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环境学院
- 作品数:319 被引量:1,871H指数:20
- 相关作者:刘伍梅孙竹罗春燕肖文雄张雪凌更多>>
- 相关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沈阳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与资源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 利用钝化剂控制城镇街道灰尘重金属污染被引量:1
- 2019年
- 为控制城镇街道灰尘中重金属污染,降低重金属生物有效性,采用向街道灰尘样品加入钝化剂溶液的方法,分别研究了不同施用量的单一钝化剂K_2HPO_4和Na_2SiO_3以及2种钝化剂以不同质量比组成的混合钝化剂对成都市街道灰尘中的Cu、Pb和Cd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K_2HPO_4或Na_2SiO_3施用量为灰尘质量的1%时,即可有效钝化灰尘中的Cu、Pb和Cd,使其生物有效性分别降低27.9%、33.9%、53.2%或36.1%、34.4%、48.5%;继续提高钝化剂的施用量对降低灰尘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无显著作用;当总钝化剂施用量不变时,K_2HPO_4和Na_2SiO_3以1∶1组成混合钝化剂对灰尘中Cu和Pb的钝化效果优于单一钝化剂。使用重金属钝化剂可降低街道灰尘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在城市环卫喷洒用水中添加适量钝化剂一定程度上会达到控制飞灰与控制重金属污染的双重目的。
- 郑煜绫谭琲琳王莉淋
- 关键词:街道灰尘重金属污染钝化剂重金属生物有效性
- 籽粒苋根系蛋白的提取与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被引量:2
- 2015年
- 本研究以籽粒苋根为试验材料,比较3种不同蛋白提取方法对蛋白质双向电泳的影响,并对其中的蛋白上样量和等电点聚焦时间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与酚抽提法和TCA-丙酮法相比,Tris-Hcl法提取籽粒苋根系蛋白效果较好;上样量800μg和聚焦时间70 000 Vh的条件下会得到理想的双向电泳图谱。采用优化后的条件,可以得到蛋白点数量多、背景清晰的双向电泳图谱,将为下一步镉胁迫下籽粒苋根系蛋白质组学研究及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培育耐镉的籽粒苋新品种提供技术资料。
- 晋海军秦俊丽陈惠张世熔吴琦孙蓉唐自钟
- 关键词:籽粒苋蛋白提取双向电泳
- 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对川西平原西河氮素的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以四川盆地西部典型农业小流域为研究区,于2015年3月~2016年2月持续监测河流氮素(NH_4^+-N、NO_3^--N、TN)和pH,结合遥感解译、地理信息系统和相关性分析等技术,探讨了监测断面周边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与河流氮素及pH值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流氮素浓度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冬季最高(2.063mg/L)、春秋次之(1.536mg/L;1.432mg/L)、夏季最低(1.085mg/L),同时月均NO_3^--N浓度(0.891mg/L)显著高于NH_4^+-N(0.425mg/L)(P<0.01),且NO_3^--N受到典型土地利用类型的显著影响.随着缓冲区半径的增加,耕地、城乡建设用地和水域的面积与NO_3^--N和TN浓度相关性逐渐降低,且在250m缓冲区内,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与NO_3^--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与所有氮组分的相关性均增大,且在750m缓冲区内,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与NO_3^--N和TN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城乡建设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可能是河流NO_3^--N的"源".
- 万柯均邓欧平邓良基吴铭寇长江张宇豪
- 关键词:氮土地利用类型缓冲区
- 湿地退化条件下土壤碳氮磷储量与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被引量:22
- 2016年
- 为了研究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储量与生态化学计量变化,明确碳氮"汇"功能的变化和土壤碳、氮、磷的平衡关系,采用实地采样调查、室内分析与数理统计法,研究了若尔盖自然湿地保护区内未退化湿地沼泽(MA)、沼泽化草甸(MM)、草甸(ME)3种不同退化程度湿地的典型样地在碳氮磷含量、储量以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草甸化沼泽土与草甸土全剖面总有机碳、全氮含量较沼泽土分别降低了29.55%,6.52%和67.53%,40.04%,碳氮储量分别降低了67.49%,60.10%和85.14%,54.47%;3种土壤全磷剖面含量大小顺序为MM>ME>MA,其储量高低顺序是ME>MA>MM。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沼泽土的总有机碳、全氮含量明显升高,全磷含量与草甸化沼泽土、草甸土的总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3种土壤碳氮磷储量40—100cm土层高于0—40cm土层。沼泽土、草甸化沼泽土、草甸土3种不同类型土壤C/N分别为40.38,31.70,23.26,C/P分别为409.52,247.46,113.07,N/P分别为10.43,7.90,5.02,土壤C/N、C/P、N/P均随湿地退化而减小,较高的C/P与N/P<14揭示氮磷元素均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且受氮素限制高于磷素。因此,若尔盖湿地退化导致土壤碳氮含量与储量降低,碳氮"汇"功能减弱,尤其是碳"汇"。
- 叶春蒲玉琳张世熔王贵胤王奥博王丹贾永霞徐小逊
- 关键词:退化湿地
- 植物篱技术的社会经济因子研究
- 1998年
- 肖萍李振荣
- 关键词:水土保持植物篱技术土壤侵蚀
- 达州市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利用达州市城区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2015—2017年数据,研究了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达州市城区未受到SO_2污染,PM_(10)和PM_(2.5)同比大幅下降,NO_2、CO和O_3-8 h浓度有所上升。污染物在不同季节的差异显著性不同,SO_2、CO、O_3-8 h在不同季节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NO_2浓度在除秋季和冬季外的其他季节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M_(10)和PM_(2.5)浓度在除春季和秋季外的其他季节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污染物的月均浓度变化曲线和不同季节的小时浓度变化曲线,以及不同季节的相关性也具有明显的特征。同时,本研究还建立了PM_(10)和PM_(2.5),NO_2和CO分别在不同季节的预测线性模型,为进一步了解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预测污染物的浓度发展趋势提供了参考。
- 肖德林邓仕槐邓小函张余
- 关键词:大气污染物影响因素
- 矿堆区菊芋块茎乙醇转化性能及重金属归趋被引量:1
- 2023年
- 以重金属污染土壤种植的菊芋块茎为原料经过磷酸水解后发酵产生乙醇,对水解条件、转化性能及重金属在乙醇生产各环节的归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水解磷酸浓度4%、温度90℃、时间180 min,固液比1∶6时,还原糖产率高达92.40%。水解糖液发酵48 h后乙醇产量达53.04 g/L,转化率高达理论转化率的94.00%。乙醇生产中,40%~90%的重金属物质进入废渣废液系统,进入乙醇的部分小于2%,表明重金属污染土壤种植菊芋对后续乙醇转化无影响,在实际生产中应加强废渣的重金属管控。
- 樊战辉樊战辉戚明辉肖文雄沈飞
- 关键词:生物乙醇水解重金属
- 水产养殖中抗生素污染治理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23年
- 综述了我国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抗生素种类,分析了抗生素过量使用造成的危害及引发的环境安全问题,从非生物法和生物法两个角度,介绍了抗生素污染主要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相应的源头控制策略。针对当前水产养殖中抗生素污染治理的难点,提出了探究抗生素的环境迁移转化途径、新型绿色降解技术和源头防治工艺等研究方向。
- 袁孝康付绿倩陈华林周江敏刘欣聪邓仕槐
- 关键词:抗生素污染治理技术水产养殖
- 不同玉米品种对镉吸收累积特性研究被引量:20
- 2018年
- 【目的】探讨玉米对土壤重金属镉(Cd)的吸收规律,筛选对重金属Cd具有富集能力的品种,为重金属Cd污染地区的环境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南地区主推的9个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四川某铅锌矿区镉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对重金属Cd的吸收累积差异。【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各玉米品种对Cd的吸收量均表现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2)玉米单株富集量表现为:正红6号(0.26 mg/株)>雅玉12号=川单13号(0.21 mg/株)>农大95号(0.20 mg/株)。(3)不同玉米品种的富集转移系数不同。其中正红6号、雅玉12号、农大95号地下部分重金属Cd富集系数均大于1。(4)各玉米品种根与茎、根与籽粒的重金属Cd含量均表现为负相关性。【结论】根据玉米植株的生长状况、生物量、对Cd的富集能力和转运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价,认为正红6号、雅玉12号、农大95号可作为对重金属Cd污染土壤修复的首选玉米品种。
- 袁林刘颖兰玉书伍钧杨刚
- 关键词:玉米镉
- 基于化感物质释放特性的沉水植物抑藻作用模式研究进展被引量:19
- 2016年
- 沉水植物对藻类的化感抑制作用,是沉水植物获取竞争优势和维持清水稳态的重要机制之一。化感物质是由植物产生并释放到水环境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化感物质的有效释放和作用是实现沉水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化感物质释放水平阐明沉水植物化感抑藻的作用模式、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沉水植物化感物质释放到水环境中的种类、含量和常规急性毒性测试中化感物质的抑藻效果,发现沉水植物化感物质在释放水平上的作用模式不同于常规急性毒性试验中的单次作用。为了回答沉水植物化感物质在释放水平如何高效抑藻的问题,结合化感物质的释放特性,重点从化感物质的联合作用和持续作用等角度探讨沉水植物化感抑藻的作用模式,提出沉水植物可能通过多种化感物质低剂量持续释放的方式,实现对目标藻类的持续协同控制。今后有必要进一步结合沉水植物与目标藻类的共存系统与原位实验,借助分析化学、植物化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从生态学水平加强沉水植物化感抑藻作用机制研究。
- 高云霓董静何燕葛芳杰刘碧云吴振斌
- 关键词:化感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