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句丽研究中心
- 作品数:91 被引量:73H指数:5
- 相关作者:李爽董健王旭马彦赵红梅更多>>
-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赤峰学院中华诗词学会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浅议山西唐墓的葬俗
- 2011年
- 建国后山西地区陆续发现了一批唐代墓葬,既有重要的纪年墓,又有特色的壁画墓,实物资料为考古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根据已发现的大量唐墓,通过系统而详细的分析,总结出山西唐墓在随葬习俗上的一些独有特点。
- 华阳
- 关键词:唐代墓葬丧葬习俗
-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高句丽兴于汉玄菟郡内,受西汉政权的直接管辖,始终与西汉王朝保持着隶属关系。王莽新政,对高句丽采取高压政策,高句丽予以坚决反击,犯边日甚,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而高句丽对东汉时叛时附,并逐步完成了对秽貊诸部的统一和邻近东北边疆民族政权的蚕食,最终在东汉末年发展成实力雄厚的东北地方政权,也为其日后称霸海东奠定了基础。
- 李爽
- 关键词:东汉西汉新政
-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被引量:2
- 2017年
- 高句丽土地制度经过长时期的变革,由最初的王有制、国有制,转变为赐田、食邑制,再发展演变成后来的土地私有制。这些变革促进了高句丽当时的经济发展,使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但土地私有制后期因战争频发,国家加大了征收数额,民众负担加重,造成国力衰竭,导致社会内部矛盾重重。
- 王旭
- 关键词:土地所有制食邑私有
- 夫余后期王城考兼说黄龙府被引量:7
- 2011年
- 夫余后期王城在何地,向有分歧。其中,辽代"黄龙府"的分期与定位是突破口。与辽代"黄龙府"有关之地,从公元926年到1115年,共历189年,分为三个阶段,位于三个地点。夫余前期王城在吉林龙潭山一带,是由龙潭山、东团山和九站南山城体构成的三位一体"山城拱卫"格局。其后期王城,也应从吉林市之西有三位一体"山城拱卫"格局的地方寻找。辽源龙首山、城子山、工农山山城,构成三位一体"山城拱卫"格局,且附近具有深厚的夫余文化积淀。据此,可推定龙首山山城为夫余西徙近燕的后期王城。
- 张福有孙仁杰迟勇
- 近年来关于高句丽中期都城问题研究评述
- 2010年
- 从文献记载看,高句丽政权曾在三个地区建立过都城,分别是今天的辽宁省桓仁地区、吉林省集安地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地区。根据高句丽的历史进程,研究者一般将其划分为早、中、晚三期。这些地区的现存城址与文献中出现的城名间的比对考证,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目前,对于高句丽早期国都(文献中称为纥升骨城),一般认为即是桓仁的五女山城,而且有可能与山下的下古城子古城共同构成一种都城体系。而晚期都城(文献中称为平壤城、长安城)一般则认为是今天平壤地区大城山城和安鹤宫遗址构成一种组合。对于中期国都的比定,目前争议较大,虽然大家基本认同存在于集安地区,但对于不同时期文献的称谓确指今天的哪座城址还有着较大的争议。
- 祝立业
- 高句丽政权灭亡与民族解体
- <正>公元668年,高句丽政权为唐罗联军所灭,其故土与遗民为唐朝和新罗所分有。随后,由于唐朝未能牢牢地控制安东都护府之地,从而使高句丽大部分故土为渤海国所据有,而其遗民也分别流向了中原、新罗和突厥等地。这些高句丽遗民在当...
- 马彦
- 文献传递
- 从《温达传》看6世纪后半叶的高句丽社会被引量:1
- 2021年
- 温达生活在公元6世纪后半叶的高句丽社会,其记事仅存于《三国史记·温达传》之中,虽文脉极富传奇色彩,但透过传记亦可见六世纪后半叶高句丽人的思想观念、其时的社会面貌、政治状况等方面的诸多特点。
- 董健
- 大力推进长白山文化研究与建设
- 2010年
- 2010年7月19日,长白山管委会、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吉林省图书馆在长春共同召开了吉林省第六次长白山文化研讨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荀凤栖发表讲话并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同时感谢多年来各位领导、专家和同志们对吉林省文化建设的关心和支持。
- 张福有
- 关键词:文化研究文化建设文化资源建设工程文化产业
- 勇冠三军——论薛礼东征
- 2012年
- 薛礼是唐朝著名的勇将,他骁勇善战,深得几代统治者的赞许。在唐朝东征高句丽的战役中,薛礼多次用自己的勇猛之风挽救唐军于危难,扭转战局,使唐军取得最终的胜利。更重要的是薛礼之勇不是匹夫之勇,而是智勇双全。
- 华阳
- 关键词:唐太宗
- 试论汉魏之际东北各民族的政治发展形态——以部落酋豪为中心
- 2009年
- 处于东北腹地的夫余和高句丽,由于其自身非游牧经济形态的影响,使得二者形成了具有一定稳定性的部落联盟体制,经济形态上的自给性和政治体制的稳定性使两者没有大范围迁徙以及与中原汉地进行物资交易的社会性需求。以游牧经济为主的乌桓、鲜卑在对外经济掠夺和协调部落之间纠纷的基础上,形成了组织松散的部落联盟体制,为了弥补游牧经济的不足,两族都有掠夺汉地农耕物资的强烈需求。由于汉魏之际中原内乱,各派豪族势力出于各自政治军事的考虑,也需要将两者收为己用,从而使乌桓和鲜卑在与中原汉族的战争、政治交往、经济互市中越走越近。
- 薛海波
- 关键词:汉魏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