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卫晓轶

作品数:77 被引量:309H指数:10
供职机构: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1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0篇玉米
  • 25篇性状
  • 17篇基因
  • 16篇基因型
  • 13篇选育
  • 11篇玉米新品种
  • 11篇自交
  • 11篇自交系
  • 11篇胁迫
  • 10篇玉米自交系
  • 9篇氮胁迫
  • 9篇玉米品种
  • 9篇杂种
  • 9篇杂种优势
  • 9篇基因型玉米
  • 8篇同基因
  • 8篇不同基因型
  • 8篇产量性状
  • 7篇夏玉米
  • 7篇高产

机构

  • 40篇河南省新乡市...
  • 27篇新乡市农业科...
  • 15篇河南农业大学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贵州省农业科...
  • 1篇安阳师范学院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长春建筑学院
  • 1篇辉县市气象局

作者

  • 77篇卫晓轶
  • 54篇魏锋
  • 52篇马俊峰
  • 52篇洪德峰
  • 48篇马毅
  • 37篇张学舜
  • 15篇唐振海
  • 11篇郑秋道
  • 7篇汤继华
  • 7篇刘宗华
  • 6篇刘经纬
  • 6篇胡彦民
  • 6篇孙佩
  • 5篇彭东
  • 4篇田国伟
  • 3篇王春丽
  • 3篇谭晓军
  • 3篇冯留锁
  • 2篇崔党群
  • 2篇李浩川

传媒

  • 10篇中国种业
  • 7篇山东农业科学
  • 7篇河南农业科学
  • 6篇中国农学通报
  • 5篇玉米科学
  • 4篇江苏农业科学
  • 4篇耕作与栽培
  • 4篇种业导刊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农业科技通讯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作物学报
  • 2篇农学学报
  • 1篇农村经济与科...
  • 1篇种子
  • 1篇科技导报
  • 1篇福建农业科技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年份

  • 6篇2024
  • 7篇2023
  • 5篇2022
  • 5篇2021
  • 7篇2020
  • 7篇2019
  • 6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4篇2007
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宜机收玉米新单68的选育及灌浆特性研究
2018年
介绍了新单68的选育过程及特征特性,为其在生产上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通过研究新单68籽粒的灌浆特性,明确了其灌浆过程中的机理,为后期研究新单68的脱水速率奠定基础。
洪德峰张学舜卫晓轶马俊峰马毅魏锋王稼苜唐振海彭东
关键词:选育灌浆特性
黄淮海不同生态区玉米机械化粒收初步研究被引量:14
2019年
玉米机械化粒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当前玉米机械化粒收的最大瓶颈是收获时玉米籽粒含水量偏高,导致籽粒破碎率偏高及收获质量差等问题。为推广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机械化粒收,以该地区适宜机械化粒收的玉米新品种新单58为材料,郑单958为对照,在25个生态区开展机械化粒收试验,调查产量、籽粒含水量、杂质率、籽粒破碎率、生育期等。结果表明,新单58的籽粒破碎率平均值为4.8%,杂质率平均值为2.7%,均符合GB/T 21962—2008《玉米收获机械技术条件》要求;收获期新单58和郑单958的籽粒含水量与籽粒破碎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新单58在15个生态区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低于28%且产量高于对照产量平均值,适宜粒收;在7个生态区收获期籽粒含水量低于28%而产量低于对照平均值,较适宜粒收;在卫辉市、永年县、嘉祥县3个生态区建议适当推迟收获时期,使其在机械化粒收时籽粒含水量低于28%,以利于开展玉米新品种新单58机械化粒收。
卫晓轶魏锋洪德峰马俊峰马毅王稼苜张学舜闫玉信刘震宇胡宁
关键词:玉米籽粒含水量籽粒破碎率
不同深耕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夏玉米植株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以深耕(常规耕作)、秸秆还(不还)田为要素组合5种不同处理,研究其对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灌浆速率(百粒重)、下部茎节、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玉米籽粒在灌浆前期干重快速增长,而后平缓持续增长;秸秆还田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影响较大,对下部茎节的节长和茎粗影响也较大;隔1年深耕+秸秆还田处理在夏玉米的各个测定指标上均优于其他处理。可见,深耕和秸秆还田可增加夏玉米籽粒干物质的积累,提高叶面积指数,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
洪德峰陈红唐振海马俊峰卫晓轶马毅魏锋马晓红张学舜
关键词:深耕秸秆还田夏玉米
氮胁迫条件下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及相关生理指标研究
以玉米杂交种农大108为基础材料,构建了具有195对SSR标记的玉米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2058.1cM,平均间距10.9cM。采取裂区试验设计,考察了203个F家系的穗长、穗粗、轴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穗重和...
卫晓轶
关键词:玉米遗传连锁图谱SSR标记农艺性状生理指标
文献传递
不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灌浆及产量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4
2013年
为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灌浆和产量的影响,在常规耕作+秸秆还田、连续深耕(30~35cm)+秸秆还田、连续深耕+秸秆不还田、隔1a深耕+秸秆还田、隔2a深耕+秸秆还田5种不同耕作方式下,对玉米灌浆期百粒鲜质量、干质量、体积及穗部性状和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不同耕作方式+秸秆还田均能显著提高玉米灌浆后期百粒鲜质量、干质量和体积;连续深耕(30~35cm)+秸秆还田可使玉米增产20.5%,增产效果显著。
卫晓轶魏锋洪德峰马俊峰马毅张学舜
关键词:玉米耕作方式秸秆还田灌浆期
氮胁迫与非胁迫条件下玉米不同时期株高的动态QTL定位被引量:17
2007年
以玉米杂交种农大108的203个F2:3家系为材料,在施氮(N+)和不施氮(N-)2种条件下对拔节期到灌浆期的株高变化进行了动态QTL分析。结果表明,N胁迫条件对亲本许178影响较小,而对亲本黄C的影响较大,F2:3群体在不同时期的株高均值在2种施肥水平下没有显著差异,但变异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异。利用包含199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与复合区间作图法,在N-条件下,拔节期、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分别定位1、1、2和2个非条件QTL,可分别解释各时期株高表型变异的8.42%、13.86%、24.33%和22.66%;在N+条件下,相应时期分别定位1、1、2和4个非条件QTL,可分别解释各时期株高表型变异的8.10%、12.92%、21.30%和44.41%。在N-条件下,拔节期至喇叭口期、开花期至灌浆期分别定位了1和5个条件QTL,可分别解释该时期株高动态变异的9.14%和50.98%;在N+条件下,相应时期分别定位1和4个条件QTL,可分别解释该时期株高动态变异的13.33%和44.47%。这些非条件QTL和条件QTL多数表现以显性和部分显性为主。
刘宗华汤继华王春丽田国伟卫晓轶胡彦民崔党群
关键词:玉米株高发育时期QTL分析
两个基因型玉米间混作群体风灾倒伏后的质量表现被引量:3
2015年
以易倒伏玉米品种浚单20(XD20)和抗倒伏玉米品种新单68(XD6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大风倒伏后不同间(混)作种植模式下玉米群体的倒伏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XD20与XD68间(混)作群体的倒伏程度均低于XD20单作,在2∶2和2∶4间作模式下群体产量均高于其相应单作,混作和1∶1间作群体产量均高于XD20单作而低于XD68,在2∶2间作模式下单产达到最高。
马俊峰马毅卫晓轶冯留锁陈红洪德峰魏锋唐振海张学舜
关键词:夏玉米不同基因型间混作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新单26的选育与推广
张学舜魏锋马毅洪德峰马俊峰卫晓轶刘超良张宗敏张东升彭东
新单26是河南省玉米育种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编号:0620010200)成果。玉米是中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生产对维护粮食安全、促进畜牧业发展、满足工业原料需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黄淮海地区作为中国玉米主产区之一,夏玉米...
关键词:
关键词:玉米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新单系列玉米品种抗倒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2023年
为了更好地利用杂种优势,以及选育出抗倒性强的玉米杂交种,以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选育出的新单系列玉米杂交种为试验材料,以目前黄淮海夏播区推广面积仍较大且抗倒性较为突出的郑单958和先玉335为对照,利用茎秆强度测定仪测定植株的折断节位、折断高度、压碎强度、推倒强度及第4节的茎秆强度。调查抽雄期、吐丝期和散粉期,测量株高、穗位高、基部第3、4、5节间长度和茎粗、总叶片数、穗上叶片数、雄穗分枝数和雄穗主轴长度、穗位叶叶长和叶宽,计算F1各性状的F1杂种优势指数、相对杂种优势、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结果表明,逆境条件下,新单61、新单65、新单58和新单68仍均具有较强的抗倒性。第3~5节节间长度、株高、穗位高、雄穗分枝数、穗位叶叶长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相对较高,说明其杂种优势相对较大。不同品种间的抗倒性性状存在较大差异,新单61压碎强度和推倒强度的杂种优势相对较高,新单68茎秆强度的杂种优势相对较高,说明新美09和新01A3、新美026和新69之间的抗倒性性状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卫晓轶史大坤魏锋马俊峰马毅洪德峰王稼苜郑秋道刘经纬李方杰
关键词:抗倒性超亲优势
种植密度对黄淮海区域部分玉米品种抗倒能力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为了解种植密度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的抗倒能力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设置了6.75万、7.50万、8.25万株/hm^(2)3个密度处理,选用黄淮海区域8个玉米品种作为试验材料。结果表明,8个品种的茎秆抗倒能力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均呈递减趋势。品种和密度互作条件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的基部茎粗及基部穿刺强度与茎秆抗倒能力呈密切正相关。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8个玉米品种的基部茎粗与茎秆抗倒能力的关联度均较高。2年试验中,在6.75万、7.50万株/hm^(2)处理下新单68的产量均最高,在8.25万株/hm^(2)处理下新单58的产量均最高。综合来看,黄淮海区域玉米育种过程可通过引入具有较强茎秆抗倒能力的种质,提高品种的抗倒能力,并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提高产量。
史大坤魏锋张玉红洪德峰马俊峰卫晓轶李方杰张雪海郑秋道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