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品数:686 被引量:3,349H指数:22
相关作者:吴祥云刘志斌冯思静王而力王嗣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矿业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34篇期刊文章
  • 3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18篇农业科学
  • 41篇矿业工程
  • 24篇化学工程
  • 18篇生物学
  • 15篇文化科学
  • 13篇经济管理
  • 8篇天文地球
  • 8篇理学
  • 6篇建筑科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水利工程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医药卫生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冶金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73篇土壤
  • 71篇污染
  • 63篇排土
  • 63篇排土场
  • 54篇沙地
  • 53篇露天
  • 49篇樟子松
  • 40篇露天煤矿
  • 34篇重金
  • 34篇重金属
  • 33篇煤矿
  • 30篇植被
  • 30篇微生物
  • 26篇养分
  • 26篇植物
  • 26篇废水
  • 25篇科尔沁沙地
  • 17篇污染土
  • 17篇露天矿
  • 16篇地下水

机构

  • 664篇辽宁工程技术...
  • 40篇中国环境科学...
  • 37篇辽宁省沙地治...
  • 27篇中国科学院
  • 17篇沈阳农业大学
  • 1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4篇中国科学院生...
  • 13篇辽宁省林业科...
  • 10篇大连交通大学
  • 9篇西南大学
  • 9篇辽宁省固沙造...
  • 7篇东北大学
  • 7篇西北农林科技...
  • 7篇浙江大学
  • 7篇吉林农业大学
  • 7篇沈阳工业大学
  • 6篇中煤国际工程...
  • 5篇北京林业大学
  • 5篇教育部
  • 5篇北京林丰源生...

作者

  • 32篇许端平
  • 31篇范荣桂
  • 30篇王道涵
  • 25篇吴祥云
  • 25篇吕刚
  • 24篇李叶鑫
  • 21篇王而力
  • 20篇宋子岭
  • 19篇赵晓亮
  • 19篇王凯
  • 17篇刘志斌
  • 16篇王嗣淇
  • 15篇丛鑫
  • 14篇冯思静
  • 14篇谷庆宝
  • 13篇魏忠平
  • 13篇齐庆杰
  • 12篇陈建平
  • 12篇马福俊
  • 10篇罗根华

传媒

  • 31篇地球与环境
  • 30篇环境工程学报
  • 29篇生态学杂志
  • 29篇安全与环境学...
  • 27篇生态环境学报
  • 26篇水土保持学报
  • 23篇安徽农业科学
  • 23篇辽宁工程技术...
  • 17篇环境科学研究
  • 14篇应用化工
  • 14篇干旱区研究
  • 1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1篇环境保护与循...
  • 10篇环境科学与技...
  • 10篇环境化学
  • 10篇煤炭学报
  • 10篇中国水土保持...
  • 9篇防护林科技
  • 9篇干旱区资源与...
  • 9篇中国环境科学

年份

  • 37篇2024
  • 58篇2023
  • 47篇2022
  • 44篇2021
  • 51篇2020
  • 42篇2019
  • 57篇2018
  • 64篇2017
  • 47篇2016
  • 64篇2015
  • 48篇2014
  • 57篇2013
  • 41篇2012
  • 7篇2011
6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辽宁章古台樟子松生长过程分析被引量:16
2018年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引种至沙地,经过60多年的生长已经到了生命周期的末期。及时总结第1代沙地樟子松的生长过程,可以更好地为沙地樟子松的推广、更新、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引种地辽宁章古台不同立地条件下30 a以上樟子松人工林标准地(11块)的平均木作为解析木(11株),求解Richards模型的参数并检验模型的拟合性,运用建立的Richards模型求解沙地樟子松的各种特征值,从而揭示沙地樟子松的生长进程。结果表明:(1)樟子松的生长能够用Richards模型很好地模拟,残差符合正态分布,显著性均大于0.05。模型的参数值分别为树高:14.179,0.084,2.803;胸径:19.379,0.075,1.712;材积:0.296,0.062,5.926。(2)引种到章古台沙地的第1代樟子松,树高在第12.3年连年生长量达到最大值0.54 m·a^(-1),第21.4年平均生长量达到最大值0.39 m·a^(-1);胸径平均在6.6 a后开始生长,第14.0年连年生长量达到最大值0.77 cm·a^(-1),第26.0年时平均生长量达到最大值0.47 cm·a^(-1);材积生长在12.0 a之前生长缓慢,第29.0年其连年生长量达到最高值0.007 4 m^3·a^(-1),平均生长量在第47.0年达到最大(即林木数量成熟年龄),最大平均生长量达0.004 5 m^3·a^(-1)。樟子松引种到章古台后,生长进程加快,生命周期缩短,成熟期提前。
雷泽勇韩艳刚赵国军周晏平张岩松于德良
关键词:森林测计学樟子松树高胸径材积
高掺粉煤灰、煤矸石节能空心砖参数优化研究
2015年
采用实验方法对不同配比、不同粒径、不同干燥时间、不同烧结温度下成砖硬度、表面光洁度、烧结损坏率等指标进行多组平行实验,研究高掺粉煤灰、煤矸石节能空心砖的最优工艺参数。研究结果显示,粉煤灰、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的最佳配方组成为煤矸石50%、粉煤灰50%;原料细度范围在1~2 mm占15%,其余小于1 mm即可;最佳干燥条件为干燥介质的温度范围120~150℃,流速1.5~4.5 m/s,干燥周期12~48 h;最佳烧成温度1 050℃,烧成周期47~52 h,保温4~8 h。
孙立峰刘冬月李永乐付兴赵晓亮陆海
关键词:粉煤灰煤矸石空心砖参数优化
大安灌区沟渠系统底泥氟形态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4年
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化学元素,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采用连续分级浸提法,测定了大安灌区农田退水沟渠底泥中总氟及不同形态氟含量,分析了农田开垦年限、植被覆盖水平及底泥理化性质对氟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形态氟浓度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均呈现上升趋势。在底泥pH值为8.09~10.24的碱性环境下,底泥水溶态氟、可交换态氟浓度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铁锰结合态氟、有机束缚态氟浓度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底泥总氟与总磷含量、黏粒占比呈显著正相关,与总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在有植被覆盖的沟渠内,底泥黏粒占比较高,水溶态氟、可交换态氟和有机束缚态氟含量显著高于无植被覆盖的区域,表明植被覆盖是灌区退水沟渠系统氟形态分布及迁移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通过降低底泥pH值、减少磷肥使用量以及提高沟渠植被覆盖水平等手段能够降低灌区水土环境中氟的生物有效性,从而减轻生态风险。该结论可为灌区农田治理及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
刘宝勇李室余张文广郭岳李蕊严硕张锦申敏琰
基于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的弓长岭铁矿区土壤环境质量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辽阳弓长岭铁矿区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以采场和尾矿库为中心,将矿区分为7个典型区域,分别采样。以土壤重金属Cd、Cu、Cr、Pb和Zn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为主要评价对象。结果表明,弓长岭铁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以Cd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为Cu和Cr,而Pb、Zn为无污染或轻度污染。同时,虽然矿区内土壤养分丰富,但是受开采活动及重金属污染影响,导致碱解氮、全磷和速效磷等能被植物快速有效利用的养分含量较低,不适于植物种植。建议矿区着重监控Cd污染,并及时进行生态修复,在生态修复之前应人工施加肥料,调节土壤养分结构。研究为弓长岭铁矿区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治理提供科学参考。
张晓薇王恩德王恩德
关键词:土壤环境质量重金属污染土壤养分
地理距离、海拔和气候差异对独龙江流域维管植物群落物种空间相异性的影响被引量:14
2017年
物种相异性(species dissimilarity)主要反映了群落物种组成的时空变化,其与随机和确定性因素之间的关系能揭示群落构建及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的机理。本文以独龙江流域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以群落间Jaccard物种相异性指数为指标,分析它同地理距离、气候和海拔差异之间的关系及各类因子影响的权重。结果表明,群落间Jaccard物种相异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42–1,且随自然对数转换的地理距离、海拔和气候差异(多年日平均温度,年平均降水量)的增大而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地理距离、气候差异和海拔差异可以解释独龙江流域群落物种相异性指数将近30%的变异。地理距离单独解释度为18.80%,气候差异和海拔差异分别可以解释3.47%和0.10%。研究结果表明,独龙江流域群落物种在空间上的更替是环境限制和扩散限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群落间物种相异性较大,且影响物种更替的因素中地理距离占有较大的权重,说明在对该地区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时,在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影响的基础上,还应充分考虑地形的阻隔作用和繁殖体扩散能力的大小。
蒙洋邱月邱月王翠玲臧振华王翠玲申国珍臧振华张学耀
基于2种典型固废制备托贝莫来石及其对Cd^(2+)的吸附性能
2023年
以2种典型固体废弃物粉煤灰提铝酸渣和造纸白泥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托贝莫来石,并用于吸附Cd^(2+)实验。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全自动比表面及孔隙分析仪和差示扫描量热同步热分析仪等表征手段,阐明了托贝莫来石形成机理以及对Cd^(2+)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当Ca/Si摩尔比为0.8、水热时间6 h、温度180℃、NaOH加入量为2.5%~5.0%时可制备出比表面积80.956 m^(2)/g、总孔容为0.218 cm^(3)/g、孔径为1.21 nm、相对结晶度为97%、以短纤维为主,且在650℃以下具有较好热稳定性的托贝莫来石,其形成过程可分为4个步骤:造纸白泥中氧化钙转变成氢氧化钙和粉煤灰提铝酸渣非晶态二氧化硅转变成硅酸钠,氢氧化钙与硅酸钠溶液形成的凝胶块体材料,托贝莫来石晶须形成,晶须逐渐剥落并不断劈裂并长大形成托贝莫来石纤维状材料。将制备的托贝莫来石吸附Cd^(2+),结果表明:当托贝莫来石添加量为2.5 g/L、含Cd^(2+)废水pH=3、Cd^(2+)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托贝莫来石对Cd^(2+)去除率达99.99%;托贝莫来石吸附Cd^(2+)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模型,由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联合控制,以化学吸附为主,是单层吸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粉煤灰提铝酸渣和造纸白泥制备的托贝莫来石对Cd^(2+)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实现了2种不同行业典型固废资源的协同综合利用,为处理含Cd^(2+)等重金属离子废水提供一种潜在方法。
叶鸣雨邹晶晶陈大野宋永红孙一平郭春彬
关键词:造纸白泥托贝莫来石
人工湿地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研究
随着水污染引起的生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上升,以及处理要求的标准更加严格,尤其以含铅废水等重金属造成的生态安全更是目前研究和工程实践的重点。植物修复技术因在原料简单、操作管理方便、成本低廉的基础上突破了效率高、综合性强...
林芳芳
关键词:人工湿地植物抗性
褐煤及其腐殖酸对废水中酸性红G的絮凝作用研究
2015年
对染料废水进行絮凝实验,主要通过试验研究褐煤及其提取腐殖酸作为吸附剂的化学性,分别对该实验的反应时间、p H、投加量和离子强度及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少需4 h的溶解时间才能达到最佳去除效果,最少需24 h才能达到絮凝过程。随着溶液p H值升高,染料COD去除率也有所升高,此外,絮凝过程中,染料去除率与p H值成反比;与吸附剂投加量成正比;与离子强度成正比。若使当褐煤和腐殖酸对染料废水的色度和COD去除率均达到最高的投加量,分别为10 mg/L和0.4 mg/L。与褐煤相比较,腐殖酸对染料色度和COD的通过絮凝作用去除效果更好。
赵东洋许端平肖平
关键词:腐殖酸絮凝酸性红G废水褐煤
放水冲刷条件下工程堆积体边坡径流侵蚀水动力学特性被引量:33
2016年
煤炭开采过程形成的工程堆积体可导致严重水土流失。该文以重庆市煤矿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该文采用土工试验方法和野外实地放水冲刷试验研究了煤矿工程堆积体边坡径流侵蚀特征及其临界水动力条件。结果表明:1)随着径流侵蚀冲刷过程进行,工程堆积体边坡的径流流速、径流剪切力和径流功率均呈现出程度不一波动现象,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187~0.526 m/s、24.336~126.542 Pa、2.763~46.861 N/(m·s),而阻力系数在2.236~19.337之间波动变化。2)除10 L/min放水条件,工程堆积体边坡产流率、产沙率随径流冲刷过程呈先增加、后稳定变化趋势;在不同放水条件(10~30 L/min)下,边坡产流率依次趋于0.5、3.0、3.8、6.3和9.0 L/min,而产沙率在0~27.51 kg/min之间变化,土壤剥蚀率在9.570~4616.064 g/(m2·min)。3)不同坡度工程堆积体边坡临界径流剪切力及径流功率存在较大差异,面蚀阶段临界径流剪切力和临界径流功率以30°堆积体最小,分别为23.95 Pa和1.76 N/(m·s);而细沟侵蚀阶段以25°堆积体临界径流剪切力最小,以40°堆积体临界径流功率最小;土壤侵蚀速率与径流剪切力、径流功率之间具有显著线性关系。4)在放水条件下(10~30 L/min),工程堆积体径流侵蚀临界坡度分别为34.8°、35°、33.7°、34°、35.2°。研究结果可为煤矿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量预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布置提供技术参数和依据。
丁文斌史东梅何文健蒋光毅蒋平李叶鑫
关键词:径流水动力学煤矿工程
樟子松容器大苗造林法与立地条件耦合作用试验被引量:2
2013年
樟子松容器大苗造林是目前被公认的培育樟子松效果较好的方法之一,为了探索该方法与地区因素之间的耦合作用,分别在辽西地区4个不同宜林荒山区应用多种容器大苗培育技术进行了6 a试验。结果表明,地区因素对造林结果的影响很显著,方法与地区的耦合作用也很明显;2年生的裸根苗植入容器杯在苗圃地培育3 a后种植在平缓丘陵山地,树木的生长速度较快。
王丽丽吴祥云
关键词:樟子松容器大苗
共6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