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英

作品数:17 被引量:82H指数:5
供职机构: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项目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结肠
  • 4篇结肠炎
  • 4篇溃疡
  • 4篇溃疡性
  • 4篇溃疡性结肠炎
  • 3篇食管
  • 3篇疗效
  • 3篇TH17细胞
  • 3篇出血
  • 2篇幽门螺
  • 2篇幽门螺杆菌
  • 2篇直肠
  • 2篇直肠癌
  • 2篇食管静脉曲张
  • 2篇食管静脉曲张...
  • 2篇食管静脉曲张...
  • 2篇破裂出血
  • 2篇曲张
  • 2篇细胞
  • 2篇螺杆菌

机构

  • 17篇哈尔滨市第一...
  • 2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黑龙江省医院

作者

  • 17篇何英
  • 9篇李春明
  • 3篇侯凤雪
  • 3篇蒋萍
  • 2篇刘玉杰
  • 2篇李大健
  • 2篇单景军
  • 2篇赵巍
  • 1篇张肖洁
  • 1篇陈晨
  • 1篇高善玲
  • 1篇李琳
  • 1篇朱安超
  • 1篇常晓华
  • 1篇胡凤丽
  • 1篇李宗敏
  • 1篇刘中红
  • 1篇龙培滨
  • 1篇刘玉艳
  • 1篇张兆文

传媒

  • 4篇中国当代医药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2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哈尔滨医药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黑龙江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1
  • 1篇200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胆汁反流与胃息肉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1年
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胃息肉(GP)伴胆汁反流的患者检出率逐渐升高。多项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已证实胆汁反流是部分胃息肉形成的关键致病因子。胃息肉病理学上常分为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及错构瘤性息肉,不同病理类型的胃息肉均有一定的癌变风险,其中属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最大。因此探究胆汁反流与胃息肉的相关性显得尤为重要。现就胆汁反流致胃息肉形成的机制,胆汁反流与不同病理类型、不同性别、不同部位GP的关系,胃息肉伴胆汁反流与精神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以及胃息肉伴胆汁反流的治疗作一综述,以期为胃息肉伴胆汁反流的研究提供参考。
吴李珠何英屈元婷张珊旗张慧琴熊淑芬陈晨沙瑞华
关键词:胆汁反流胃息肉幽门螺杆菌
食道癌研究现状被引量:2
2001年
食道癌以其高发病、高恶性度等特点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其组织学特点以往通常表现为鳞癌,目前食道腺癌有增高趋势,并认为与Barrett食管有关。精确的分期,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指导意义,并且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目前经口食道扩张术、钛镍合金金属支架等姑息疗法发展很快,应对其进行正常的评价。监视高风险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最有效的方法。就以上问题本文综述如下。
李春明何英韩燕
关键词:食道癌发病率死亡率组织学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0年
内镜检查技术正在不断完善,除了窄带成像技术外,蓝激光成像、联动成像以及结合人工智能的卷积神经网络等技术,都可运用于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当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经标准染色法未检测到Hp感染,或存在罕见、特殊细菌感染时,临床建议加做免疫组化。以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为基础的分子方法在检测Hp感染和耐药Hp中均显示出很高的准确性;最可靠的非侵入性方法仍然是尿素呼气试验;大便抗原检测敏感性与尿素呼气试验可相媲美,并且可能是后者的良好替代方法。本文将Hp感染诊断的相关方法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就Hp感染诊断的相关方法作一综述。
陈晨周学军何英
关键词:内镜检查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幽门螺杆菌
RUNX3和p53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RUNX3和p53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8年1月我院病理科确诊的262例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其中增生性息肉(HP)87例,广基锯齿状息肉/腺瘤(SSA/P)96例,传统锯齿状腺瘤(TSA)79例;另选取60例正常肠黏膜标本以及60例结直肠癌(CRC)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对各标本中RUNX3和p53的表达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RUNX3阳性表达率在正常肠黏膜、HP、SSA/P、TSA、CRC中逐渐降低,在SSA/P、TSA及CRC中明显降低;SSA/P、TSA、CRC与正常肠黏膜及HP的RUNX3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阳性表达率在正常肠黏膜、HP、SSA/P、TSA、CRC中逐渐升高,在SSA/P、TSA及CRC中明显升高;SSA/P、TSA、CRC与正常肠黏膜及HP的p53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UNX3和p53在锯齿状病变到CRC的发生过程中起作用,两者可能是促进锯齿状腺瘤恶变的危险因素,对锯齿状腺瘤的患者预测CRC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赵巍李琳张肖洁何英蒋萍龙培滨柳平平王丹丹
关键词:RUNX3P53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免疫组化
TH17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
何英
该项研究论证了Th17细胞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有关,其表达与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呈正相关;探讨了Th17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机制,为今后靶向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治疗
卡络磺钠联合奥曲肽治疗消化道出血的疗效
2021年
分析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卡络磺钠联合奥曲肽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我院进行治疗),通过单双号分发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有40例患者,对该组单独用奥曲肽药物治疗,观察组有40例患者,对该组患者实施卡络磺钠联合奥曲肽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血小板、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胃液PH)水平与疗效进行分析评估。结果:对患者的各项指标水平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得出,观察组患者的数据优于对照组,数据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中有意义(P<0.05)。结论:在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取卡络磺钠与奥曲肽联合使用,能够充分改善患者的对血小板、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以及胃液PH水平,充分提高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崔立莎武文轩何英
关键词:卡络磺钠奥曲肽消化道出血疗效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研究-从动物实验到临床实践被引量:9
2013年
随着消化内镜治疗技术以及相关器械的发展,内镜应用从最初的一种诊断方法逐渐发展成为如今重要的治疗手段,相关的微创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s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即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NOTES指通过人体的自然腔道进入软性内镜,穿越自然腔道的管壁,内镜下完成各种相关手术操作的全新手术方法。当前,许多学者在进行NOTES技术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本文论述了NOTES从动物实验到临床实践的研究现状。
常晓华何英李春明
关键词: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动物实验内镜
IL-17及IFN-γ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检测Th17类细胞因子IL-17和Th1类细胞因子IFN-γ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的表达,以此来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方法:用ELISA法分别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结肠组织及血单核细胞中IL-17和IFN-γ的表达。结果:UC组结肠组织中IL-17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而UC组结肠组织IFN-γ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增加(P>0.05);UC组血单核细胞IL-17、IFN-γ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局部IL-17升高在UC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何英李春明侯凤雪刘玉杰
关键词:TH17细胞TH1细胞溃疡性结肠炎IL-17IFN-Γ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8
2013年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3年2月-2012年3月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消化科住院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113例为出血组;选取同期住院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未破裂出血患者102例为对照组;分别统计22个指标,得出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肝硬化出血组与对照组单因素分析发现:PLT、PT、PTA、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及红色征等7个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红色征、门静脉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成正相关,血小板计数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成负相关。结论红色征、门静脉内径增加、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血小板计数降低是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红色征是最主要危险因素。
李大健何英侯凤雪李春明高善玲
关键词: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Th17类细胞因子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表达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以Th17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为研究对象,检测IL-17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指数的相关性,探讨Th17细胞在U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方法对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变部位结肠黏膜和对照组结肠黏膜IL-17表达,并将其与疾病活动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对照组血清IL-17蛋白表达。结果: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对照组血清IL-17表达无差异(P>0.0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对照组结肠黏膜IL-17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轻度与中度UC患者相比IL-17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中度与重度UC患者相比IL-17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IL-17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中高表达,并与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局部阻断Th17细胞的分泌可能成为治疗UC的一种方法。
何英李春明单景军蒋萍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TH17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