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历史社会学与中共党史研究中心
- 作品数:7 被引量:134H指数:5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 特派员制度与中共早期工人运动:以安源工运史为中心(1921-1925)被引量:12
- 2017年
- 以往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研究,多偏重阶级斗争的革命话语视角,而较少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来探究中共领导工人运动的组织形态问题。本文以早期安源工运为考察对象,重点分析并比较特派员李立三和刘少奇二人的工作效果,以此来探究中共早期采用特派员制度领导工人运动的组织形态。本文认为,李立三利用个人资源开创了安源工运,而作为继任者的刘少奇则未能维系安源工运,表明中共采用的派遣特派员的组织制度的运作效果是引发安源工运兴衰的重要原因。特派员实际的工作效果,既与其个人的地方资源有关,也与其在党内的位置密切相关。对中共早期特派员制度的具体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揭示中共早期发动工人运动的组织方式问题,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共早期组织形态的发育和演化。
- 马学军
- 关键词:特派员制度
- 谁在舞台中央:相声中的民情与政治被引量:3
- 2019年
- 相声是起源于中国民间社会并一直流传至今的传统艺术形式,在其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内在结构。相声还经历了一个从“江湖”到“庙堂”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相声的演出方式、文本结构及其作品风格,随着历史与社会状况的变迁而不断调整,成为了兼具民情表达与政治之双重要素的文本类型。在本文中,笔者尝试运用相声本子(文本)、地方史志、回忆录等多种材料,在澄清相声的缘起、属性与结构特征的同时,基于历史社会学与阐释人类学等理论视域,选取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相声作品展开分析,一方面,呈现作为社会表达的相声文本的多重结构,另一方面,揭示相声作品演进变化背后的内在逻辑,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民情表达与政治效应的相互关系。
- 孟庆延
- 关键词:相声权力民情政治文本结构
- 思想、风俗与制度:陈寅恪史学研究的社会学意涵被引量:5
- 2020年
- 陈寅恪的史学研究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一直以来,围绕陈寅恪史学研究传统展开的学术史讨论大多局限于历史学乃至中古史研究的范畴。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对其关注较少。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从陈寅恪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路径与关键概念等角度,在重新整理陈寅恪著述史与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揭示他诸多研究著述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由此讨论陈寅恪史学研究传统对“文明发生学”这一问题的内在关切。笔者进而尝试从思想、风俗与制度三个关键词入手,理解这一“西学东渐”背景下的经典研究传统所具有的社会学理论意涵,并以此为基础,讨论其对我们当下开展面向中国本土历史与社会的社会学研究所具有的理论意义。
- 孟庆延
- 关键词:风俗文明陈寅恪
- “读活的书”与“算死的账”:论共产党土地革命中的“算账派”被引量:24
- 2016年
- 193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查田运动第一次将量化阶级标准推行到土地革命的实践中,后又沿用至1946年以后解放区土改和1949年以后全国性的土改实践之中。以往学界对土地革命的研究,更多侧重于社会动员论视角下的地方史解读,而对量化阶级标准缺少足够的关注。重点关注前者的学者,往往又集中于单纯的政策讨论层面因而很容易陷入意识形态之争。本文主要关注后者并试图以推行量化阶级标准的重要历史担纲者王观澜为考察对象,综合运用多种史料,通过对其成长背景、教育经历以及革命历程的详细梳理,呈现其特有的精神气质,并以此为基础去勾勒其在土地革命中的"算阶级"的实践轨迹。同时通过再现置身于土改运动中的共产党"技术干部"对待理论问题的"实用主义"的思想倾向,考察蕴含在共产党政权具体的土改实践脉络中的一系列内在局限,并尝试去揭示这些局限的历史根源。
- 孟庆延
- 关键词:阶级实用主义
- “把革命带回来”:社会学新视野的拓展被引量:102
- 2016年
- 本文在韦伯和陈寅恪等人的启发下,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的社会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分析框架和基本方法,试图将"革命"这个社会学的经典母题重新带回到中国社会学界,以此拓展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这种新的研究路数尝试围绕阶级路线、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等重点,在借鉴实证史学资料收集法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和事件社会学的方式来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建立起来的独特的政治文化及其所产生的复杂而深远的历史效果。
- 应星
- 关键词:政治文化
- 政党、政治与政策:论共产党早期革命中“富农问题”的多重逻辑被引量:7
- 2018年
- "富农"是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革命实践中以阶级进路分析传统乡村社会的重要概念,也是土地革命历史进程中政策争论与变动的焦点所在,同时更是作为革命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应对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危机的关键枢纽。本文认为,富农概念在具体的革命场景中具有下述意涵:其一,它经历了从理论概念到革命实践中斗争对象的转化;其二,它在复杂的斗争形势下演变成"富农路线"问题;其三,以"富农"等概念为基础的分田策略又是苏区土地革命中的重要政策问题。上述维度共同形塑了革命的动力机制。本文在详细梳理多种类型史料的基础上,呈现这一转变的复杂历史过程,进而阐释"富农问题"作为革命动力机制的内在逻辑与社会过程。
- 孟庆延
- 关键词:富农乡村社会地方精英
- “深耕者”与“鼓动家”:论共产党早期乡村革命中的“农运派”被引量:12
- 2017年
- "查阶级"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中重要的组织动员技术,它同时蕴含着强调经济标准的"算阶级"和强调情绪鼓动与暴力斗争的"闹革命"两种面相。既往的学术研究将"闹革命"理解为革命实践中的过火与偏差而未追溯其渊源。本文尝试对"闹革命"这一传统进行发生学意义上的再考察。研究发现,"闹革命"主要来自"大革命"时期国民党中央农民部设立的农民运动讲习所,以彭湃为代表的农运干部构成了其具体"担纲者"。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史料,通过对农讲所以及农运派干部具体实践的考察,呈现其作为革命的"深耕者"与群众的"鼓动家"的精神气质,进而在具体的历史处境中理解"闹革命"这一具体的组织动员形态,更为深入地理解早期乡村革命的复杂历史面貌。
- 孟庆延
- 关键词:农民运动动员鼓动无政府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