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林 作品数:3 被引量:12 H指数:2 供职机构: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3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14天为1个疗程。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和28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ational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14天和28天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14天PT、APTT和F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有效、安全。 桑道乾 韦道祥 殷亮 汪文英 李敏 吴国林关键词:脑出血 依达拉奉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MCI2186)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脑出血患者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例。对照组根据出血量给予不同剂量的脱水药,控制血压及血糖,并给予脑细胞活化剂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30 mg,2次/d,共14 d。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欧洲卒中评分量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ESS由治疗前的(43.10±14.26)分上升到治疗后的(63.80±14.38)分;对照组ESS由治疗前的(43.30±14.46)分改变为治疗后的(42.70±18.87)分;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方法和治疗时间的主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能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韦道祥 桑道乾 吴国林 路屹关键词:脑出血 依达拉奉 疗效 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分析不同因素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CI)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调查135例符合入组条件的ACI患者,于入院当日行年龄、性别、血压的登记及记录,行头颅CT和/或MRI检查,并用Efilm workstation V2.1及3D-DOCTOR V3.5影像浏览软件进行梗死体积的测量,记录梗死部位;于入院次日晨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空腹血糖(FBS)、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纤维蛋白原(FG)生化指标的检测。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1个月后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定。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FG、TC、舒张压(DBP)、脉压(PP)符合正态分布(P>0.05)。余各项指标均不符合正态分布。各数据之间有简单的相关。对入院时NDS评分1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是梗死体积、梗死部位(脑叶)、hs-CRP及FBS。对治疗1个月后的NDS评分3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是入院时NDS评分1、梗死体积、FG、hs-CRP及TC。结论梗死体积以及hs-CRP无论对于入院时NDS评分1还是治疗结果的NDS评分3的影响均占重要的地位。但在对治疗1个月后的NDS评分3的判断上,FG的作用超过hs-CRP;其他影响因素尚有FBS、TC等。提示应用降低这些生化指标的药物治疗有助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路屹 汪凯 陈齐鸣 刘晓林 许力 吴国林 谢静 刘扬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影像学 生化指标 神经功能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