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史亚非

作品数:32 被引量:90H指数:5
供职机构: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科技厅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9篇蛋白
  • 9篇蛋白酶
  • 9篇动脉
  • 9篇瑞舒伐他汀
  • 9篇他汀
  • 9篇金属蛋白
  • 9篇金属蛋白酶
  • 9篇基质
  • 9篇基质金属
  • 9篇基质金属蛋白...
  • 9篇伐他汀
  • 7篇动脉粥样硬化
  • 7篇心肌
  • 6篇基质金属蛋白...
  • 6篇MMP-2表...
  • 3篇低密度脂蛋白
  • 3篇低密度脂蛋白...
  • 3篇心病
  • 3篇心肌缺血
  • 3篇心肌缺血再灌

机构

  • 14篇绍兴市人民医...
  • 6篇淮安市第一人...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温州医学院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河南省老干部...

作者

  • 31篇史亚非
  • 15篇郭航远
  • 14篇刘龙斌
  • 12篇许富康
  • 11篇孙爱静
  • 10篇池菊芳
  • 7篇邢杨波
  • 5篇王平
  • 4篇祝善俊
  • 3篇姜宜成
  • 3篇杨芳芳
  • 3篇田晓沂
  • 3篇张喜文
  • 2篇裘宇芳
  • 2篇孙勇
  • 2篇李鲁光
  • 2篇吕海涛
  • 2篇周妍
  • 2篇陈雷
  • 2篇崔吉君

传媒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浙江医学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国外医学(心...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河南职工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THE 22...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2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医用管线收纳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用管线收纳装置,包括主体,主体一侧面设有固定机构,另一侧面上设有管线收纳机构。管线收纳机构包括固定在主体上的两组收纳组件,收纳组件中包括底座,底座固定在主体上且顶面固定有平行排布的收纳长卡槽,其中一...
卢芳芳陈雷张喜文张丽华史亚非林珑戴璐徐秀芝翟文婷张媛媛
充血性心力衰竭肾上腺素途径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1995年
充血性心力衰竭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心脏对儿茶酚胺反应能力降低。心肌交感肾上腺素途径发生异常变化,β-肾上腺素受体数目和功能下调。受体磷酸化和降解加速及抑制性G蛋白活性升高可能是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此方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心衰神经体液机制的认识并对临床使用β-受体阻滞剂具有指导意义。
史亚非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肾上腺素儿茶酚胺
肝素对LDL受体基因敲除小鼠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抑制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旨在明确动物水平肝素对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及硬化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只7周龄LDLR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接受无菌注射液和肝素皮下注射干预。所有小鼠均给予相同的高脂+高蛋氨酸饮食,干预治疗12周后处死所有小鼠,分别检测两组小鼠总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和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其主动脉内膜面及窦部粥样硬化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窦部粥样硬化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结果肝素可明显降低小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并升高HDL—C水平(均P〈0.01);而对血中甘油三酯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明显影响(均P〉0.05);所有小鼠在主动脉内膜面和窦部均有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但肝素干预组主动脉内膜面粥样硬化面积较对照组减少40.5%(P〈0.01),主动脉窦部粥样硬化面积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减少[(160648±15505)vs(192729±30208)μm^2,P〈0.05)]。与粥样硬化改变相似,肝素干预组主动脉窦部粥样硬化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较对照组减少49.3%(P〈0.01),结论肝素能抑制粥样硬化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并减轻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可能是肝素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许富康郭航远孙爱静刘龙斌史亚非池菊芳邢杨波杨芳芳王平吕海涛
关键词:肝素动脉粥样硬化基质金属蛋白酶同型半胱氨酸
Duchenne肌营养不良心肌病1例被引量:1
2011年
Duchenne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隐性X染色体连锁遗传病是主要影响骨骼肌和心肌的神经肌肉疾病,在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代号为310200,基因图谱定位于Xp21.2,发病率约30/10万。
史亚非田晓沂
关键词:DUCHENNE肌营养不良心肌病
一种湿敷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湿敷装置,包括防水面料,防水面料上设有注液腔,注液腔中设有吸液棉芯,注液腔底面紧贴防水面料顶面,且注液腔底面设有开口,防水面料上设有渗液区,且渗液区正对注液腔底部开口。防水面料顶面上还固定有计时湿度表...
卢芳芳陈原野陈雷戴璐张丽华翟文婷胡珊琳许淮豫李春张喜文史亚非
文献传递
射频消融术对预激综合征患者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对预激综合征患者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射频消融治疗的预激综合征患者120例,根据旁路定位以及传导特性分为4组:A型显性(有前传导功能的左侧旁路)组36例,B型显性(有前传导功能的右侧旁路)组36例,A型隐匿性(无前传导仅有逆传导功能的左侧旁路)组19例,B型隐匿性(无前传导仅有逆传导功能的右侧旁路)组29例,另随机选取健康体检者20例(对照组),比较各组消融前、后及半年随访后的心电图参数。结果消融术前各组的PR间期以及QRS间期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A型显性组、B型显性组的PR间期低于其他三组(P均<0.05),A型显性组、B型显性组的QTS间期高于其他三组(P均<0.05),但PR间期、QRS间期在A型显性、B型显性这两组之间及A型隐匿性、B型隐匿性、对照这三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消融术后各组PR间期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比较发现A型隐匿性、B型隐匿性与对照这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A型显性组高于前三组(P均<0.05),B型显性组高于前四组(P均<0.05)。随访半年各组在PR间期、QRS间期、QTc间期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将A、B显性组的消融术前、术后、随访半年的心电图进行自身对比发现,两组均为消融术后的PR间期最长,消融术前的PR间期最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R间期(消融术后PR间期-消融术前PR间期)与△QRS间期(消融术前QRS间期-消融术后QRS间期)呈正相关(r=0.734,P<0.05)。结论显性预激时,窦性激动经房室旁路快速下传导可引起房室结传导功能下降,这种影响与旁路定位有关,并且传导功能下降的房室结随着旁路消失可逐步恢复正常。
徐海姜宜成史亚非张喜文
关键词:预激综合征房室旁路射频消融
短期应用瑞舒伐他汀钙不能通过抑制血浆MMP-2生成抗心室重塑
目的:研究短期应用瑞舒伐他汀能否通过拟制老年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 -pathy,DCM)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
许富康郭航远邢杨波游斌权刘龙斌史亚非王平周妍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钙扩张型基质金属蛋白酶-2左室心肌重量左室射血分数
文献传递
内皮细胞损伤及功能变化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意义及药物干预被引量:8
1997年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损伤及功能变化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发病机制及卡托普利对其的影响。方法:实验兔分为心肌缺血再灌注组(n=8),心肌缺血再灌注+卡托普利治疗组(n=8)及假手术对照组(n=8);分别测结扎前,缺血0.5小时,再灌注0.5小时、1.5小时和6小时共5个时相点。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紫外分光光度计测一氧化氮(NO),Perco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血循环内皮细胞。结果:心肌缺血0.5小时,血中ET、NO含量无明显变化,于再灌注0.5小时NO下降、ET升高,尤以再灌注1.5小时和6小时变化显著(P均<0.05)。循环内皮细胞则以再灌注1.5小时明显增高(P<0.05)。卡托普利可逆转上述指标。结论:再灌注导致内皮功能紊乱,进而加重内皮细胞损伤,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卡托普利通过保护内皮而减轻再灌注损伤。
牛丽丽祝善俊史亚非耿建萌陈光辉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内皮细胞损伤病理学
瑞舒伐他汀抑制LDL受体基因缺陷小鼠MMP-2表达和粥样斑块形成
刘龙斌史亚非郭航远许富康孙爱静池菊芳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主动电极植入2年随访安全性分析
2010年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主动电极起搏的长期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2月—2007年7月101例右心室起搏患者的主动电极指标,其中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54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47例。术后随访2年,测定右心室主动电极的阈值、R波高度和阻抗,比较两组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6、12、24个月起搏阈值和阻抗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起搏阈值和阻抗保持平稳。R波高度在术后即保持稳定。两组心室起搏阈值、R波高度和阻抗同时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起搏和感知不良,无阻抗过高。结论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同样长期安全有效。
刘龙斌郭航远史亚非周妍邢杨波裘宇芳
关键词:心脏起搏主动电极心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