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凯晶 作品数:46 被引量:257 H指数:9 供职机构: 天津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前后不同手术入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强直性脊柱炎严重屈髋畸形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施行前后不同手术入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屈曲畸形的改善。方法自1998年2月至2008年6月,共施行强直性脊柱炎屈髋畸形的全髋关节置换术218例,男206例,女12例。平均年龄34.8岁(26-6... 任凯晶 李晓辉关键词:不同手术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 强直性脊柱炎 疗效分析 类风湿性关节炎肘关节叉状成形术临床疗效观察 2002年 目的 讨论类风湿性肘关节炎叉状成形术的手术特点 ,了解其术后疗效。方法 对 3 4例(3 8肘 )行叉状成形术的本病患者进行随访 ,随访时间 7~ 2 4年 ,平均 (14 .2± 1.3 )年。结果 HSS评分 :术前平均 (2 4.3 6± 1.2 8)分 ,术后平均 (82 .42± 1.64 )分 ,其中优 8肘 (2 1.1% ) ,良 16肘 (4 2 .1% ) ,可 12肘(3 1.6% ) ,差 2肘 (5 .3 % )。结论 肘关节叉状成形术是治疗晚期类风湿性肘关节的有效术式之一。 任凯晶 高志国 汪锡纯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 临床疗效观察 小切口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观察 2006年 任凯晶 宋立明 高志国 张铁良 于建华人工髋关节翻修原因分析 目的:通过对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病例的分析,总结首次手术失败原因所在。方法:本文通过对31例(32个髋关节)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3周9年)行翻修术病例分析,探讨首次手术失败原因。结果造成首次手术失败需行翻修术的原因是多方... 高志国 任凯晶 白仁骁关键词:病例分析 临床疗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肘关节叉状成形术临床疗效观察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累及全身多脏器的结缔组织疾病,常累及肘关节,晚期常造成关节功能的明显障碍或畸形、强直。本科自七十年代开展肘关节叉状成形术治疗晚期类风湿性肘关节炎,经远期随访,证实此手术对消除疼痛、矫正关节畸形和改善关节活... 任凯晶 高志国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 手术治疗 临床疗效 二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比较二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和一期THA治疗非创伤性ONFH的临床疗效有无差异。方法2004年6月-2007年7月,对203例ONFH患者行THA。其中二期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ONFH83例83髋(A组):男56例56髋,女27例27髋;年龄45~75岁,平均58.3岁。Ficat分期:Ⅲ期61例,Ⅳ期22例。改良Harris评分为(37.6±2.0)分。病程1~6年,平均2.6年。一期THA治疗非创伤性ONFH120例167髋(B组):男67例94髋,女53例73髋;年龄41~67岁,平均52.6岁。其中激素性79例,酒精性41例。Ficat分期:Ⅲ期56例83髋,Ⅳ期64例84髋。改良Harris评分为(38.2±1.0)分。病程1.5~5.0年,平均2.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术后20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4年。A组单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输血量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组4髋(4.8%)、B组2髋(1.2%)发生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3髋(3.6%)、B组1髋(0.6%)出现创伤性脱位;A组2髋(2.4%)、B组1髋(0.6%)出现持续股痛;A组无深部感染发生,B组1髋(0.6%)术后2年出现深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髋臼外展角、前倾角、股骨前倾角、联合前倾角及髋臼旋转中心恢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A、B组髋关节改良Harris评分分别为(79.4±2.1)分及(84.2±3.5)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期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ONFH与一期THA治疗非创伤性ONFH相比,手术难度无明显增加,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但术中骨折发生率较高。 张秀丽 刘勇 任凯晶 刘军 朱本清 孙振辉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股骨颈骨折 内固定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影响 被引量:3 2015年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能够彻底解决膝关节由于关节炎症引起的疼痛,矫正关节内、外翻畸形,增加关节活动度,从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但TKA与围手术期大量失血、术中或术后输血密切相关。有文献报道TKA术后引流量为50~100 mL,隐性失血量也在700 mL之上[1],TKA的输血率为11%~21%[2]。将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 TXA)应用于TKA已有20多年历史,国内外学者们做了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了TXA能够减少TKA术后引流量及总出血量,但是TXA的应用方式在医学界尚存在争议。本研究探讨静脉注射TXA与关节腔注射TXA两种方式对术后病人出血量以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有无差异。 张欢 任凯晶 樊庆阳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 氨甲环酸 静脉注射 关节腔注射 利伐沙班预防髋或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Meta分析 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Ⅹ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比较对择期髋或膝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关于利伐沙班与依诺肝素比较预防择期髋或膝置换术后VTE发生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评价指标是利伐沙班组与依诺肝素组总静脉血栓栓塞症、重大静脉血栓栓塞症、出血事件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1)利伐沙班组的总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4.3%,181/4 258)低于依诺肝素组(9.4%,402/4 264),髋、膝关节置换亚组的OR分别为0.24、0.54。(2)利伐沙班组的重大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0.7%,32/4 677)低于依诺肝素组(2.7%,128/4 677),髋、膝关节置换亚组的OR分别为0.12、0.47。(3)利伐沙班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7.0%,434/6 183)与依诺肝素组(6.5%,401/6 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R为1.09。(4)利伐沙班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0.3%,19/6 183)与依诺肝素组(0.4%,24/6 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R为0.79。结论:与依诺肝素相比,利伐沙班能够减少择期髋或膝置换术后VTE的发生率,不增加出血事件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肖瑜 张福江 任凯晶 于建华 高志国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陛脊柱炎严重屈髋畸形 被引量:17 2007年 目的分析全髋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严重屈髋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40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屈曲畸形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均为男性;年龄21-48岁,平均34.68岁;病程3~16年,平均8.53年;屈曲畸形角度30°-90°平均60.13°。单侧16例,双侧12例,16例(24髋)合并髋关节强直。采用改良的髋关节前外侧与外侧联合切口,生物型假体21例(29髋),混合型假体7例(11髋)。采用Harris评分对术前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股骨侧假体采用Gruen的14分区法,髋臼侧假体采用DeLee和Charnley方法进行影像学观察。结果随访时间12,'-64个月,平均42个月。末次随访时,关节总活动度由术前平均29.88。(0°-95°)增加至术后平均124.75°(90°~175°)。屈曲畸形程度由术前平均60.13°(30°-90°)减少至术后平均6°(0°~10°)。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2.88分(12-58分)提高为随访时平均88.23分(69-98分),优20髋(50%),良15髋(37.5%),可3髋(7.5%),差2髋(5%),优良率87.5%。除1例术中出现股骨干穿通骨折和1例出现髋关节早期脱位外,X线检查均未显示假体松动移位迹象。8髋(20%)出现异位骨化。生物型假体和混合型假体随访时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严重屈髋畸形的有效方法。 任凯晶 于建华 李晓辉 宋立明 高志国 张铁良 郭录增关键词:关节挛缩 全髋关节置换后单纯髋臼松动翻修11例 被引量:2 2008年 天津医院关节外科于2002-08/2005-02对11例全髋关节置换后单纯髋臼松动而股骨假体固定良好的患者采用改良前外侧切口进行单纯髋臼翻修。平均随访4.2年,11例患者早期均获得良好固定,患者功能良好,1例患者因为感染而再次手术取出假体,放置隔体,1年后再次翻修;1例患者在翻修后4年时出现股骨假体松动,单纯行股骨假体翻修;其余9例翻修后恢复情况良好,X射线片显示髋臼假体无松动、移位,假体周围无透亮带。1例患者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表现,6个月后明显缓解。 宋立明 于建华 张铁良 毕晓扬 任凯晶关键词:髋臼 翻修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