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
- 作品数:83 被引量:264H指数:8
- 相关作者:谢嘉辛刘嵘李丽敏管建华更多>>
-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北京市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 听·觉--新时期底层社会音乐文化的特点与反思
- 2015年
- 近年来讨论颇多的“底层”一词,大多认为语出葛兰西《狱中札记》的“subaltern”之对应的中文译法。实际上,这一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理解这一对象的范围时又有着一定的差异。综合来看,底层是指那些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上处于弱势的社会群体,又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弱势群体”,
- 刘嵘
- 关键词:社会音乐文化文化背景社会群体社会地位
- 试论“疑古思潮”与“二重证据法”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影响
- 2016年
- 中国古代音乐史建立在音乐和历史这两大学科之上,属于音乐和历史的交叉学科。了解我国历史学领域的学术思想,借鉴其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对我们而言是很有必要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史学界提出了"信古、疑古、释古"三阶段说和"二重证据法",引起了学术争论。这场史学界的交锋给今天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带来哪些影响,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 严薇
-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史疑古思潮二重证据法
- 音乐习俗的模式同构——从印尼巴厘岛甘美兰音乐田野调查三个实例引发的思考被引量:3
- 2015年
- 作者通过对印尼巴厘岛甘美兰音乐三个田野调查实例的描述和分析,引发对中国民间相似事例的比较与思考,提出不同文化间可能存在音乐习俗模式的同构现象这一学术问题,并以调查实例为依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和阐述。
- 李丽敏
- 明代卫所镇营礼仪及用乐考被引量:2
- 2013年
- 明代卫所镇营的地方行政职能化是卫所诸礼和用乐的基础,卫所镇营的祭孔用乐以国家颁布的雅乐为主要形式,其他在祀典的祭礼用乐以教坊细乐为主,并有鼓乐杂戏等娱乐用乐出现在相应的庙会活动中;公式和宾兴等仪式则主要用鼓乐形式,它与鼓吹仪仗一起构成了这两种礼仪形式的音声系统。
- 任方冰
- 关键词:礼仪雅乐
- 现代音乐的痛苦(下)
- 1992年
- 管弦乐的危机西方音乐制作的荣耀是交响乐。它是仅仅次于和声的西方音乐最重要的与众不同的特征。管弦乐是由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布鲁克纳、马勒等写作的器乐交响乐。没有管弦乐,柏辽兹、李斯特、施特劳斯的音诗,德彪西和拉威尔的音画。
- 管建华
- 关键词:现代音乐管弦乐纯音乐严肃音乐西方音乐勃拉姆斯
- 文化生态的概念及其运用被引量:13
- 2024年
- 文化生态是一个由人类学家发展起来的社会科学概念,通过在小规模的原始人群中的经验检验后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大规模而复杂的现代社会。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文化生态成为中文学术中比较活跃的多学科概念之一,在运用上给人很强的混乱之感。我们在此尝试理出两种主要的运用方式:一是文化生态学的运用,通过在自然与文化的关系中寻找文化现象的生态原因来解释文化的发生及其变迁;一是社会科学多学科的运用,通过把文化的内部和外部的全部关系视为一种系统性的生态来整体呈现文化对象。前者采用生态的本来义,生态是指自然生态;后者采用生态的比拟义,生态是指自然、社会和文化之间有机联系的整体。文化生态概念的广泛运用可以被理解为以更强的物质性、在地性、实践性保持着文化概念在当代社会的活力。
- 高丙中
- 关键词:文化文化生态生态系统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建设
- 一个亟待兴起的新学科——全国首届音乐口述历史学术研讨会概述与简评被引量:8
- 2015年
- 2014年9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研究中心发起并承办,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由中国音乐史学学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学会、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协办的全国首届音乐口述历史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一百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讨论主要内容如下。
- 丁旭东
- 关键词:口述历史中国音乐史学中国音乐美学学术研究价值
- 五声性旋法与“苦音”宫调的“游移性”被引量:8
- 1990年
- 一、五声音阶旋法的基本特征 我们讲的五声音阶,是按照我国传统的“宫商角徵羽”五音构成的一种音阶形式。以这种五声音阶组成的音乐,它的旋法可有三种。 第一种,“四度三音列”。这个三音列的音程是大二度加小三度及其变化进行。我们称它为“二三”或“三二”结构。从它的第一音到第三音,又构成纯四度,故称“四度三音列”。
- 董维松
- 关键词:五声音阶苦音五音
- 试论马思聪《中国民歌新唱》中的和声技法被引量:8
- 1988年
- 《中国民歌新唱》(为民歌配钢琴伴奏两辑,写作于1946年至1948年,上海新音乐出版社出版)在马思聪的全部作品中虽然并不占有重要地位,音乐会中也较少演出,但是由于作者把它作为音乐创作、尤其是和声写作的“实验室”,在其中大胆探索了与民歌旋律即相适应又富新意的各种独创性的和声手法,因此,《中国民歌新唱》较集中地、多方面地为我们提供了显示马思聪和声手法及风格的范例。现分述如下: 一、多样化和声结构方法《中国民歌新唱》中的四十首民歌,多数选自于陕西、云南以及宁夏、湖南。
- 樊祖荫
- 关键词:和声手法中国民歌和声技法调式和声结构
- 民间赛歌源流概说
- 2013年
- 本文以历史文献和现存民间音乐活动为据,考证了中国"赛歌"习俗的起源与变迁,论述了这类音乐习俗在历史上的文化含义和社会功能及经过历史流变而产生的意义蜕变和功能转化现象。以期引发人们从历史根源上对现代环境下各种歌唱比赛活动所包含的社会音乐心理的反思。
- 李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