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国军

作品数:5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酒泉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篇血清
  • 1篇血清降钙素原
  • 1篇血脂
  • 1篇血脂谱
  • 1篇胰腺
  • 1篇胰腺炎
  • 1篇裕固族
  • 1篇再灌注
  • 1篇再灌注模型
  • 1篇灶性
  • 1篇灶性脑缺血
  • 1篇肾功能
  • 1篇肾功能衰竭
  • 1篇肾功能衰竭患...
  • 1篇衰竭
  • 1篇痰法
  • 1篇通气
  • 1篇缺血
  • 1篇缺血再灌注
  • 1篇缺血再灌注模...

机构

  • 5篇酒泉市人民医...

作者

  • 5篇刘国军
  • 2篇温世斌
  • 1篇王雪梅
  • 1篇夏金花
  • 1篇夏铭
  • 1篇李晓英

传媒

  • 5篇卫生职业教育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5
  • 1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实践探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不同线栓头端处理方法及不同插线深度对线栓法制作成年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再灌注模型(MCAO/R)造模效果及大鼠存活率的影响。方法依据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MCAO/R模型,插入不同深度尼龙线制作模型。于24小时、48小时后测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观察各组大鼠存活率。比较线栓头端蘸蜡处理法和熏香烧灼处理头端法制作MCAO/R模型48小时存活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大鼠24小时和48小时的存活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第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鼠存活率第一组最高,第四组最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第一组最低,第四组最高。两种线栓头端处理方法在相同插线深度(1.8 cm、2.0 cm、2.2 cm)的存活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蘸蜡法与熏香烧灼法处理线栓头端对造模成功率无明显影响。线栓插入越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越高,存活率越低。线栓插入深度2.0 cm更适用于建立大鼠MCAO/R模型。
刘国军温世斌
关键词:线栓法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BISAP评分联合血清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检测对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应用价值——多项检验指标联合检测对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性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BISAP评分联合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判断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我院300例AP患者BISAP评分及PCT、CRP的检验值,根据病情转归分析这些指标对AP预后判断的价值。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BISAP评分在3分以上时,PCT和CRP会不同程度地偏离正常值;轻症急性胰腺炎BISAP评分在3分以下时,血清PCT和CRP相对较低,但均高于正常值;BISAP评分为3分的急性胰腺炎需结合血清PCT和CR P来判断其严重程度及预后。结论 BISAP评分及血清PCT、CR P水平与急性胰腺炎的危重程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对急性胰腺炎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夏铭刘国军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
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不同吸痰方法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法和开放式吸痰法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机械通气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法,对两组患者吸痰前中后血氧饱和度(SpO2)及血性痰出现的次数、肺部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吸痰中SpO2比吸痰前低,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吸痰前和吸痰中SpO2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吸痰后SpO2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血性痰发生次数明显多于观察组(P<0.05),机械通气48 h后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法更适合ICU机械通气患者。
王雪梅刘国军
关键词:机械通气吸痰法并发症
浅谈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的护理干预被引量:12
2015年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是治疗终末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的肾脏替代疗法。该技术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能有效提高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透析质量。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透析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以及CAPD治疗的安全性。
夏金花刘国军李晓英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护理干预
甘肃省汉族、哈萨克族和裕固族人群血脂谱的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调查甘肃省哈萨克族、裕固族和汉族人群的血脂水平,探讨不同民族人群血脂水平与饮食习惯的关系。方法选择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哈萨克族、裕固族和汉族(年龄≥35岁)的常住居民共900人(每个民族300人)为调查对象,按整群随机的原则将每个民族的调查对象分为35~45岁组、46~55岁组和大于55岁组,分别测定每组人群的体质指数(BMI)、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观察3个民族不同年龄组间以上指标检测水平的差异,分析其与饮食习惯的相关关系。结果同年龄组裕固族血清TC、LDL-C、TG、HDL-C水平较其余两个民族高(P〈0.05);哈萨克族TC、LDL-C、TG、HDL-C水平较汉族高(P〈0.05);各民族间体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血脂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民族差异,饮食习惯是血脂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
刘国军温世斌
关键词:汉族哈萨克族裕固族血脂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