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毅

作品数:81 被引量:359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8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55篇病毒
  • 46篇艾滋病
  • 38篇艾滋病病毒
  • 31篇HIV-1
  • 25篇感染者
  • 16篇耐药
  • 16篇HIV感染
  • 14篇HIV感染者
  • 12篇抗病毒
  • 10篇基因
  • 9篇治疗前
  • 9篇抗病毒治疗
  • 9篇分子
  • 9篇HIV
  • 9篇病毒治疗
  • 8篇毒株
  • 8篇流行病
  • 8篇流行病学
  • 8篇免疫缺陷
  • 7篇缺陷病

机构

  • 79篇中国疾病预防...
  • 17篇广西壮族自治...
  • 7篇广西医科大学
  • 6篇北京市疾病预...
  • 5篇深圳市疾病预...
  • 5篇四川省疾病预...
  • 5篇钦州市疾病预...
  • 4篇安徽省疾病预...
  • 4篇广东省疾病预...
  • 4篇学研究院
  • 3篇深圳市宝安区...
  • 3篇云南省疾病预...
  • 3篇深圳国际旅行...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南开大学
  • 2篇湖南省疾病预...
  • 2篇山东省卫生防...
  • 2篇浙江省疾病预...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甘肃省疾病预...

作者

  • 79篇冯毅
  • 61篇邢辉
  • 39篇阮玉华
  • 31篇廖玲洁
  • 11篇陈欢欢
  • 11篇洪坤学
  • 9篇沈智勇
  • 9篇蓝光华
  • 8篇李剑军
  • 8篇梁淑家
  • 8篇朱秋映
  • 8篇李丹
  • 7篇何翔
  • 7篇梁浩
  • 6篇罗柳红
  • 6篇辛若雷
  • 6篇马丽英
  • 6篇赵全壁
  • 6篇宋畅
  • 5篇陈健平

传媒

  • 22篇中国艾滋病性...
  • 10篇中华实验和临...
  • 9篇中国热带医学
  • 6篇中华流行病学...
  • 6篇国际病毒学杂...
  • 4篇疾病监测
  • 4篇中国性病艾滋...
  • 3篇中国国境卫生...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病毒学报
  • 1篇安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年份

  • 8篇2024
  • 9篇2023
  • 8篇2022
  • 11篇2021
  • 5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Ⅰ型干扰素细胞检测方法的优化及其在HIV感染中的应用
2007年
目的优化外周血Ⅰ型干扰素细胞(IPC)检测方法,分析我国正常人及 HIV 感染者外周血 IPC 水平。方法以 BDCA_2、BDCA_4及 CD_4为新的 IPC 特征性表面标志组合优化 IPC 全血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测定49份正常人和36份 HIV 感染者外周血 IPC 水平。结果 IPC 绝对计数全血染色组显著高于 PBMC 染色组(t=-4.911,P<0.01),两者分别为(1.15±0.87)个/μl和(3.00±1.70)/μl;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设门与全白细胞设门方法所得结果高度相关(r^2=0.956,P<0.01);样品在室温和4℃环境下25 h 内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变化。HIV 感染者和正常人外周血 IPC 水平平均值分别为6.44个/μl和2.96个/μl,CD_4细胞水平平均值分别为874.92个/μl和551.5个/μ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方法特异性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便。初步结果显示我国 HIV 感染者外周血 IPC 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群。
唐海丽洪坤学冯毅张瑞军陈健平邢辉邵一鸣
关键词:干扰素类HIV
2016-2017年山西省太原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毒株基因特征及耐药分析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了解山西省太原市2016-2017年新报告未经治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毒株亚型分布以及耐药毒株的传播。方法对太原市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新报告未经治疗的HIV/艾滋病患者(AIDS)进行调查。采集血样,提取RNA,获得pol区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判定亚型。应用美国斯坦福大学HIVdb Program库进行耐药解读,并运用HyPhy 2.2.4软件和Cytoscape 3.6.1软件进行HIV-1分子网络分析。结果从调查的251名新报告未经治疗HIV/AIDS中获得227条pol区序列。发现太原市HIV-1毒株以CRF01AE亚型为主,占52.0%(118/227),其次为CRF07BC亚型占32.6%(74/227);2016-2017年新报告未经治疗HIV/AIDS中HIV-1耐药率为5.3%(12/227),针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耐药率为5.3%(12/227),针对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耐药率为1.3%(3/227),未发现有蛋白酶抑制剂(PI)的耐药;按1.5%基因距离阈值构建分子网络入网率为40.1%(91/227),发现12个分子簇;亚型为CRF790107(P=0.01)的感染者入网率较高。结论太原市HIV-1流行毒株CRF01AE和CRF07BC两种亚型合计超过80%,针对NNRTI耐药率已超过5%;感染新型重组亚型CRF790107的感染者已形成簇传播,需加强该人群的调查和干预。
梅林甘梦泽胡婧赵启玉孟德权冯毅韩红阮玉华韩婷邵一鸣邢辉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1型基因亚型耐药突变
一例 HIV-1 广谱中和者体内病毒膜蛋白基因 进化特征及中和敏感性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一例HIV-1广谱中和者体内病毒膜蛋白基因(env)进化特征及其中和敏感性。方法从感染者两个随访时间点的全血样本中提取前病毒DNA,使用单拷贝基因组扩增(SGA)方法扩增全长env基因,测序后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树构建,分析env基因可变区特征及CD4结合位点(CD4bs)的氨基酸特征。将有代表性的env基因克隆到pcDNA^(TM)3.1载体上,与骨架质粒pSG3△env共转染293T细胞制备假病毒,检验其感染能力,筛选出功能性膜蛋白,再将有功能性的假病毒与不同的广谱中和抗体进行中和试验,分析膜蛋白的中和特征。结果从两个时间点全血样本中共获得43条全长env基因,进化树分析显示两个时间点的env序列交叉聚集,膜蛋白序列的基因距离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对病毒膜蛋白基因可变区的分析显示,V5区的糖基化位点数目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后一时间点有16%的序列在V1区进化出两个额外的半胱氨酸;中和实验显示V1区半胱氨酸插入不会影响病毒针对V3环中和抗体的敏感性,V5区N460糖基化位点缺失导致假病毒对CD4bs类抗体的敏感性略有下降。结论病毒膜蛋白基因在体液免疫的压力下持续进化;关键中和表位中氨基酸变异导致病毒发生中和逃逸。
苑珍珍李康胡彩琴郝彦玲冯毅王铮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膜蛋白基因假病毒免疫逃逸
2015年中国部分地区16~25岁HIV感染者毒株基因特征及耐药株传播调查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了解2015年中国部分地区新报告的16~25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毒株的基因特征及耐药株传播情况。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耐药传播监测调查方案,2015年收集了来自中国14个省市16~25岁的HIV-1感染者的血浆样本,提取病毒核糖核酸(RNA),扩增HIV-1 pol区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使用美国斯坦福CPRV 6.0进行耐药突变分析。结果获得序列894条,HIV毒株亚型中CRF01_AE占39.9%、CRF07_BC占42.6%、B占4.3%、CRF08_BC占2.1%、CRF55_01B占2.9%、CRF59_01B占0.6%、CRF67_01B占0.7%、CRF68_01B占0.6%,其他重组亚型占6.4%。耐药传播率为3.6%,其中经同性性传播的耐药率为3.0%,异性性传播的为5.8%;包含针对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和蛋白酶抑制剂(PI)的耐药突变样本分别有10例、9例和13例。NRTI的耐药株中发现有4例携带针对替诺福韦(TDF)耐药的位点。结论当前流行毒株主要为CRF01_AE和CRF07_BC,同时在多个省份发现CRF55_01B和CRF59_01B新型重组毒株。在反转录酶和蛋白酶区均发现了主要耐药位点,而且针对TDF耐药的新型重组的传播性耐药株已在中国出现,需引起高度重视。
李扬张晶冯毅卢红艳臧希卉徐晓琴杨介者余爱玲孙晓光贺健梅陈琳梁淑家凌华肖林张信辉马艳玲常文辉廖玲洁阮玉华邵一鸣邢辉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
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与当地人群HIV-1 CRF08_BC流行株基因相关性研究
2021年
目的分析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与当地人群中流行的HIV-1 CRF08BC毒株的基因相关性,为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与当地人群中HIV-1感染者为研究对象,获得两个人群的HIV-1基因序列并判定基因型,分别用传播网络和系统进化分析方法研究两个人群中HIV-1 CRF08BC流行株的关联情况。结果 HIV-1 CRF08BC流行株传播网络模式图显示,两个人群中流行的毒株基因序列之间无关联。近似最大似然法系统进化树显示,两个人群中的其他毒株基因序列均呈散在分布。结论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与当地人群中流行的HIV-1 CRF08BC毒株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刘胜牙陈震徐媛冯毅陈琳李微赵倩陈琛
关键词:出入境人员艾滋病病毒基因
RNA与前病毒DNA进化分析技术在判定HIV-1传播关系中的作用比较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分别以HIV-1RNA和前病毒DNA为模板进行扩增实验,比较不同实验方法对判断HIV-1阳转家庭基因关联性的效率。方法对国家分析库中确认的阳转家庭,分别提取HIV-1RNA和前病毒DNA,用巢式PCR扩增pol区基因,通过系统进化树和基因距离分析配对家庭基因关联性。结果以RNA为模板扩增211份HIV-1阳性血浆,获得42份(42/211,19.91%)基因序列。其中共有12对配对家庭,确定有传播关系10对(10/12,83.33%),确定无传播关系1对(1/12,8.33%),不确定是否有传播关系1对(1/12,8.33%);以前病毒DNA为模板扩增270份HIV-1阳性全血,获得232份(232/270,85.93%)基因序列。其中共有97对配对家庭,确定有传播关系86对(86/97,88.66%),确定无传播关系7对(7/97,7.22%),不确定是否有传播关系4对(4/97,4.12%)。以RNA和前病毒DNA为模板扩增的序列系统进化树Bootstrap值高度相关(r=0.86,P=0.001),基因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8.10,P=0.443)。结论以前病毒DNA为模板能显著提高扩增阳性率,特别是在抗病毒治疗家庭中。前病毒DN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RNA为模板进行扩增,判断家庭内传播的关系。
董哲熊润松梁富雄胡婧潘冬廖玲洁冯毅邵一鸣
关键词:HIV-1基因特征分析
甘肃省部分地区2020-2021年新报告HIV/AIDS患者治前耐药及分子传播网络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分析甘肃省部分地区新报告HIV/AIDS患者分子传播网络特征,为精准干预相关人群中HIV-1传播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反转录和巢式PCR扩增样本pol区基因并测序,采用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亚型,通过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在线软件工具分析耐药突变位点,Hyphy和Cytoscape 3.9.1软件生成分子网络,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入网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收集甘肃省部分地区2020-2021年新报告病例血浆样本331份,成功获得pol区基因序列303条,共发现11种亚型和流行重组型,主要为CRF07_BC(58.1%)、CRF01_AE(21.1%)、B(6.9%)和CRF55_01B(5.3%)。治疗前耐药率为4.0%,NNRTI类耐药率最高为3.3%,主要耐药位点是K103 N/S(1.7%)。分子网络最适基因距离为1.2%,在此基因距离时共形成33个分子簇,91条序列入网,入网率为30.0%。对进入网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CRF07_BC(与CRF01_AE相比)、河西地区(与陇东南地区相比)更容易进入网络。结论甘肃省部分地区新报告HIV/AIDS患者治疗前耐药率仍处低水平。HIV-1分子传播簇内的毒株呈现地区聚集性,应加强性伴追踪和针对性干预,有效遏制艾滋病的传播。
乔瑞娟张林才冯毅屠爱霞王晓蕊石林蔺续霞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耐药
中国南方四省区流行的HIV-1 CRF01_AE病毒株基因特征研究被引量:18
2009年
目的分析中国南方四省区HIV-1感染者中流行CRF01_AE病毒株的遗传特征。方法从广东、广西、江西和湖南省(自治区)2006年新报告HIV-1感染者的血浆样本中提取病毒RNA,用反转录/巢式PCR方法扩增gag和env基因片段,对获得的CRF01_AE病毒株核酸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并通过计算基因距离和Entropy核苷酸多态性差异方法分析毒株的遗传特征。结果从210例CRF01_AE病毒株感染者中,发现四省区流行的CRF01_AE病毒株存在2个主要的流行簇。流行簇Ⅰ共有123例样本,未发现与之直接相关的国际参考毒株。流行簇Ⅱ共有57例样本,与越南CRF01AE病毒株关系密切,且存在不同时间样本的混杂。gag和env基因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流行簇Ⅰ内基因遗传多样性均明显小于流行簇Ⅱ;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在gag基因片段42个位点核苷酸组成具有显著差异,env基因片段40个位点核苷酸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流行簇Ⅰ相对于流行簇Ⅱ多态性减少的位点上有61个,多态性增加的位点有21个。结论在中国南方四省区流行的CRF01_AE病毒株中首次观察到2个独立的流行簇。流行簇I病毒株为该地区最主要的CRF01_AE病毒株,其流行时间相对较短,在人群中所占比例较多,可能是病毒在流行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传播优势的病毒株。流行簇Ⅱ病毒与来自于越南的CRF01_AE病毒株有较高同源性,且存在与越南病毒株问的多次传播。
程春林冯毅何翔林鹏梁淑家易志强贺健梅胡园园邢辉范雁吴士良邵一鸣
关键词:病毒株HIV-1进化分析
2008—2016年16省16~25岁异性性行为感染HIV-1者亚型亚簇分布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了解我国2008—2016年16省(市/区)16~25岁异性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病毒(HIV)者中HIV毒株亚型亚簇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调查对象血浆样本,提取HIV核糖核酸并扩增其Pol区片段(PR区,RT区),应用HIV Sequence Database网站和MEG 6.0等软件等进行亚型亚簇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分析pol区序列1 779条,HIV基因分型显示:856例男性感染者中CRF01AE亚型346例(40.4%)和CRF07BC亚型298例(34.8%),主要亚簇是CRF07BC的MSM簇(69.5%,207/298);898例女性感染者CRF01AE亚型323例(36.0%)和CRF07BC亚型281例(31.3%),主要亚簇是CRF01AE的C1簇(51.1%,165/323)。男性和女性感染者中亚型亚簇中呈上升趋势的有CRF01AE的C5簇、CRF07BC的MSM簇及CRF5501B(P<0.01)。男性感染者和女性感染者中新型重组或者未知亚型毒株的构成比分别为12.0%和15.3%。结论 16~25岁年龄组男性和女性异性感染者中流行HIV毒株的亚簇不同,源自男男性行为者(MSM)的CRF01AE的C5簇、CRF07BC的MSM簇及CRF5501B毒株在我国小年龄异性性传播感染者中呈上升趋势。
周佳佳李杨李苗苗甘梦泽沈建洋阮玉华冯毅廖玲洁邵一鸣邢辉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异性性传播
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HIV感染者治疗3年后病毒学应答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HIV感染者治疗3年后的病毒学应答的影响。方法:2018年对HIV感染者开展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基线调查,进行抗病毒治疗3年后随访。通过临床数据和病毒学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433例研究对象中,18~34岁占41.6%(1 012/2 433),男性占82.8%(2 015/2 433),高中及以上占46.9%(1 142/2 433),务农占22.4%(544/2 433),未婚占33.8%(823/2 433),异性性传播占48.1%(1 169/2 433),CRF07_BC亚型占41.3%(1 004/2 433)。抗病毒治疗前耐药率为4.5%(109/2 433)。抗病毒治疗3年后病毒学抑制失败率(病毒载量≥50拷贝数/ml)和耐药率分别为8.1%(196/2 433)和2.5%(60/2 433),其中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和不耐药的病毒学抑制失败率分别为18.3%(20/109)和7.6%(176/2 324)、耐药率分别为4.6%(5/109)和2.4%(55/2 3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HIV感染者治疗3年后的病毒学抑制失败的影响因素包括文盲(a OR=3.26,95% CI:1.82~5.86)、小学/初中(a OR=1.54,95% CI:1.09~2.18)、抗病毒治疗3年后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和200~499个/μl(a OR=2.77,95% CI:1.75~4.37;a OR=1.55,95% CI:1.10~2.18)、最近1个月漏服抗病毒治疗药物(a OR=4.24,95% CI:2.92~6.17)和抗病毒治疗前耐药(a OR=2.84,95% CI:1.67~4.85)。 结论:我国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处于低流行水平,抗病毒治疗3年后病毒学抑制失败率较高。建议加强HIV感染者的耐药监测,重视抗病毒治疗前耐药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
陈宏利周业胜郝静静张佳欣胡婧宋畅李苗苗李丹冯毅廖玲洁阮玉华邢辉邵一鸣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耐药抗病毒治疗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