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 作品数:95 被引量:87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海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化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一种航海船体平衡装置的安装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航海船体平衡装置的安装方法,属于船舶技术领域,步骤如下:在船体内开设中空的平衡仓,沿平衡仓底面对称中线布设分隔箱体,在平衡仓内仓顶面固接与分隔箱体位置对应的第一平衡箱,在第一平衡箱与分隔箱体之间安装导向组...
- 闫化然李勤荣刘涛曾祥堃龚慧佳
- 基于强化光催化技术的船舶压载水处理装备研究
- 尹衍升董丽华张丽刘涛范春华王东胜周云徐允连等
- 该项目提出了一种采用以“强化光催化组合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压载水处理技术,该项目技术与世界上现有的集中研发的紫外杀菌技术、化学消毒技术均完全不同,克服了上述技术存在的显著技术缺陷,具体工作原理如下:采用能发射紫外射线和真空...
- 关键词:
- 关键词:半导体光催化剂压载水处理系统
- 实现铜质材料铝替代的薄壁套管接头复合连接技术
- 尹衍升万延尧王岩董丽华张丽刘涛常雪婷张晓红范艳华李文戈
- 制冷管路系统中铜铝接头渗漏问题是国内外采用铜铝接头加工制冷系统管路面临的重要技术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国内外铜铝焊的焊接专业人士围绕着铜铝管连接的质量问题提出了许许多多的解决办法和思路,以冰箱铜铝焊社会反馈的技术...
- 关键词:
- 海洋微生物在船舶用结构钢表面附着成膜过程及其腐蚀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海洋微生物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s的生长曲线,通过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测了该细菌在船舶用结构钢(DH32)钢样表面成膜过程及试样腐蚀形貌,探讨了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其对材料表面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膜的形成过程与微生物生命活动关系密切。根据对比暴露在菌液和无菌培养基中的试样表面形貌,发现细菌的附着及成膜过程的不均匀性,改变了DH32钢样表面的物理和化学状态。细菌附着区与周围形成的氧浓差电池,以及细菌新陈代谢主要产物对金属离子的络合,共同促进了试样局部腐蚀加速。
- 董耀华贺中意郭娜刘涛董丽华
- 关键词:海洋微生物生物膜
- 一种停车辅助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停车辅助装置,包含底座;设置在底座底部的若干个万向轮;以及用来驱动万向轮的伺服舵机;信号接收器,其与外部的遥控装置无线连接,用来接收遥控装置发出的信号;伸缩部件,其设置在底座的顶面;控制部件,其输入端与信...
- 张扬刘涛
- 文献传递
- 海洋环境下材料的微生物附着界面理论与抑制机理研究
- 尹衍升董丽华刘涛关凯书朱海涛
- 该项目属于新材料领域。全世界每年因海洋微生物附着而造成的能源消耗及腐蚀损失高达上干亿美元,虽然对于微生物附着腐蚀控制技术已有大量研究,但多集中于使用杀菌剂,对环境危害较大,且对微生物附着腐蚀机理的探讨不够深入,造成了防护...
- 关键词:
- 一种双吸附剂太阳能空气取水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吸附剂太阳能空气取水装置,其包含: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第一导热管和第二导热管,该第一导热管的内径大于第二导热管的外径,第二导热管套置于第一导热管内,并且第一导热管和第二导热管之间具有间隙;第一导热管和第二...
- 赵惠忠黄天厚刘涛雷敏王朝阳李倩文吴天浩
- 文献传递
- 极地航行船舶防覆冰涂层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两极地区是未来重要的能源和资源基地。然而,极地长年低温多冰,极大限制了我国对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商业航运和能源开发进程。因此,发展长效稳定的防覆冰技术是推进极地发展战略的关键。系统阐明了船舶在极地航行过程中面临的结冰困境,分析了船舶积冰的类型,总结了目前解决船舶覆冰问题的多种防除冰技术及发展现状,包括主动防除冰技术(机械除冰、超声导波除冰、加热除冰、化学熔融除冰等)和被动防覆冰涂层技术(气体润滑防覆冰涂层、液体润滑防覆冰涂层、“类液体”润滑防覆冰涂层、界面可控断裂防覆冰涂层等),同时对各技术在极地船舶防冰应用中的优缺点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展望了船舶装备对特种防冰涂层的关键需求,提出主、被动协同除冰技术是实现极地船舶防覆冰的重要策略。
- 张祎轩刘涛刘耀虎刘杰王健君
- 关键词:船舶
- 一种双吸附剂太阳能空气取水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吸附剂太阳能空气取水装置,其包含: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第一导热管和第二导热管,该第一导热管的内径大于第二导热管的外径,第二导热管套置于第一导热管内,并且第一导热管和第二导热管之间具有间隙;第一导热管和...
- 赵惠忠黄天厚刘涛雷敏王朝阳李倩文吴天浩
- 文献传递
- 极地低温微生物对船用EH 40钢的腐蚀行为研究
- 2025年
- 目的近年来,极地资源及航线的价值逐渐凸显,随之而来的是极地环境下船舶航行的安全问题。作为影响船舶材料腐蚀的重要因素,海冰水中的极地微生物对船用钢材腐蚀的影响研究较少。研究了两株低温菌在4℃条件下对EH40船用钢腐蚀行为的影响,分析了极地微生物的腐蚀机制,为未来我国北极航线上船舶用钢的开发和应用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参考。方法选择了两株典型极地海冰水中的微生物(养料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cibarius和南方盐单胞菌Halomonas meridiana),采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等表征方法研究了EH 40船用钢在两株低温菌中的腐蚀行为。结果从激光共聚焦和SEM电镜照片结果来看,H.meridiana在样品表面形成致密度较高的腐蚀产物膜,细菌分布均匀连续。电化学阻抗及极化结果显示,H.meridiana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更大的阻抗值及更小的腐蚀电流。空白海水培养基的失重速率最大,H.meridiana的失重速率小于P.cibarius。在4℃下,空白培养基中的样品出现了巨大的点蚀坑,P.cibarius组的点蚀程度较轻,出现了小点蚀坑,H.meridiana组样品表面未发现明显点蚀坑。检测两株细菌的可溶性多糖分泌量,其中H.meridiana分泌的可溶性多糖含量高于P.cibarius。结论在4℃下,EH 40表现出更高的点蚀敏感度,在空白海水培养基中出现了严重的点蚀。两株低温菌附着于EH 40钢表面与腐蚀产物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防护效果的生物膜,其中H.meridiana分泌的可溶性多糖量更大,细菌附着更加均匀连续,其在样品表面形成的生物膜的致密性更高,防护效果也好于P.cibarius。
- 毛晓敏郭娜孙振美郭章伟黄诗雨刘涛
- 关键词:微生物腐蚀点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