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畜禽传染病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 作品数:627 被引量:2,654H指数:24
- 相关作者:张如宽文其乙胡娇刘玉良韦栋平更多>>
- 相关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华东地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 在2014-2015年,本实验室对华东部分地区分离到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进行遗传进化分析,以探究在这一地区H5N1亚型禽流感的流行趋势,为国内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预防...
- 刘开拓胡娇李娟高如一孙文琪刘秀梵
- 关键词:家禽禽流感病毒株基因测序
- 文献传递
-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NS第263~277位核苷酸缺失提高病毒对鸡的致病力被引量:14
- 2006年
- 为研究2000年以来绝大多数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在非结构基因的第263—277位发生15个碱基缺失现象的生物学意义,构建H5N1A/D/SD/04株HA、NA、NS的全基因表达/转录载体,以及NS的删除突变载体(m248),A/D/YZ/04株的NS基因表达/转录载体(848)和其补加15个核苷酸的NS突变载体(m848)。构建的载体分别与编码WSN(H1N1)内部基因载体进行组合转染,拯救获得4个具不同NS的重组的H5N1亚型流感病毒:RWSN-848和RWSN—m248在263-277位缺失15个碱基。RWSN-m848和RWSN-248则在相同位置不发生缺失。4个重组病毒的平均鸡胚繁殖效价(HA)、鸡胚的平均死亡时间(MDT)和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均无显著差异;但RWSN-848和RWSN-m248对6周龄SPF鸡的致病力明显高于RWSN—m848和RWSN-248。结果说明H5N1的NS基因在263~277位核苷酸发生缺失后,不影响重组H5N1在鸡胚中的繁殖性能,但提高了病毒对鸡的致病力。
- 龙进学薛峰彭宜顾敏刘秀梵
- 关键词: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病毒拯救突变
- 携带新城疫病毒F基因DNA疫苗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被引量:9
- 2007年
- 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新城疫病毒(NDV)融合蛋白(F)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通过RT-PCR扩增出鹅源NDV分离株JS5F基因(约1700bp),测序确认后,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VAX1,获得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VAX1-F。pVAX1-F经脂质体转染COS-7细胞,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出F基因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产物。将pVAX1-F转化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L7207,构建成功携带DNA疫苗的重组沙门氏菌SL7207(pVAX1-F)。重组菌以109CFU/只的剂量2次免疫BALB/c小鼠,免疫小鼠可以检测到特异性针对NDVF蛋白的血清抗体和小肠粘膜抗体应答,SL7207(pVAX1-F)免疫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SL7207(pVAX1)组(P<0.05)。将SL7207(pVAX1-F)以109CFU/只剂量口服免疫1日龄雏鸡,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SL7207(pVAX1-F)免疫组对鸡具有良好的保护率(77.27%),与空白对照组和SL7207(pVAX1)空载体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该运送DNA疫苗的减毒沙门氏菌系统在体内能成功释放所携带的质粒,并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可对NDV强毒攻击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提示该疫苗候选株对新城疫的控制有重要应用前景。
- 潘志明焦新安唐丽华黄金林张辉张晓明张小荣刘秀梵
- 关键词:减毒沙门氏菌DNA疫苗新城疫病毒免疫原性
- 表达鸡马立克氏病病毒gB基因重组鸡痘病毒的遗传稳定性及生物安全性评价被引量:5
- 2007年
- 为了评价表达鸡马立克氏病病毒gB基因重组鸡痘病毒(rFPV-gB/R)的遗传稳定性,我们将纯化后的重组病毒在CEF单层上连续传30代,引起细胞病变的速度和形态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覆盖含X-Gal的琼脂引起的空斑均为蓝色;间接免疫荧光实验证明rFPV-gB/R中的gB基因始终能稳定表达;序列测定结果表明,重组病毒在细胞上连续传30代、在SPF鸡上连续传5代后,gB基因序列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以0、10、20、30代重组病毒制成冻干疫苗进行的实验室免疫效力实验表明,细胞连续传代后rFPV-gB/R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免疫原性。可见重组鸡痘病毒gB基因的结构和免疫原性都是高度稳定的。为了评价rFPV-gB/R的生物安全性,我们将rFPV-gB/R通过SPF鸡连续传5代,检测病毒在鸡体的存在部位及其消长、生长繁殖性能和毒力变化;将rFPV-gB/R免疫鸡与未免疫鸡同笼饲养,攻击FPV-102E6强毒,以检测rFPV-gB/R感染鸡的接触传染性。结果显示,rFPV-gB/R在鸡体的存在时间大约为7d,在体内仅存在于接种部位;鸡体传代后痘病毒毒力有一定程度下降,gB基因核苷酸序列未发生任何变化;同居未免疫SPF鸡在痘病毒强毒攻击后全部发痘,可见重组病毒免疫鸡没有接触传染性,能在鸡体内稳定地传代,rFPV-gB/R具有高度的生物安全性。
- 卢军胡传伟金乔彭大新刘文博高崧张如宽刘秀梵
- 关键词:鸡马立克氏病重组鸡痘病毒GB基因生物安全性
-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传播途径特性的比较及其表面基因序列分析被引量:15
- 2007年
- 选择中国大陆最早分离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A/Chicken/Guangdong/SS/94(H9N2)(缩写为SS株)和1998年大流行时期分离的H9N2亚型AIV A/Chicken/Shanghai/F/98(H9N2)(缩写为F株)为研究对象,对其在SPF鸡体内的复制能力和传播途径特性比较后发现,F株在4周龄SPF鸡气管中的复制能力高于SS株,F株可以经气溶腔传播途径传播。SS株不能经气溶腔传播途径传播;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获取F株和SS株的HA和NA基因的cDNA,序列分析得知,F株和SS株的HA和NA基因的同源性分别是96.6%和98.1%;HA基因的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都是PARSSR↓GL。但有5个氨基酸的盖异,即166位N(F)→D(SS)、198位A(F)→V(SS)、217位V(F)→I(SS)、335位G(F)→R(SS)、504位L(F)→S(SS);2株病毒的NA基因在63~65住都存在氨基酸缺失,但在NA基因红细胞吸附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不同,分别是IKKD—SRSG(F)和IKEDLRSG(SS)。F株和SS株的传播特性差异是否与其表面基因序列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 石火英陈素娟高崧刘武杰刘秀梵
- 关键词: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F株HA和NA基因
- 加强人和动物健康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应对人兽共患病的挑战
- 我们现在正生活和工作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发传染病时代,一个人兽共患病原体处于显著地位的时代。很显然,我们必须对这一新发和再发人兽共患病时代在未来岁月的持续从战略上做好准备。为应对人兽共患病的挑战,我国应加强人和动物健康的公...
- 刘秀梵
- 文献传递
- 我国畜禽疫病的防制:面临的问题和可行的对策
- 2004年
- 近20年来,我国养殖业持续高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养殖业在整个大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生产能力有很大增长,使中国从动物源性食品短缺发展到国内市场供需平衡或供大于求。笠动物疫病造成的损失严重,使经营成本上升,已成为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各种残留物和生物性污染,特别由饲料源引起的残留物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将使我国养殖业在与国外产品竞争国内市场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笠动物疫病及残留物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是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出口的最主要障碍。笠我国畜禽疫病的控制,面临的问题和可行的对策。
- 刘秀梵
- 关键词:畜类禽类疫病防制
- 表达新城疫病毒F HN基因重组鸡痘病毒疫苗的遗传稳定性和免疫效力试验被引量:9
- 2005年
- 丁炜东曹丽萍张体银刘秀梵张如宽吴艳涛
- 关键词:免疫效力试验鸡痘病毒新城疫病毒NDVHN基因免疫保护作用
- 我国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和进化特点被引量:32
- 2015年
-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于1966年从北美的火鸡群中首次被分离以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H9N2病毒已经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成地方流行并形成了稳定的种系,是当前禽流感流行的主要亚型之一,严重危害养禽业的发展。此外,H9N2亚型AIV也可以感染猪,甚至能够直接感染人,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H9N2亚型AIV还可以为H5N1、H7N9以及H10N8等能够直接感染人并致死的AIV提供部分甚至整套内部基因,潜在危害备受关注。对H9N2亚型AIV在我国的流行和进化特点进行了简要综述。
- 顾敏彭大新刘秀梵
- 关键词:H9N2遗传进化基因型
- 禽病原性大肠杆菌温度敏感性血凝素(Tsh)突变株的构建
- 2010年
- 运用基因重组方法将庆大霉素抗性基因(GM)连接到PCR扩增的tsh两端区域产生的2个目的基因片段之间,并共同插入到pUC18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中,构建出带GM标志的载体pUC18-tshFRGM,从中切下目的片段,再将之克隆到pMEG-375自杀性载体中,构建出自杀性载体pMEG375-tshFRGM,将突变载体转化到含tsh基因的受体APECE037株中,根据同源重组原理,筛选出tsh基因缺失的E037突变株。E037和E037(Δtsh)株的LD50分别为105.6CFU和109.0CFU,动物感染性试验表明,E037(Δtsh)株在内脏器官和血液中的感染能力和大肠杆菌病变程度均有了明显降低。
- 贺生中刘静陈祥高崧
- 关键词:禽病原性大肠杆菌同源重组突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