压和平均压均低于直接法(均P<0.05)。结论间接法在正常及高血压范围内能够正确评估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可作为判断组织灌注的指标,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同时间接法有低估收缩压而高估舒张压的趋势,临床应予充分考虑。 詹艳春 吴瑛 吴晓英关键词:肱动脉 桡动脉 血压 测量方法 经皮血管缝合器病人活动后并发症与舒适度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6 2004年 于桂香 吴瑛关键词:血管缝合器 并发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护理学向科学迈进的沿革——介绍美国护理科学探索过程 被引量:15 2003年 专业的关键特征之一是拥有一个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护理要从一个职业发展成为一门专业,必须建立和发展能够指导护理实践的科学知识体系。然而,什么是护理学所特有的、能够作为护理实践基础的知识体系呢?其实质又是什么呢?护理界,尤其是美国的护理界,为了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为护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发展过程中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误区。美国的护理学科发展主要经历了5个不同的时期,从建立护理专业知识体系的思想形成,到改革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大力开展护理科研、进行护理研究生教育以及建立和发展护理理论,虽然每个发展时期的努力重点各不相同,但其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始终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建立和发展护理学科特有的理论知识体系,使护理学成为一门专业。 吴瑛关键词:护理科学 美国护理 高职高专护理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被引量:9 2001年 目的 :探讨适合高职高专护理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方法 :在分析社会对临床第一线护士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的需求 ,以及本学院十余年护理本科和成人大专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上 ,确定培养目标 ,建立独特的课程体系 。 吴瑛 陈新民 梁志欣 姚景鹏 郑修霞 吕兆丰关键词:高等护理教育 高职高专教育 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 调节呼吸机触发灵敏度对全麻术后患者带管时间的影响 2005年 目的缩短全麻术后呼吸机支持患者的带管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方法采用随机法将63例全麻术后患者分为实验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机械通气15 min后根据患者呼吸恢复情况将呼吸机触发灵敏度由-2.0 cmH2O调至-1.0 cmH2O-、0.5 cmH2O;对照组始终维持触发灵敏度在-2.0 cmH2O。结果实验组带管时间为(160.20±58.80)min,对照组为(209.40±58.80)min,实验组显著短于对照组(t=-3.99,P<0.01);两组拔管后30 min血气分析结果及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全麻术后早期调节呼吸机触发灵敏度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有利于患者及早锻炼自主呼吸,缩短其清醒时的带管时间,减少患者经受气管插管造成的痛苦。 吴晓英 吴瑛 高新月 刘方关键词:呼吸机 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