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作品数:637 被引量:736H指数:10
相关作者:耿天勤连雯仇世林魏永生张德明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30篇期刊文章
  • 6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1篇历史地理
  • 97篇政治法律
  • 61篇文化科学
  • 60篇经济管理
  • 43篇哲学宗教
  • 17篇社会学
  • 13篇文学
  • 7篇军事
  • 6篇水利工程
  • 6篇艺术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0篇文化
  • 20篇战争
  • 20篇社会
  • 18篇外交
  • 17篇明代
  • 15篇教育
  • 15篇抗日
  • 14篇主义
  • 13篇抗战
  • 11篇教学
  • 10篇政治
  • 10篇清代
  • 10篇民族
  • 9篇元代
  • 9篇史学
  • 9篇世界史
  • 9篇述论
  • 8篇历史教学
  • 7篇信仰
  • 7篇战时

机构

  • 496篇山东师范大学
  • 10篇山东大学
  • 4篇唐山学院
  • 4篇武汉大学
  • 4篇首都师范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济南大学
  • 3篇关西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山东交通学院
  • 2篇曲阜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灾害防御...
  • 2篇山东英才学院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对外经济贸易...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伦敦大学

作者

  • 9篇张勃
  • 4篇张德明
  • 4篇李俊颖
  • 4篇薛惠元
  • 4篇朱光涌
  • 4篇李云泉
  • 4篇杜立晖
  • 4篇王玮
  • 4篇孙若彦
  • 4篇张登德
  • 4篇王锦
  • 3篇阎静
  • 3篇刘本森
  • 3篇赵北平
  • 3篇刘志鹏
  • 3篇仇世林
  • 3篇杨治玉
  • 3篇侯晓冉
  • 3篇耿天勤
  • 3篇杨蕾

传媒

  • 24篇沧桑
  • 18篇黑龙江史志
  • 11篇南方论丛
  • 9篇世界历史
  • 8篇中国社会历史...
  • 6篇中学历史教学
  • 6篇盐业史研究
  • 6篇中共济南市委...
  • 6篇暨南史学
  • 6篇黄河文明与可...
  • 5篇历史教学问题
  • 5篇民俗研究
  • 4篇孙子研究
  • 4篇中国民族博览
  • 4篇东方论坛(青...
  • 4篇山东省农业管...
  • 4篇山东师范大学...
  • 4篇天津社会保险
  • 4篇人民论坛(中...
  • 4篇民间文化论坛

年份

  • 10篇2024
  • 27篇2023
  • 22篇2022
  • 9篇2021
  • 19篇2020
  • 44篇2019
  • 46篇2018
  • 48篇2017
  • 33篇2016
  • 35篇2015
  • 39篇2014
  • 47篇2013
  • 12篇2012
  • 9篇2011
  • 22篇2010
  • 19篇2009
  • 13篇2008
  • 10篇2007
  • 12篇2006
  • 11篇2005
6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开拓中国近代海防史研究的新领域——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评介被引量:1
2009年
田海林
关键词:海防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晚清
平等与不平等之间——中西外交礼仪之争与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2009年
朝贡体制曾是古代亚洲地区源远流长的一种国际关系体制,也是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之一。清朝前期,作为朝贡体制主要内涵的朝贡礼仪虽为西方国家视为不平等待遇,并由此引发中俄、中英之间的外交礼仪冲突,但并未使古老的朝贡体制发生动摇。鸦片战争以降,中西之间展开更为激烈的外交礼仪之争。随着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传统朝贡礼仪终为近代西方外交礼仪所取代,这也成为朝贡体制走向崩溃和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标志性事件。
李云泉
关键词:朝贡体制外交
《豫变纪略》与明末农民战争
2016年
郑廉从小接受传统儒学,喜好诗词文字,有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文化素养。他亲身经历明清鼎革并在罗汝才农民起义军中生活过一段时间,所撰《豫变纪略》内容丰富,是记述明天启六年至清顺治二年农民起义军在河南活动情况的专著。《豫变纪略》的写作,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如记载的农民起义军起义的缘由、李自成起义的有关史实、以围攻开封为代表的起义军在河南的情况等,都是经过他的多方考证,因而订正了很多史料之不足,是研究明末农民战争尤其是在河南阶段的重要历史资料。
李井铭
关键词:明末农民起义史料
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被引量:50
2005年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中,中国正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世界格局之中,中国社会正经历着重大的历史变迁,民族文化传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洗礼与考验。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它的命运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节日是否适应当代社会生活,信息社会是否需要农业社会形成的节日传统,民间节日是否一定要进入官方假日体系,民族节日是否具有世界意义等,都是值得讨论的话题。为了让这些既具有理论性、又有着现实意义的前沿话题得到较为深入的研讨,并将研讨的内容传达给社会,受《民间文化论坛》编辑部的委托,我约请了几位一向关注中国传统节日研究方面的同仁,其中有我们的前辈学者,也有年轻的同道,从各自的角度发表了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看法。其中,刘魁立先生作为中国民俗学会的理事长,他的笔谈是针对当前社会上有人提出以立春替代传统春节(大年)的观点的文化思考,认为春节是一个重大的民族节日,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负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它是否变化要靠民众自己决定,不能用所谓“科学定日”来解决,用“科学”解决文化问题,是一种科学主义的表现,它不能真正解决节日文化问题,只能造成对节日文化的伤害;张勃对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政府的职责进行了古今相比较的议论,认为我们应该强调政府干预的社会功效;刘晓峰则从中国传统节日的世界意义上进行了讨论,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在东亚具有广泛影响,在现实社会随着华人的脚步,中国传统节日也要扩展到世界主要地区,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成分;周星将当代中国节日分成“传统节庆体系”、“国家或政府主导的节庆体系”和“外来嵌入的节庆”三大“板块”,具体分析了三大板块动态关系,认为三者关系的变化可以看做是中国文化整体格局之动态趋�
刘魁立萧放张勃刘晓峰周星
关键词:传统文化资源节俗民族文化内涵世界多元文化历史过程
仁安羌大捷概况综述
2013年
仁安羌大捷是为营救被日夜围困的英缅军,主要指挥为孙立人将军,历时两天一夜激战,最终成功以寡胜多,击败日军的一次战役,饮誉寰宇,轰动英伦。此次战役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仁安羌战役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进展和成就。
许白爽
关键词:仁安羌大捷中国远征军二战
国内最新“满铁”档案资料的收藏与利用情况被引量:1
2017年
'满铁'资料是1906年日本在我国东北设立的'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所属的一个调查机构直到日本战败撤离中国,历经四十年所积累形成的数量庞大的档案文书资料。本文就这些资料所包含的内容、范围、构成形式以及资料在国内最新收藏情况和资料的整理、利用情况做一简要的梳理和介绍。
廉慧
关键词:档案资料
存留养亲制度的确立、发展及影响
2013年
存留养亲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了解决重罪犯人直系亲属年老、疾病无成人子孙照顾的社会问题而出现的一种刑罚制度。它实行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此制肇始于北魏,基本定型于唐朝,到封建社会后期逐步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相对独立的法律制度。
丁雨辰
关键词:存留养亲孝道
以重构求生存——关于七夕节命运的思考被引量:5
2004年
七夕节曾是我国的民俗大节之一,近些年濒临消亡状态。当西方情人节在中国土地上风靡之后,一些地方以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为己任,打出"中国情人节"的旗帜,并举办种种活动,试图挽大厦于将倾。这一美好愿望能否实现,七夕节能否如凤凰涅槃般获得新生,笔者通过对七夕节之所以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提出由乞巧节重构为夫妻节,或许是其生存下去的一种可能。而重构,也许是抢救和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一种选择。
张勃
关键词:七夕节乞巧节圣瓦伦丁节情人节
浅论儒学在日本的本土化
2013年
博大精深的儒学在中国产生之后,很快走出国门,影响到周边地区。尤其是通过朝鲜传入日本的儒学,经过短暂的沉寂,在推古改革和大化改新之后,儒学逐渐为日本民众所接受,并与日本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儒学。本土化之后的儒学,对日本的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兴华
关键词:本土化日本儒学日本社会
近代黄河汛情传递及其对黄河治理的影响
2023年
汛情传递是黄河洪涝灾害防治的重要预警环节,及时准确地传递汛情能够有效地减少黄河水情造成的损失。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的黄河治理过程中,创造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汛情传递制度及方式。近代以来,由于国际交流的加强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汛情传递的制度、方式、途径较之于传统,有了一定的继承与革新。汛情传递制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则更为详细、具体,水文站、电报、电话等近代水文测量和通信技术的应用,使汛情传递更为准确和迅速,对黄河治理工作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总体上看,中国近代的汛情传递处于一个由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体现出近代化的特点,但近代中国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等因素,使汛情传递近代化的过程并不顺利。
沙元军王林
关键词:黄河治理水利
共5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