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 作品数:399 被引量:1,885H指数:23
- 相关作者:杨奇华陈宏罗科夏云龙武修英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 SIMTLB-I:番茄晚疫病流行系统模拟模型被引量:7
- 1991年
- 以单个病程为基本结构,将晚疫病流行过程中各子模型有机地连接起来组建成番茄晚疫病流行系统模拟模型 SIMTLB-Ⅰ。SIMTLB-Ⅰ由 FORTRAN 77语言实现,解题时距为1 d,系统输入项包括始病期、初菌量及气象条件等。用田间实际的环境条件作为模拟的输入项进行了模拟试验,认为系统的结构基本合理,并就始病期、初菌量、相对湿度及施药措施对病害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模拟试验。
- 肖长林肖悦岩曾士迈
- 关键词:番茄晚疫病
- 内蒙古钩土蜂属三新种(膜翅目:钩土蜂科)
- 钩土蜂科Tiphiidae的钩土蜂属Tiphia已知500余种,为金龟子的重要天敌已用于生物防治。我国过去的研究较多,已知50多种。本文根据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的收藏,记述内蒙古的三个新种,有的也分布其他省区。全文约5...
- 陈乃中杨集昆
- 关键词:金龟子
- 啊特拉津和敌敌畏对棉铃虫幼虫和家蝇羧酸酯酶以及GSH-S-转移酶的诱导作用
- 在一定时间内,啊特拉津对棉铃虫幼虫羧酸酯酶和GSH-S-转移酶(GST)活性有明显的诱导作用,羧酸酯酶活性最高增加146%,GST增加280%。对羧酸酯酶的诱导高峰要落后于GST,此外,不同施药剂量,诱导高峰时间以及诱导...
- 高希武梁同庭
- 文献传递
- 棉花受棉铃虫为害后的补偿效应及其数学模型研究被引量:3
- 1991年
- 本文采用四因子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的试验结果,建立了以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成铃及单株产量为目标函数,考虑种植密度、果枝数、模拟被害蕾(7月上旬)和被害幼铃(8月上旬)四决策变量的数学模型。模型行为反应表明:低密度(小于2千株/亩)或高果枝数(大于16个/株)条件下棉花补偿能力衰退;被害蕾量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有增产作用;被害幼铃的变化对产量的影响较大;但相对来说,密度和果枝数是影响产量的两个主要因素。模拟计算表明:允许蕾被害584—656个/百株和幼铃被害187—225个/百株,并配以密度4360—4520株/亩和果枝数14.4—15.06个/株的措施,可获取亩产皮棉95公斤以上。最后给出了不同农艺措施下棉花的损害函数。
- 毕成鹏杨奇华周明牂
- 关键词:棉花棉铃虫数学模型
- 二代棉铃虫低龄幼虫的取食部位研究
- 本文通过对二代棉铃虫低龄幼虫对棉蕾的苞叶、花萼、花托、花瓣、花粉、花丝、柱头、雄蕊柱、花柱、子房、胚珠和花冠管等十二个部位的相对取食量和为害水平的测定,明确了二代棉铃虫低龄幼虫的取食部位和侵害路径。在十二个部位中,花粉粒...
- 王琛柱杨奇华周明
- 关键词:棉铃虫柱头二代棉铃虫低龄幼虫花粉粒
- 巧菌蚊属—新种及中国新记录种(双翅目:菌蚊科)
- 菌蚊科的巧菌蚊属Phronia世界已知86种,主要分布在全北区,我国过去无记录。本文根据1980年采自甘肃和宁夏的标本,初次报道了巧菌蚊属一新种和一个中国新记录种。全文约3000字,附图4幅。
- 吴鸿杨集昆
- 文献传递
- 冬小麦形态特征与抗麦长管蚜的关系研究被引量:30
- 1991年
- 1985—1986年在北京西郊利用23个冬小麦品种,研究了叶色、叶上绒毛、旗叶长和宽、旗叶长×宽、旗叶着生角度、株高、芒长等形态特征与抗麦长管蚜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叶色与感蚜性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在时间序列上,相关关系减小,并在蚜虫发生高峰时消失;旗叶长及长×宽与感蚜性呈显著的正相关,且在蚜虫发生的前期作用较大;小麦叶上绒毛与感蚜性的关系不显著;芒长和株高都与感蚜性呈显著的正相关,但芒长作用在蚜虫发生前期,而株高则作用在蚜虫发生后期;旗叶着生角度在后期也与感蚜性呈显著的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基本上与相关分析的结果一致,山此可揭示出形态特征综合决定抗蚜性的结论。
- 夏云龙杨奇华萧红
- 关键词:冬小麦麦长管蚜抗蚜性
- 内蒙古蜂虻三新种及一中国新记录种(双翅目:蜂虻科)
- 杜进平杨集昆
- 关键词:虻属夜蛾
- 苜蓿切叶蜂消化道内的微生物类群及其数量变化
- 本文分析了苜蓿切叶鲜Xegacbile rotudata消化道内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变化情况。从苜蓿切叶蜂消化道中分离出芽枝霉Cladosporium、曲霉Asperigillus、酵母Candida和白僵菌Beaurer...
- 张青文罗科吴加志刘杏忠
- 关键词:苜蓿切叶蜂消化道微生态细菌真菌
- 文献传递
- 棉花—棉铃虫互作系统研究
- 作者于1987-1988在邯郸进行了两年的棉田棉花—棉铃虫互作系统的研究。着重从棉铃虫田间行为和棉花受二、三代棉铃虫为害后的补偿作用的生态学两个方面探讨了该系
- 毕成鹏周明牂杨奇华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