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叶涛
- 作品数:73 被引量:143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哲学系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理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以“逻先生”助推社会理性发展——评王习胜、张建军《逻辑的社会功能》被引量:2
- 2013年
- 由王习胜、张建军合著的《逻辑的社会功能》一书(以下简称《功能》),是北京大学出版社近年推出的“逻辑时空丛书”之一。本书从题名上就直接体现了“逻辑时空”丛书的编撰目的与基本宗旨,即如丛书主编刘培育所言:“向社会普及逻辑知识,发挥逻辑的社会功能,推动全社会健康有效的思维,培育人们的理性品格和科学精神,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正因如此,本书被置于该丛书之首。
- 刘叶涛刘东
- 关键词:逻辑知识社会功能社会理性社会健康
- 克里普克论同一与专名的严格性
- “同一”在许多重要的逻辑学和哲学研讨中都居于重要位置。克里普克在有关“同一”的许多问题上所持的观点与其专名的严格性论题密切相关,值得深入研讨。
- 刘叶涛
- 文献传递
- 专名和宽辖域摹状词
- 2012年
- 关于名称意义的因果理论引发了因果论与描述论的"战争"。一些描述论的辩护者主张专名与相对于模态算子取宽辖域的摹状词同义。克里普克的回应诉诸关于严格性的哲学直观,但过于简单。因果论辩护者索姆斯对此的驳论以对作为语义理论的描述论早期形态基本点的理解为基础,因而其"基本论证"是能够成立的;但该论证仅限于逻辑语义分析,未能充分展示宽辖域分析的哲学价值。从哲学角度看,宽辖域分析诉诸摹状词的从物使用,视之为用以确定相关联的名称指称的手段,这既与克里普克以对象为出发点构造可能世界的思路相合,也与克里普克明确区分摹状词"提供意义"和"确定指称"两种功能的观点本质相通。专名与摹状词在语义功能上存在严格与否的分别。
- 刘叶涛林丽红
- 关键词:专名
- 可能世界是什么被引量:1
- 2007年
- 本文在系统评析若干有关可能世界本体论问题的代表性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哲学上定义可能世界的新思路:(1)"世界"意义上理解的可能世界。(2)"可能性"意义上理解的可能世界。遵循这条思路化解模态实在论和温和实在论之间的分歧,既符合可能世界这一名称的基本含义,又有利于可能世界本质特征的澄清。
- 冯立荣刘叶涛
- 自然种类名称与严格性——克里普克通名理论的一个疑点被引量:6
- 2005年
- 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中就专名问题给出了较为完整且具说服力的论证,但随后他把这套专名的理论直接推广到自然种类名称的做法却是值得商榷的:一是因为克里普克的这种推广只是一种简单的套用,他未就自然种类名称本身的严格性给出充分的论证;二是因为克里普克所谈到的自然种类名称属于不同的语法和语义类型,如此复杂的情形不能像专名那样一概而论。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加以研讨。
- 刘叶涛
- 关键词:专名
- 自然主义视角下的逻辑
- 2015年
- 本文试图为逻辑规律的可靠性提供一种自然主义的说明。基于对康德关于逻辑的超验分析以及弗雷格关于逻辑的现代形态的系统把握,可以整合出一套新的康德/弗雷格型的判断形式和范畴,从而为逻辑奠定基础。这样一种说明的要点包括:(1)由于人类构造所决定,使用这套形式和范畴对世界进行概念化处理是无法避免的,人类的思考因而会受到逻辑规律的约束,而很多现代逻辑规律的存在依赖于特定的理想化处理和补充假设;(2)在很大程度上,这个世界具有与这些新的形式和范畴相对应的一般性结构特征,但也有例外情况存在,在那里甚至连基础逻辑也会失去基础;(3)人们之所以会相信逻辑的基础部分,是因为它们是由人的基本概念机制所决定的,但人们之所以会得知这些规律,也只是因为其中基本的概念化处理可以被经验证明是真实不虚的。总之,只要这个世界中包含了处在关系之中的对象,以及某种形式的根据/结论型依赖关系,那么在一个非时空世界,乃至一个非因果关系的世界,逻辑规律就会成立;但在缺乏这些特征的世界中,逻辑规律不一定会成立。
- P.麦蒂刘叶涛彭杉杉
- 关键词:自然主义逻辑规律
- 论作为认识论核心概念的“证成”——苏珊·哈克基础融贯论及其解题功能评析被引量:2
- 2010年
- 面对当代哲学中以各种名义出现的对于传统认识论愈益强烈的敌意和冲击,迫切需要对传统认识论进行重构,而非解构。苏珊.哈克在批判性地考察基础论和融贯论的基础上,整合出了一种新型的认识论理论——基础融贯论。该理论基于对"证成"概念的精细考辨和层次区分,其关于证成的因果性和逻辑性的划分,特别是关于证成的程度论观点,具有重要的解题功能;同时,也可提示证成与名辩"三物"及因明"三支"思想的关联。这些也在客观上确证了"证成"作为认识论核心概念的重要地位。
- 刘叶涛
- 关键词:证成因果性逻辑性
- 地方本科院校通识课程的知识架构及其功能被引量:1
- 2018年
- 2017年4月,第三届博雅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70多所高校的200多名专家学者、管理负责人与会,就推进高水平通识教育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从会议交流情况看,对于高等院校完成高水平人才培养重任来说,高水平的通识教育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模占比很大,其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水平。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通识教育强调面向人本身成长需要的公共能力、公共素质的培育。这种能力和素质对学生一生的成长来说,其重要意义至少不低于专业教育。专业学习可以让人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从长远看,非专业素质的有无将决定人之为人的根本,决定其生存品质。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框架一般确定为"通识+专业"。在明确这里的"+"如何成为相互嵌入之前,建设高水平的通识课程体系是前提条件。高水平的通识教育需要由高水平的通识类课程体系具体承载,建设高水平的通识类课程,应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文科教学单位的基本职能。基于多年通识课程的开设经验,本组笔谈执笔人分别谈了逻辑课、哲学课、传统文化课、文学课、法学课所负载的公共素质教育价值、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办法。有的侧重于匡正教育理念,有的侧重于技术层面的教学实践总结,但共同特点是都秉持了人文遵循,重在体现人文科学对于非专业素质培育的重要价值。现付之笔端,以供批评参照。
- 刘叶涛闫顺利刘方玲张金明陈海平
- 关键词:通识课程素质教育
- 国内专名与通名理论研究述评被引量:1
- 2011年
- 专名和通名统称为"名称"。关于名称意义的研究一直是当代西方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界的中心课题,出现了大批的经典文献。国内学界的名称理论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虽起步较晚,但迄今也有不少著述面世,且始终注意保持与西方学界研究同步。本文分三个专题对国内名称理论研究的成就进行了述评,旨在凝练思路和发现问题,推进国内下一阶段的名称理论研究。
- 刘叶涛张力锋
- 理性化与科学发展——“四种思维方式”的一种解读
- 2015年
- 科学,无论就狭义的解释还是广义的解释而言,均应以"理性"为其要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必须是一种尊重理性和崇尚理性的发展,只有"理性化"的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科学"的发展。四种思维方式为科学发展提供了一种思想层面的注脚,其重大意义在于本质地触及了理性化的基本要求,那就是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尊重规则、尊重科学,同时亦本质地突显了理性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 刘叶涛王博
- 关键词:理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