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丹

作品数:6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化学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厌氧
  • 5篇厌氧发酵
  • 3篇废弃物
  • 2篇牛粪
  • 2篇发酵
  • 2篇发酵特性
  • 1篇底物浓度
  • 1篇畜禽粪
  • 1篇畜禽粪便
  • 1篇沼气
  • 1篇酸化
  • 1篇酸化效果
  • 1篇禽粪
  • 1篇氢气
  • 1篇温度
  • 1篇料液
  • 1篇挥发
  • 1篇挥发酸
  • 1篇补料

机构

  • 5篇东北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刘丹
  • 5篇李文哲
  • 3篇王明
  • 2篇王忠江
  • 2篇刘爽
  • 2篇殷丽丽
  • 1篇常素青
  • 1篇王小伟
  • 1篇罗立娜
  • 1篇李晶宇
  • 1篇高海云
  • 1篇曹澜

传媒

  • 2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第二届全国研...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有机成分比例对餐厨废弃物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为确定餐厨废弃物厌氧发酵过程中脂肪、淀粉和蛋白质的交互作用规律,采用混料设计研究了3种有机成分不同混合比例对中温厌氧发酵产甲烷特性和降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脂肪、淀粉和蛋白质分别单独作为原料时,其产甲烷性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抑制,平均生化产甲烷势分别为345.36、59.80、135.87 mL/g,相应地占理论产甲烷量的34%、14%和26%;其降解性能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当三者进行混合发酵时,表现出了明显的协同作用。建立各有机成分在混合发酵中配比与发酵的生化产甲烷势和挥发性固体降解率之间的回归模型并进行参数优化,优化结果为脂肪、淀粉、蛋白质质量比为36∶30∶33时,可获得最高的生化产甲烷势和挥发性固体降解率。经验证最优配比时生化产甲烷势、挥发性固体降解率分别为451.36 mL/g、79.62%。
刘丹李文哲刘爽王明曹澜常素青
关键词:厌氧发酵
接种比例和温度对餐厨废弃物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2
2014年
为提高餐厨废弃物厌氧发酵的甲烷转化率和挥发性固体降解率,分别在35℃和55℃条件下,采用批式发酵工艺,考察了接种物与底物的挥发性固体量之比对餐厨废弃物厌氧发酵挥发性固体甲烷产率、挥发性固体降解率、液相末端产物组成和pH值等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接种比例共同决定厌氧发酵停留阶段,在35℃发酵时接种比例大于50∶50的处理和55℃发酵时接种比例大于30∶70的处理以产甲烷发酵为主,其余以酸化发酵为主;游离氨抑制导致高温组的甲烷含量、挥发性固体甲烷产率和甲烷转化率均低于中温组;发生酸化处理组底物的挥发性固体降解率均低于40%,产甲烷发酵处理组挥发性固体降解率均高于80%。
刘丹李文哲高海云王明王忠江殷丽丽
关键词:厌氧发酵温度
底物浓度对餐厨废弃物与牛粪混合产氢发酵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文章探讨餐厨废弃物与牛粪混合厌氧发酵产氢时,底物浓度对发酵系统产氢率的影响,以餐厨废弃物与牛粪1??1(TS/TS)混合作为厌氧发酵底物,在温度为(35±1)℃条件下,进行批式厌氧发酵产氢试验。考查底物浓度对餐厨废弃物与牛粪混合产氢发酵时挥发性固体产氢率、pH、液相末端产物等影响。结果表明,当底物浓度为80 g·L-1时,挥发性固体产氢率达到最大值为31.05 mL·g-1,累积产氢量为672 mL,此时挥发性固体去除率最大为29.34%。厌氧发酵体系pH在5.48~5.81范围内,乙酸和丁酸为主要的液相末端产物,可用作后续产甲烷厌氧发酵底物。
李文哲殷丽丽王明刘爽刘丹李晶宇
关键词:氢气牛粪厌氧发酵
混合畜禽粪便厌氧发酵试验研究
在牛粪中按一定比例添加鸡粪或猪粪进行中温厌氧发酵试验,探讨其厌氧发酵过程中各参数的变化情况,找出最优混合配比。结果表明,在牛粪中以50%配比添加鸡粪时,池容产气率最高,达到2.23m<'3>/m<'3>.d。在牛粪中以5...
刘丹李文哲王忠江
关键词:畜禽粪便厌氧发酵沼气
文献传递
补料频率对牛粪料液酸化效果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研究不同补料频率对牛粪水解酸化特性的影响,以牛粪为发酵原料,在发酵温度为中温(35±1)℃条件下,进行半连续产酸发酵实验,补料频率分别为12、24和36 h/次。结果表明,补料频率影响挥发性脂肪酸(VFA)的积累速度,从快到慢顺序分别为24、36和12 h/次,24 h/次组在第7天挥发酸总量积累最大;在所做实验的补料频率内不影响发酵类型,各组的乙酸与丁酸之和的百分含量均在81%以上,属于丁酸型发酵;p H值6.2左右在丁酸发酵的适宜范围,因此,24 h/次组可以为产甲烷相提供适宜底物。
王小伟李文哲罗立娜刘丹
关键词:挥发酸厌氧发酵酸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