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系

作品数:19 被引量:175H指数:7
相关作者:潘思京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动脉
  • 6篇病患
  • 5篇平板运动
  • 4篇动脉疾病
  • 4篇血压
  • 4篇外周
  • 4篇外周动脉
  • 4篇外周动脉疾病
  • 4篇高血压
  • 3篇蛋白
  • 3篇心病
  • 3篇心率
  • 3篇有氧运动
  • 3篇收缩压
  • 3篇舒张
  • 3篇轻度高血压
  • 3篇热休克
  • 3篇热休克蛋白
  • 3篇热休克蛋白7...
  • 3篇下肢

机构

  • 19篇南京中医药大...
  • 5篇南京市江宁医...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江苏省省级机...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作者

  • 14篇王磊
  • 7篇潘化平
  • 6篇王尊
  • 6篇高真真
  • 6篇潘思京
  • 4篇赵依帆
  • 3篇顾一煌
  • 2篇曹震宇
  • 2篇季鹏
  • 2篇赵志刚
  • 2篇周方
  • 1篇王彤
  • 1篇张洪兵
  • 1篇徐崇利
  • 1篇王红星
  • 1篇顾昭华
  • 1篇姜文君
  • 1篇曹振宇

传媒

  • 9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运动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6
  • 8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电针联合有氧运动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及运动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有氧运动对冠心病患者心率恢复及运动能力的影响,并通过对心率变异性和氧化应激的检测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招募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将120例心率恢复异常(试验终止1min时的心率恢复值(HRR1)≤12次/分)的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有氧运动组(A组)、电针组(B组)、电针联合有氧运动组(C组)、对照组(D组)。有氧运动组以强度为60%—75%最大运动能力的有氧运动训练,每次30—60min;电针组选取内关、郄门穴进行电针针刺治疗,每次留针30min;C组运动治疗方案同A组,运动治疗结束后1h进行电针治疗,电针治疗方案同B组;D组照常生活,常规治疗。各组治疗均为每周5次,共12周。所有患者在12周治疗前后,进行CPET评估心率恢复及运动能力情况,心率变异性指标(低频指标LF、高频指标HF、低高频指标比值LF/HF、正常心搏间期标准差SDNN)评估自主神经功能,静脉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脂质过氧化物LOOH含量检测评估氧化应激水平。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的HRR1、峰值功率(PP)、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AT)、心率变异性指标(LF、HF、LF/HF、SDNN)、氧化应激水平(SOD、NO、LOOH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12周治疗后,心率恢复情况,C组HRR1优于A组、B组、D组(P<0.05),B组HRR1优于A组、D组(P<0.05),A组的HRR1优于D组(P<0.05)。运动能力方面,A组、C组的PP、VO2peak、AT均优于B组、D组(P<0.05),且C组的PP、VO2peak、AT优于A组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PP、VO2peak、AT与D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组的心率变异性指标改善优于A组、B组、D组。C组的氧化应激水平改善优于A组、B组、D组。结论:与单纯有氧运动治疗或单纯电针治疗相比,二者结合的联合治疗方法可以更显著地改善患者的心率恢复情况和运动能力,同时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和氧化应激水平也得到了明显�
周方赵志刚潘化平王磊
关键词:有氧运动电针冠心病心率
单次运动对轻度高血压患者血压、自主神经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索轻度高血压患者单次运动后体内自主神经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变化,及其与血压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9例经过明确诊断的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所有受试者进行心肺运动试验检测其峰值摄氧量VO_2peak后,被安排以60%VO_2peak进行40min踏车运动。运动前及运动后2h内,通过心脏超声检测左心室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计算体循环血管阻力(SVR);肘前静脉采血,检测脂质过氧化物(LOOH);用心电动态监测仪监测受试者的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结果:与运动前相比,运动后受试者平均动脉压(MABP)降低(P<0.05),SVR降低(P<0.05),LOOH浓度升高(P<0.05)。运动后心率变异性低频指标(LF)、低/高频比值(LF/HF)低于运动前(P<0.05),高频指标(HF)、正常心搏间期标准差高于运动前(P<0.05)。结论:单次运动后血压下降,同时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氧化应激增强。提示单次运动后血压的下降与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有关,而与氧化应激无关。
周方赵志刚潘化平王磊
关键词:高血压氧化应激自主神经功能
艾灸联合平板运动治疗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平板运动治疗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轻、中度外周动脉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平板运动组(20例)及艾灸联合平板运动组(20例).在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王磊高真真王尊潘化平
关键词:艾灸平板运动外周动脉疾病
有氧结合抗阻训练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液相关指标的影响被引量:25
2019年
目的观察有氧结合抗阻训练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及血液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有氧运动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有氧运动组在常规基础上增加有氧运动训练,联合治疗组在有氧运动组基础上增加抗阻训练。治疗前、治疗12周后(治疗后),观察3组患者24 h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平均值及标准差,进行血液指标检查,计算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24hSBP、24hDBP及24hSSD、24hD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24hSBP、24hDBP均有所下降(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氧运动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24hSBP、24hDBP均显著下降(P<0.05)。与有氧运动组治疗后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24hSBP[(126.3±7.56)mmHg]、24hDBP[(84.2±5.1)mmHg]均显著下降(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有氧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24hSSD下降(P<0.05)。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有氧治疗组、联合治疗组24hSSD下降(P<0.05)。3组患者治疗前AIP、Lp-PLA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有氧运动组、联合治疗组AIP、Lp-PLA2均有所下降(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氧运动组、联合治疗组AIP、Lp-PLA2均有所降低(P<0.05)。与有氧运动组治疗后比较,联合治疗组AIP(2.08±0.23)有所降低(P<0.05)。结论降压药物能够降低血压,但不能有效控制血压变异、降低血脂、改善动脉硬化指数。长期有规律的有氧运动能使中老年高血压患者BPV下降,血脂、动脉硬化指数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有氧运动结合轻中度循环阻力运动在改善上述指标方面的效果较好。
张园园冯慧开绍江姚威王磊张郁青潘化平
关键词:有氧运动抗阻训练高血压血压变异性动脉硬化
不同形式的抗阻训练对轻度高血压患者血压的短时及阶段性效应观察
目的:观察循环抗阻及等长抗阻训练对轻度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的短时及阶段性影响.方法:将57例轻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循环抗阻训练(CRT)组(28例)和等长抗阻训练(IRT)组(29例),两组患者分别进行3个阶段...
王磊
关键词:抗阻训练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
个体化有氧运动对冠心病患者心率恢复及运动能力的影响被引量:33
2015年
目的:探讨个体化有氧运动对心率恢复异常冠心病患者心率恢复情况及运动能力的影响,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招募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将75例心率恢复异常(试验终止1min时的心率恢复值(HRR1)≤12次/min)的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康复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强度为60%—85%目标心率的个体化有氧运动训练,每次40min,每周3次,共12周。所有患者研究结束后再次进行CPET评估心率恢复及运动能力情况。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HRR1、峰值功率(PP)、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AT)均无显著差异(P>0.05);训练后,康复组的PP、VO2peak、AT与训练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0.01,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在HRR1方面,康复组与训练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并不显著(P>0.05),训练后,康复组有16例患者HRR1>12次/min,且PP、VO2peak与HRR1≤12次/min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康复组HRR1的提高值(△HRR1)与运动能力提高水平(△VO2peak、△PP)呈显著相关性(r=0.347,P<0.05;r=0.419,P<0.01)。结论:虽然有氧运动在改善心率恢复方面并不像提高运动能力那样显著,但是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率恢复并与运动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
王磊高真真潘化平
关键词:有氧运动冠心病心率恢复
热休克蛋白70过表达对骨骼肌细胞内ATP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过表达对骨骼肌细胞(C2C12)内ATP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重组pTRE2hyg-Hsp70质粒,稳定转染C2C12细胞系,建立Hsp70过表达的C2C12细胞系。分别在转染后细胞培养的不同时间点(0 d,3 d,7 d),检测细胞内ATP的水平。结果 Hsp70过表达的C2C12细胞系在培养的3 d,7 d,细胞内ATP的水平分别达到(14.5±2.87)nmol/mg蛋白质、(15.3±3.12)nmol/mg蛋白质,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结论 Hsp70过表达的骨骼肌细胞可以提高细胞内的ATP水平,提示Hsp70对骨骼肌细胞的能量代谢产生影响。
王磊王尊刘跃飞顾一煌
关键词:HSP70热休克蛋白质类肌纤维腺苷三磷酸
不同方式的单次步行训练对中老年男性收缩压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单次不同强度和时间的步行训练对中老年男性24h内收缩压的效应。方法:实验选取40例血压正常或者轻中度高血压的中老年男性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均在研究开始时进行1d的血压监测,记录受试者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以进行空白对照(空白对照组)。受试者在进行心肺运动试验检测其峰值摄氧量VO2peak之后,采用自身对照法,分别进行运动量为30min 45%VO2peak(3045组)、30min 65%VO2peak(3065组)、60min 45%VO2peak(6045组)的单次步行训练,每两次步行训练之间间隔3—5d。每次干预后,分别记录每组受试者在运动前、运动结束时、运动结束后1h、4h、12h和24h的收缩压。结果:与运动前相比,3045组患者收缩压在运动后、运动结束后1h均明显下降(P<0.05),在运动结束后4h降低程度最显著(P<0.01),在运动结束后12h时仍有降低,但差异已无显著性(P>0.05);3065组和6045组患者收缩压在运动后1h时显著下降(P<0.05),在运动后4h时仍有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患者24h内血压波动无明显变化,所有干预组在运动后24h时收缩压均回到原有水平。结论:相对于30min 65%VO2peak、60min 45%VO2peak的运动量来说,30min 45%VO2peak的单次步行训练降压时效更长,接近12h。因此,对于血压正常或轻中度高血压的中老年男性来说,一天两次30min 45%VO2peak的步行训练能够有效维持急性运动的降压效应。
潘思京潘化平赵依帆曹震宇王磊
关键词:收缩压中老年男性
BOSU球与平板练习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疗效的比较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比较BOSU球和平板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40例脑卒中患者(病程>6个月)随机分为BOSU球组(n=20)和平板组(n=20),分别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进行BOSU球和平板练习。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30 s坐站试验(CS-30)、坐位体前屈(SR)、6 min步行试验(6MWT)、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定均较运动前改善(P<0.05),BOSU球组BBS及MBI评分较平板组改善更多(P<0.05)。结论 BOSU球运动能更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潘思京赵依帆曹震宇季鹏王磊
关键词:脑卒中平板运动下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下肢运动训练对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小腿经皮氧分压及运动能力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平板及踏车运动对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小腿经皮氧分压(Tc PO2)及运动能力的影响,为不同人群最适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方法与依据。方法:将80例外周动脉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平板运动组(27例)及踏车运动组(2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平板及踏车运动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予以12周平板运动及踏车运动,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行小腿经皮氧分压、6min步行试验及行走受损问卷(WIQ)评估。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小腿经皮氧分压基线、6min步行试验及行走受损问卷评估均无显著差异(P>0.05);12周运动后,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患者各项评估较治疗前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平板及踏车运动组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对比,平板及踏车运动组各项评估均优于对照组(P<0.05);平板运动组与踏车运动组相比,两组间经皮氧分压基线并无显著差异(P>0.05),平板运动组6min步行距离优于踏车运动组(P<0.05),而在行走受损问卷评估中踏车运动组表现出更好的爬梯能力,但两组间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下肢运动能够改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小腿微循环情况,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同时平板及踏车运动有着相似受益程度,对于不能安全行走及运动耐力较低的患者而言,踏车运动可能更为适合。
高真真潘思京季鹏王磊
关键词:平板运动踏车运动外周动脉疾病经皮氧分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