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

作品数:476 被引量:2,595H指数:24
相关作者:肖宇程金华赵渊李丽萍陈晓芳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26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3篇政治法律
  • 175篇经济管理
  • 7篇文化科学
  • 5篇社会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学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81篇法律
  • 63篇证券
  • 59篇金融
  • 44篇交易
  • 32篇司法
  • 30篇股权
  • 28篇投资者
  • 28篇股东
  • 23篇资本
  • 22篇义务
  • 21篇诉讼
  • 20篇披露
  • 20篇企业
  • 18篇注册制
  • 18篇资产
  • 18篇公司法
  • 17篇投资者保护
  • 17篇基金
  • 16篇实证
  • 15篇信息披露

机构

  • 444篇华东政法大学
  • 8篇对外经济贸易...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7篇哥伦比亚大学
  • 5篇耶鲁大学
  • 4篇中国人民大学
  • 4篇上海证券交易...
  • 3篇剑桥大学
  • 3篇宾夕法尼亚大...
  • 3篇中国法学会
  • 2篇华东理工大学
  • 2篇纽约大学
  • 2篇加利福尼亚大...
  • 2篇云南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政法大学
  • 2篇中央财经大学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 2篇上海市第一中...
  • 2篇上海银行

作者

  • 16篇罗培新
  • 13篇纪海龙
  • 12篇程金华
  • 11篇郑彧
  • 10篇刘凤元
  • 9篇丁勇
  • 8篇陈秧秧
  • 8篇肖宇
  • 7篇陈儒丹
  • 6篇李丽萍
  • 5篇廖志敏
  • 5篇赵渊
  • 5篇黄韬
  • 4篇张曜
  • 4篇胡敏
  • 3篇梁爽
  • 3篇赵冉冉
  • 3篇黄臻
  • 3篇许可
  • 3篇廉鹏

传媒

  • 55篇证券法苑
  • 15篇福建金融
  • 13篇金融法苑
  • 13篇争议解决
  • 13篇投资者
  • 10篇董事会
  • 10篇北方金融
  • 9篇海南金融
  • 8篇甘肃金融
  • 7篇华东政法大学...
  • 6篇中外法学
  • 6篇法学
  • 6篇黑龙江省政法...
  • 5篇探索与争鸣
  • 5篇华北金融
  • 5篇中国法律评论
  • 5篇财经法学
  • 4篇法学评论
  • 4篇政治与法律
  • 4篇学术月刊

年份

  • 21篇2024
  • 36篇2023
  • 38篇2022
  • 23篇2021
  • 29篇2020
  • 32篇2019
  • 39篇2018
  • 37篇2017
  • 47篇2016
  • 35篇2015
  • 38篇2014
  • 25篇2013
  • 24篇2012
  • 15篇2011
  • 5篇2010
4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2P中的风险准备金法律问题研究
2016年
随着P2P平台“去担保化”呼声日益加强,风险准备金一时间成为了投资者较为认可的模式。通过分析我国现有的P2P平台采取的风险准备金模式,可以看出P2P中的风险准备金仍然存在挪用风险、不能偿付风险和非强制性导致无效的风险。在目前监管层禁止平台提供担保的限令下,风险准备金的权属不清很容易被监管叫停。从合规的角度出发,P2P平台如果要转型信息中介,需要对风险准备金的权属和使用规则都加以调整。
钱瑾
关键词:风险准备金信息中介
我国公司高管勤勉义务之司法裁量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7
2010年
公司高管的勤勉义务与忠实义务,是作为公司法核心与灵魂的信义义务之一体两翼。然而,我国司法运用勤勉义务规范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法官运用勤勉义务规范来裁断案件的比例严重偏低,而且仅有的数例案件论理简单,逻辑粗疏,另外,由于缺乏英美法中通行的商业判断原则的支撑,案件裁决中过于彰显的个性元素伤害了法律的制度价值。鉴于此,亟须从立法与司法层面对此加以完善。在立法上确立以客观标准为主、特别约定为辅的高管勤勉义务判断标准,并在司法中引入商业判断原则的基本元素,以真正实现勤勉义务规范的制度价值。
罗培新李剑赵颖洁
关键词:勤勉义务公司自治实证分析
股东出资期限对抗的矫正与规制被引量:10
2023年
现行法允许股东自定出资时间造成了股东与公司间的常态化对抗,这背离了认缴制改革的初衷和出资义务的组织法使命。对此,立法应将出资时间决定权交还给公司自身,这不仅能使股东继续保有完全认缴权利和(事实上的)期限利益,还能实现公司与股东资金供需的实时匹配,并从源头上一体解决股东以出资期限对抗公司及债权人的问题。当然,即便是现行法下,出资期限也不具有对抗债权人的效力,以公示为由支持对抗是混淆了商事登记与企业信息自主公示,但债权人以正确方式追索股东同样是出资加速到期的前提条件。公司独立人格决定了债权人只应以强制执行出资债权方式间接追索股东,股东出资也仅在此时点和范围内才加速到期。对于股东以转让股权时出资未到期对抗公司及债权人的出资请求,应兼顾平衡资本真实缴纳和股权转让自由,转让股东应承担有限的出资补充责任,该责任应以受让股东失权为前提且应在责任期限及范围上予以限制,此外更需要对股权多次转让条件下所有前后手股东的责任及追偿关系以及该责任在整个出资瑕疵责任体系中的定位与衔接作出系统安排。
丁勇
关键词:商事登记股权转让
论金融法下功能监管的分业基础被引量:23
2020年
随着金融市场混业经营及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以行业分类为特征的"分业监管"模式日益受到学界的指责和批评。在我国,往往把改革开放40年来金融市场所出现的金融问题归究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弊端,并由此引发以"混业监管"替代"分业监管"的学术潮流。但如果仔细推究,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现有的"分业监管"体系从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业监管,其最多只能称为按照金融机构的类型而"画地为牢"的机构监管。因此,尽管当今世界进入金融混业和金融控股风起云涌的时代,但那些历经人类上千年金融发展历程所呈现的以"支付中介-信用中介-信用交换-风险转移"为主线的金融工具方式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因此,在可被预见的将来,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为主要区分的分业监管模式仍会是实现"功能监管"最为有效的监管方式。
郑彧
关键词:金融监管混业监管
优先股:债权?还是股权?被引量:1
2016年
优先股在我国资本市场的成长时间不长,但带来的冲击却不容忽视。权益性与债务性兼得是优先股的天然优势,从金融财会角度分析,所有者权益与公司负债的划分却成为了公司会计处理的难点,因为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将对发行主体的资本结构带来不一样的影响。本文从发行主体的角度出发,分析优先股的债务性与权益性,并对二者的会计处理方式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发行主体资本结构的影响。
赖衍禹
关键词:优先股资本结构
中国法治话语权的重要基础:出色的法治体系被引量:6
2015年
中国法治话语权的重要基础应当是一个出色的法治体系,而不仅仅是一个只具有特色的法治体系。我国在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备传播价值的法治体系必须同时是出色的法治体系。因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出色"的法治体系也应是题中之义,这是构建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础。
程金华
关键词:法治体系中国法治中国法律体系
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践行注册制改革被引量:1
2023年
注册制改革是资本市场系统性、深层次的改革。围绕注册制,近年来资本市场改革和制度建设不断推向前进。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2023年2月1日,证监会就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月17日,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全面注册制正式落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开启新征程。4月10日,首批10只主板注册制新股正式上市交易。为此,本刊策划“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专题,邀请业界和学界专家,对我国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改革历程、特征及发展导向进行深入探讨。
徐明
关键词:注册制资本市场改革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谁是股票市场的“看门人”?
2016年
我国正在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其中股票发行监管权力重新规划问题引起学者广泛关注,注册制下股票发行的"看门人"角色如何安排成为了必须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公司股票发行与上市两步关联的法律关系进行研究,对比美国与香港的股票公开发行监管问题,并提出借鉴之处。
赖衍禹
关键词:注册制股票公开发行
反思双重股权结构被引量:6
2020年
对于采用双重股权结构的企业而言,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平衡最为关键。双重股权结构的批评者希望引入所谓的"日落条款",使双重股权结构可以在上市后的特定期限到期后自动终止。然而,在著名的证券法学家约翰.C.科菲看来,"日落条款"可能诱导公司创始人采用隐秘的方式损害公司利益。因此,科菲教授反对采用"一刀切"的"日落条款",其主张采用更加市场化的商业谈判方式处理好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平衡。
王灏文(译)郑彧(校)
关键词:控制权
实证研究下的竞业禁止制度二象性与立法取向被引量:2
2017年
离任董事同业竞争、侵夺公司利益之行为虽在公司法与劳动法共同涵摄范围之内,但是不论公司法忠实义务还是劳动合同竞业禁止条款往往都难以很好地规制。分析中国大陆既往判例发现离任股东涉诉案件稀少、原告获救济难度大,整体特征体现董事对公司"要挟"现象严重,具体表现为:一,涉诉董事为公司内部关系人,事后提起诉讼难;二,大多涉诉董事基于股东-董事双重身份,在缔结劳动合同时为强势一方,"竞业禁止"条款难以订入合同;三,以《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条提起忠实义务之诉并无具体规范指引,法院难以断决。基于上述特征,大陆宜采取台湾地区改革路径,将经理人竞业禁止条款从劳动合同中提取并加入公司章程,避免董事与公司谈判时的要挟现象。
金灵
关键词:竞业禁止公司法劳动法
共4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