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网络舆情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2
-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域外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边疆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人际交往的独特性,使得非本地生源的域外大学生在入学适应中出现了许多跨文化的问题。分析域外大学生在边疆民族地区高校里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其原因,探索孕育多民族校园文化的文化认同感、多途径培养域外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对于维护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稳定,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研究价值。
- 刘建华
-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跨文化适应
- 维、汉大学生的民族刻板印象:外显和内隐被引量:6
- 2014年
- 本研究选择维、汉大学生被试,采用自由联想法和语义差异量表考察外显民族刻板印象,采用内隐联想测验考察内隐民族刻板印象。结果表明,维、汉大学生被试的外显和内隐层面都存在民族刻板印象,表现为内群体偏好,外显和内隐相关不显著。
- 苏昊
- 关键词:内隐联想测验
- 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传播与青少年社会认知的教育学思考被引量:2
- 2014年
- 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除了具有网络舆情共有的开放性、交互性、聚焦性、即时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反映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舆情主体的多民族性、舆情客体的衍生性、舆情形态的复杂性以及舆情处置的不确定性等特征。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青少年而言,由于自身的信息鉴别力不高、教师的信息反应力低,以及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等原因,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社会认知受其影响,行为极易发生偏差。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本土网站平台建设,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教师的舆情事件解读能力,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学校的媒介素养培育,建立和完善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的相关工作机制,是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提升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必由之路。
- 斯琴格日乐刘建华
-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学
- 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利益表达机制被引量:2
- 2015年
- 当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冲突的利益矛盾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补偿不公引发的利益纠纷、自然生态破坏产生的利益威胁、社会保障不实引起的利益矛盾以及民族文化权益被侵诱发的利益冲突。利益主体多元、利益分配不公、利益协调不力、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利益诉求不达是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建立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和利益协调机制,建构公平畅通的利益诉求与表达机制,健全公开高效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是规避边疆民族地区社会风险,切实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
- 刘建华
-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