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文宏

作品数:19 被引量:167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世纪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梗死
  • 6篇动脉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3篇卒中
  • 3篇脑出血
  • 3篇脑梗死患者
  • 3篇颈动脉
  • 3篇出血
  • 2篇动脉内
  • 2篇动脉内膜
  • 2篇动脉内膜切除...
  • 2篇动脉狭窄
  • 2篇评分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缺血
  • 2篇微出血
  • 2篇膜切除术
  • 2篇脑微出血

机构

  • 14篇北京世纪坛医...
  • 6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北京大学首钢...

作者

  • 19篇刘文宏
  • 6篇黄一宁
  • 5篇彭清
  • 5篇孙葳
  • 5篇刘冉
  • 3篇贺茂林
  • 3篇沈光莉
  • 3篇郭琳佳
  • 2篇李海燕
  • 2篇王丽英
  • 2篇王效敏
  • 2篇邵素君
  • 2篇邢海英
  • 2篇孙伟平
  • 2篇付睿
  • 2篇张福先
  • 2篇虞峰
  • 1篇张微微
  • 1篇戴缤
  • 1篇胡路

传媒

  • 4篇中风与神经疾...
  • 3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3篇2008
  • 5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癫痫性眼震为主的癫痫持续状态三例报道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归纳总结癫痫性眼震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为临床工作者更好地识别本病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世纪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自2008年至2010年收治的3例以癫痫性眼震为主要症状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分析其特点. 结果 3例患者(男2例,女1例)发作时均表现为双眼水平同向性眼震和眼球偏斜,其中伴头偏斜2例,视幻觉1例,眩晕1例,发作间期有认知和(或)意识障碍.脑电图表现为起源于枕区、后颞、顶区(枕区为著)的11~14 Hz棘波节律,左侧1例,右侧2例.MRI扩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MRI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高信号,位于左侧顶枕交界区1例,右侧颞、顶、枕交界区1例,右侧枕颞交界区1例.经颅多普勒特征:癫痫样放电侧的脑血流增快,其中大脑中动脉血流增快2例,大脑后动脉血流增快1例. 结论 以癫痫性眼震为主要症状的癫痫持续状态比较罕见,视频脑电图是确诊的关键.癫痫性眼震的方向偏向于病灶和(或)癫痫样放电的对侧,频繁发作导致同部位的DWI异常.致痈灶主要位于枕区或颞-顶-枕交界区.
王丽英王政伟岳云龙刘文宏
关键词:癫痫持续状态视频脑电图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γ-氨基丁酸B型受体抗体阳性边缘性脑炎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5年
边缘性脑炎(LE)指可累及海马、杏仁核、岛叶及扣带回皮质等边缘结构,以急性或亚急性发病,临床表现以近记忆缺失、精神行为异常和癫痫为特点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Corsellis等于1968年首次提出"边缘性脑炎"概念,认为与肿瘤相关,故又称为副肿瘤边缘性脑炎(PLE)[1]。2007年Dalmau等[2]提出自身免疫性"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概念以来.
郭琳佳刘文宏沈光莉
关键词:边缘性脑炎NMDAR扣带回岛叶记忆缺失杏仁核
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1
2015年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的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0%[1]。同前循环缺血相比,两者在临床表现,评估方法及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差别常常给临床医师造成了极大的挑战,我们结合近5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对PCI的解剖、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管理方面进行综述,并着重探讨最新的治疗进展,
郭琳佳刘文宏
关键词:脑缺血大脑后动脉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全程脑保护的应用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全程脑保护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的应用意义。方法2002年1月-2005年8月在全程脑保护概念指导下对30例患者行CEA手术。术前29例患者均行颈部彩色超声和CT血管造影检查,仅1例行颈动脉造影检查。全身麻醉、选择性颈动脉转流、彩色经颅多普勒(TCD)脑血流监测、精心而规范的操作是CEA术中脑保护的重要手段。术后脑保护方法是保留气管插管、脑冰帽,维持血压平稳,在TCD指导下应用脱水药物。结果30例患者中有10例行颈动脉转流,转流率为33%。17例(57%)做补片成型。全部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全程脑保护概念应用于CEA手术能有效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张福先刘文宏张昌明胡路杨永波李箐贺茂林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脑保护
年龄相关性脑白质改变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7年
刘文宏黄一宁
关键词:脑疾病年龄因素
改良Rankin评分中心化评估可行性分析及信度研究
目的分析不同语言、文化的改良Rankin评分中心化评估的可行性;测量中国中心化评估小组对多个中心的改良Rankin评分视频进行评分时的一致性;测量中、英两国的评分小组对中英两国患者评分的一致性。
邢海英Kate MacArthur孙葳孙伟平刘冉彭清刘文宏黄一宁Kennedy Lees
关键词:中心化
文献传递
弥散加权成像上急性多发脑梗死的病因学探讨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上急性多发脑梗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将DWI上呈现急性脑梗死的147例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和非腔隙性脑梗死两组,按照TOAST标准(trial of org10172in acute stroketreatment)进行病因分类,腔隙性脑梗死还包括除小动脉病以外其他可能的原因。结果62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有21例为多发,占33.87%;其中8例(38.09%)可找到小动脉病以外的其他原因,包括心源性栓塞3例、动脉源性栓塞3例、血液疾病1例、高凝状态1例。85例急性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有9例为多发,占10.59%,其中心源性栓塞3例。结论DWI对急性多发脑梗死病因的识别有重要意义。急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提示一个非小动脉病的卒中机制,如栓子、血液疾病或高凝状态;不同血管供血的多发脑梗死提示心源性栓子,而非动脉-动脉的栓塞。
邵素君王效敏刘文宏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多发脑梗死
以眼肌麻痹为唯一或主要表现的脑干梗死临床特点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以眼肌麻痹为唯一或主要表现的脑干梗死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预后及探索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0年-2016年间在我院神经内科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证实的20例以眼肌麻痹为唯一或主要表现的脑干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眼肌麻痹的类型、伴随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病灶特点、责任血管、危险因素及疾病预后。结果 20例以眼肌麻痹为唯一或主要表现的脑干梗死患者的眼肌麻痹表现为:核下性(1例),核性(9例),核间性(10例)。核性眼肌麻痹以动眼神经不全麻痹最常见(78%);核间性眼肌麻痹以前核间性眼肌麻痹多见(60%)。孤立性眼肌麻痹患者6例,伴随症状以头晕最多见(55%)。18例(90%)患者伴颅内多发腔隙性病灶,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显示与梗死灶相关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有14例(70%),常见为大脑后动脉狭窄12例(60%)。13例(65%)在住院期间眼部症状消失,消失时间以发病后2 w内最多见(50%)。经随访,14例(70%)患者在发病后3 m内眼部症状消失。比较孤立性眼肌麻痹组(n=6)与非孤立眼肌麻痹组(n=14)临床、影像特点及实验室指标方面差异,非孤立眼肌麻痹组空腹血糖值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干梗死引起的眼肌麻痹可有各种表现,以核间性眼肌麻痹最常见,核性眼肌麻痹以动眼神经不全麻痹多见。多数患者伴后循环大血管狭窄或闭塞。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眼部症状多在发病后3 m内消失。高血糖可能导致更广泛的神经功能缺损。
郭琳佳刘文宏
关键词:脑干梗死眼肌麻痹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择后循环脑梗死患者98例,进行TCD、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头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CD检查异常26例,共67支血管病变,血管影像(MRA/CTA/DSA)检查107支血管病变。TCD诊断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55.14%,特异性97.91%。诊断椎动脉狭窄敏感性88.89%,特异性97.63%;诊断基底动脉狭窄敏感性46.43%,特异性94.29%;诊断大脑后动脉狭窄敏感性41.51%,特异性100%。结论 TCD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特异性高,敏感性一般。TCD可以作为初步筛查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方法,有助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病因的诊断。
殷宇慧刘文宏虞峰王卉高凤莲卢欣陈靖贺茂林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椎底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造影术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脑梗死患者脑微量出血的发生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脑微量出血(CMB)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6个月内脑梗死患者,详细记录临床资料,采用临床资料盲法对CMB、腔隙性梗死及脑白质病变(WML)进行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了636例患者。250例(39.3%)存在CMB。≤50岁、50~65岁及〉65岁组CMB发生率依次为27.2%、38.1%和47.6%(P〈0.05)。腔隙性梗死数目越多,CMB发生率越高(P〈0.05)。在无WML、轻度、中度和重度WML患者中CMB的发生率依次为21.9%、33.8%、46.9%和63.1%,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1.523,95%CI 1.019~2.276)、WML程度(OR=1.535,95%CI 1.258~1.874)和腔隙性梗死程度(OR=1.517,95%CI 1.087~2.118)是发生CM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患者中CMB发生率较高。年龄越大、腔隙性梗死和WML程度越严重,CMB的发生率越高。高血压病史、WML和腔隙性梗死程度是脑梗死患者发生CMB的独立危险因素。
彭清黄一宁孙葳刘冉刘文宏
关键词:脑梗死缺血性卒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