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炳华

作品数:30 被引量:109H指数:6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骨折
  • 8篇股骨
  • 6篇粗隆
  • 6篇粗隆间
  • 5篇螺钉
  • 5篇粗隆间骨折
  • 4篇动力髋
  • 4篇动力髋螺钉
  • 4篇髋螺钉
  • 4篇老年
  • 4篇股骨粗隆
  • 4篇股骨粗隆间
  • 4篇股骨粗隆间骨...
  • 4篇关节
  • 3篇入路
  • 3篇疗效
  • 3篇近端
  • 3篇老年股骨
  • 3篇股骨近端
  • 2篇凋亡

机构

  • 29篇南昌大学第四...
  • 9篇南昌大学第一...
  • 2篇南昌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南昌大学第三...

作者

  • 29篇吴炳华
  • 18篇凌强
  • 17篇邓高荣
  • 9篇李太强
  • 7篇高翔
  • 7篇徐聪
  • 5篇张魁忠
  • 5篇戴闽
  • 5篇缪锌
  • 3篇李斌华
  • 3篇邹帆
  • 3篇尹生江
  • 3篇骆松
  • 2篇邱平
  • 2篇宗世璋
  • 2篇张斌
  • 2篇周荣平
  • 2篇徐聪
  • 1篇于雪峰
  • 1篇吴琼芳

传媒

  • 5篇临床和实验医...
  • 3篇山东医药
  • 2篇当代医学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实用临床医学...
  • 2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江西医药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8
  • 4篇2007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杜仲甙治疗被动吸烟导致的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探讨杜仲甙治疗被动吸烟导致的骨质疏松的效果。方法本研究构建被动吸烟引起的骨质疏松模型,同时通过杜仲甙灌胃治疗的方法观察对被动吸烟引起的骨质疏松的疗效。3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被动吸烟组、杜仲甙治疗组,每组10只,处理后分别观察大鼠的体质量、骨密度、血清钙、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骨形态学等指标,分析杜仲甙对骨质疏松的治疗情况。结果杜仲甙治疗组大鼠体质量较被动吸烟组大鼠体质量高16%;杜仲甙治疗组大鼠的骨密度值(0.209±0.029)g.cm-2明显较被动吸烟组骨密度值(0.171±0.085)g.cm-2提高,与被动吸烟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对照组骨密度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杜仲甙治疗组的碱性磷酸酶水平与对照组和被动吸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被动吸烟组的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杜仲甙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清酸性磷酸酶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杜仲甙治疗组骨容量百分比、骨小梁厚度及骨小梁数量等参数值较被动吸烟组明显提高(P<0.05),而骨小梁疏密度指标值明显下降(P<0.05)。结论杜仲甙可以作为治疗骨质疏松的有效药物。
刘月耀张魁忠孙贵才徐聪吴炳华凌强
关键词:骨质疏松被动吸烟
两种不同融合方法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分析比较后外侧植骨融合与后外侧加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4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组27例(A组)与后外侧加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组21例(B组),对两组的临床疗效、x线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随访时间1—6年,A组临床疗效优良率88.9%,骨融合率74.1%。B组临床疗效优良率90,5%,骨融合率95、2%。对于椎间盘摘除,A组骨融合率53.7%,B组骨融合率95.2%。两组椎间盘摘除骨融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后外侧植骨融合与后外侧加椎间融合术均是治疗腰椎滑脱的有效术式,但对于椎间盘摘除者,B组融合率明显高于A组。
吴炳华罗明华凌强邓高荣
关键词:椎间植骨后外侧植骨腰椎滑脱症
髋前外侧C形入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通过与传统髋外侧入路比较,探讨髋前外侧C形入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月-2011年11月66例采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髋前外侧C形入路37例(改良组),髋外侧入路29例(常规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侧别、病程、骨折分型及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根据自定疗效评定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8个月。患者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8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发生。与常规组相比,改良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引流量显著减少(P<0.05);而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根据自定评价标准,改良组髋关节屈伸活动恢复程度及功能评定结果均优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前外侧C形入路联合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对肌肉损伤小,减少了肌纤维大量破坏所造成的瘢痕形成,有利于手术暴露及术后早期功能康复锻炼。
吴炳华戴闽邹帆张斌李斌华骆松邱平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老年患者
改良前外侧肌间隙入路联合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改良肌间隙入路联合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前外侧肌间隙入路联合动力髋螺钉对收治的3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24(15.8±3.2)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均于3~6个月后骨性愈合,住院期间无死亡。术后3、6、12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术后时间延长,Harris功能评分逐步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疗效评分标准,优22例,良1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4.6%。术后肺部感染1例,主钉切出股骨头1例,髋内翻畸形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8%。结论改良肌间隙入路联合动力髋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对肌肉损伤小,减少了肌纤维大量破坏所造成的瘢痕形成,有利于手术暴露及术后早期功能康复锻炼。
吴炳华邹帆张斌李斌华骆松邱平戴闽
关键词:肌间隙入路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康复
基于CT数据的Mimics重建技术在THA患者术后早期全髋界面骨密度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采用Mimics重建技术观察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术后早期全髋界面骨密度(BMD)变化。方法选择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0例,均采用生物型假体行THA。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行髋关节64排螺旋CT检查,采集CT断层数据。将CT断层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髋关节三维模型重建,设定模型基点,采用其自带的CAD工具将股骨头-髋臼弧形界面分为10等份,分别标记为A^J共10个区域,测量每个区域的平均CT值,表示其BMD。结果 20例THA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A、B、C、D区域BM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术后3、6、12个月E、F、G区域BMD均高于术前,I、J区域BMD均低于术前(P<0.05或<0.01);患者术后1、3、6、12个月H区域BMD均低于术前(P<0.05或<0.01)。结论生物型THA患者手术前后髋臼假体上极周围BMD变化不大,而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中心部位BMD逐渐升高,下极周围BMD逐渐降低。
缪锌邓高荣高翔吴炳华张魁忠李太强凌强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骨密度
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通过回顾性比较分析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效果,探讨这两种内固定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从手术时间、切口长度,X线暴露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功能恢复程度等方面比较两组间的结果,分析两种内固定方式的疗效,以及如何根据骨折类型选择适合内固定器材。结果DHS组和PFN组在切口长度、术中X线暴露次数、术中出血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功能恢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HS组相比较,PFN组切口长度小,术中出血量少,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术后功能恢复好,但X线暴露次数增加。结论对AO分类的A1和A2.1型稳定粗隆间骨折适用于DHS,对于A1、A2.2,A2.3,A3型应选用PFN治疗。
罗明华吕志华雷礼琴吴炳华
关键词:股骨骨折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011年1月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30例,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30-60 min,出血量为120-200 ml。按Harris评分法功能评定,优22例,良7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达96.67%。结论老年人股骨颈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可以减少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李太强吴炳华凌强邓高荣高翔张魁忠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对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评价甲泼尼龙(MP)冲击与非甲泼尼龙冲击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及早期并发症。方法 49例急性脊髓损伤患者中,采用MP冲击治疗26例(观察组),未用MP冲击治疗23例(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疗效和早期相关并发症。结果两组1年后神经功能都有明显恢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出现了更多的感染并发症,高血糖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P冲击治疗对脊髓功能恢复未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但使用MP会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吴炳华邓高荣徐聪凌强李太强
关键词:脊髓损伤脊柱骨折甲泼尼龙冲击疗法
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对后纵韧带骨化作用
2010年
目的探讨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CDMP-1)对体外培养的SD大鼠后纵韧带细胞的骨化作用。方法切取SD大鼠的后纵韧带体外培养后总人带细胞,观察体外培养条件下后纵韧带的形态学特征和表型。分别用不同浓度的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诱导后纵韧带细胞。对照组:CDMP-1:0ng/ml;诱导组(ng/ml):10、20、50、75、100。检测后纵韧带细胞诱导后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免疫组化染色检测Ⅰ、Ⅱ型胶原表达情况。结果后纵韧带细胞表达成骨细胞表型,具有高碱性磷酸酶活性。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对后纵韧带细胞的骨化作用与浓度密切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诱导后纵韧带细胞有Ⅱ胶原表达并随着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诱导剂量增加而增多,诱导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诱导组Ⅰ型胶原染色深度和强度比对照组减弱,诱导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大鼠后纵韧带细胞体外培养可诱导向成骨细胞分化,CDMP-1在后纵韧带骨化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凌强吴炳华徐聪邓高荣周荣平
关键词:后纵韧带骨化原代培养
四肢骨肿瘤经皮穿刺活检36例临床初步分析
2010年
目的探讨穿刺活检对肢体骨肿瘤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优缺点。方法自2006年3月至2008年10月,在X线和CT的引导下,采用穿刺活检针对36例肢体骨肿瘤患者进行穿刺活检,将结果与手术标本病理进行比较。结果32例穿刺标与手术标本病理一致,总诊断的准确率为88.89%,恶性骨肿瘤诊断准确率达100%。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穿刺活检诊断四肢骨肿瘤方法安全,并发症少,具有很高的准确率。
凌强邓高荣李太强吴炳华
关键词:穿刺活检骨肿瘤病理诊断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