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延风

作品数:2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病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细胞
  • 2篇干细胞
  • 1篇多潜能干细胞
  • 1篇诱导性多潜能...
  • 1篇胚胎
  • 1篇胚胎干细胞
  • 1篇脐带
  • 1篇脐带血
  • 1篇嵌合
  • 1篇嵌合体
  • 1篇细胞建立
  • 1篇细胞形成
  • 1篇白血
  • 1篇白血病
  • 1篇白血病模型
  • 1篇CD34+细...
  • 1篇CD34^+
  • 1篇ES

机构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2篇刘延风
  • 2篇袁卫平
  • 2篇许静
  • 1篇刘淑平
  • 1篇王征宇
  • 1篇金晖
  • 1篇刘灵
  • 1篇张鸿雁
  • 1篇李彦欣
  • 1篇程涛
  • 1篇程辉
  • 1篇陈桂彬

传媒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国细胞生物...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非整合型质粒重编程脐带血CD34^+细胞形成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本研究探索和优化非整合质粒的方法,将人脐带血来源的CD34+(CB CD34+)细胞进行重编程,建立无病毒的iPS技术体系。利用细胞核转染仪将质粒pEB-C5和pEB-Tg转入短暂培养后的CB CD34+细胞中,使其进行重编程形成iPSC,14 d后观察到2×106CB CD34+细胞中约有200个类似ES细胞特征的克隆出现,并对产生的iPSC进行体内外多能性鉴定及细胞核型检测。结果表明,重编程后的CB CD34+细胞的多能性基因表达与ESC类似,细胞核型正常,外源基因无插入,且具有体内分化成三胚层的全能性。结论:利用非整合型质粒的方法重编程CB CD34+细胞形成iPSC,该方法无外源基因插入、重复性好、操作简单、且效率较高,为建立相对安全的iPSC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为深入探索iPSC应用于临床药物的筛选、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研究等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材料。
张权娥刘淑平刘延风张鸿雁袁卫平陈桂彬李彦欣许静
关键词:多潜能干细胞
利用ES细胞建立可诱导的白血病模型
2012年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是从囊胚的内细胞团分离出来的多潜能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将外源基因导入ES细胞建立转基因动物,对于研究外源基因的功能和调控具有一定的价值。载有外源性基因的病毒在感染ES细胞后,可通过囊胚注射获得具有胚系遗传的该转基因动物,并且这一外源基因可以稳定遗传和表达。该研究主要是利用携带hPML-RARα基因的慢病毒感染小鼠ES细胞系(R1),获得携带该基因的ES细胞,感染后的ES细胞核型正常。在此基础上,将感染后的ES细胞经囊胚注射,获得了携带有hPML-RARα基因的3只嵌合小鼠,其中,有1只具有遗传特性。对嵌合体小鼠与C57杂交的后代给予强力霉素(doxycycline)处理,3天以后骨髓细胞hPML-RARα基因开始表达,这证明了在小鼠体内该外源基因表达的可诱导性。以上证实,已经成功利用ES细胞建立了可诱导的白血病转基因小鼠模型。
刘灵刘延风程辉金晖张权娥王征宇袁卫平高绍荣许静程涛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嵌合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