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衰老与神经疾病实验室
- 作品数:50 被引量:220H指数:9
- 相关作者:邬郡超陈皎皎更多>>
-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比较医学中心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保健协会科研基金香港保健协会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 Tet-on系统诱导表达人突变A30Pα-synuclein转基因PD小鼠模型的构建与相关研究
- 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D的发病具有遗传学基础。PARK1(α-synuclein)是首先被发现的与遗传性PD有关的基因,定位于染色体4q21...
- 胡伟东杨亚萍程言博钱进军毛成洁李莉刘春风
- 文献传递
- 突变型α-核突触蛋白的自噬性降解途径及可能机制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观察突变型α-核突触蛋白对PCI2细胞增殖的影响和可能的降解途径,探讨其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转染了α-核突触蛋白(A30P)的PCI2细胞进行药物干预,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改变以及自噬的特征性改变,同时检测α-核突触蛋白的表达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结果(1)Western Blot法检测α-核突触蛋白的表达:A30P+渥曼青霉素组(A30P+W组)、A30P+1-甲基-±苯基吡啶组(A30P+MPP^+组)较A30P组明显增高,以A30P+W组最为明显;而A30P+雷帕霉素组(A30P+R组)条带较A30P组减低(P〈0.01);(2)不同时间点细胞培养液中SOD水平(U/ml)的测定:用MPP^+处理转染了突变型α-核突触蛋白的PC12细胞后,培养液中SOD水平(A30P+MPP^+组:3h:97.49±13.8;12 h:102.7±12.7;24 h:101.5±11.8;48 h:104.3±12.4)较A30P组在各时间点显著下调(t=3.7721,P=0.0017);A30P+R组在给药12h以后,培养液中SOD水平逐渐升高,其中在24h(121.2±13.0)、48h(124.3±14.1)和72h(127.7±13.7)时与A30P+W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46,P=0.0083);突变型α-核突触蛋白激活了自噬途径,并介导了MPP^+的毒性作用,自噬抑制剂渥曼青霉素可通过抑制自噬而加剧α-核突触蛋白积聚,导致细胞死亡;而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则可以通过诱导自噬的发生而促进α-核突触蛋白的降解和细胞生长。结论α-核突触蛋白的异常积聚导致PC12细胞的自噬性细胞死亡,促进自噬有助于突变型α-核突触蛋白降解,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 刘康永刘春风钱进军程言博杨亚萍杨昉李学忠王芬秦正红
- 关键词:PC12细胞自吞噬作用
- 芍药苷对MPP^+所致大鼠黑质脑片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2
- 2010年
- 目的研究芍药苷(paeoniflorin,PF)对MPP+所致大鼠黑质脑片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观察PF对α-synuclein(α-syn)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离体培养SD大鼠黑质器官型脑片,培养的d10给予不同浓度的MPP+(0.1、0.5、1.0mmol·L-1)处理24h,并在0.5mmol.L-1MPP+处理的基础上,给予1μmol·L-1或10μmol·L-1的PF进行干预。免疫组化法计数黑质致密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阳性细胞数,定量RT-PCR法检测α-syn mRNA的表达丰度。结果MPP+(0.1、0.5、1.0mmol.L-1)处理导致黑质致密部TH+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MPP+(0.5mmol.L-1)使α-syn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PF(10μmol·L-1)有效增加了TH+细胞的数量(P<0.01),并明显下调了α-syn mRNA的表达(P<0.05)。结论PF能有效拮抗MPP+导致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死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α-syn的表达有关。
- 曹碧茵孔岩徐耑杨亚萍刘春风
- 关键词:芍药苷多巴胺能神经元MPP+
- 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对共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的影响
- 目的血管内皮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过程中伴随有平滑肌细胞表型的转换,已知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因此本文主要观察共培养体系中血管平滑肌细胞(SM...
- 曹勇军张艳林童彤吴延华刘慧慧刘春风
- 文献传递
- NMDA受体拮抗剂与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被引量:4
- 2009年
-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到目前为止病因尚未完全阐明,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拮抗剂能够较好地模拟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以及认知功能障碍,近年来被广泛用以制作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本文综述了苯环利定、地佐西平和氯胺酮这3种NMDA离子通道开放阻断剂与建立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关系。
- 卞士中张健刘伟丽孙志红顾振纶蒋小岗
- 关键词:司法精神病学精神分裂症
- 姜黄素抗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cumin,Cur)抗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损伤模型,MTT法检测不同的缺氧和复氧时间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及Cur对HUVEC的保护作用;预先给予Cur(5μmol.L-1),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R对HUVEC微管相关蛋白LC3、溶酶体酶cathepsin B、L及促凋亡蛋白Bax、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的影响。结果Cur(1.25~5μmol.L-1)可剂量依赖性的保护H/R的HUVEC;H/R能增加LC3、cathepsinB、Bax/Bcl-2的表达,并且使cathepsin L发生核转位;而用Cur预处理后,在进一步增强LC3表达的同时,明显抑制ca-thepsin B和Bax/Bcl-2的表达及cathepsin L的核转位现象。结论Cur能有效提高HUVEC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存活率,并通过诱导其自噬活性、抑制cathepsins以及Bax/Bcl-2的表达保护内皮细胞。
- 华文敏梁中琴方韵顾振纶郭次仪
- 关键词:姜黄素HUVEC组织蛋白酶
- 多巴胺能神经元对鱼藤酮敏感性的增龄改变及其机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研究鱼藤酮对不同月龄SD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3、12、20月龄雄性SD大鼠各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然增龄组和鱼藤酮处理组,每组20只。自然增龄组皮下注射无鱼藤酮的混合溶剂,处理组皮下注射鱼藤酮[1.0mg/(kg·d)],连续给药30d,每周停药1d,构建大鼠鱼藤酮染毒模型。大鼠黑质切片采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测定黑质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黑质部位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鱼藤酮处理后各月龄大鼠TH阳性细胞计数均比相应自然增龄组降低,且20月龄大鼠降低最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增龄组3月龄大鼠黑质组织SOD和CAT活性最高,20月龄大鼠有所下降,而鱼藤酮处理后各月龄大鼠SOD、CAT活性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鱼藤酮处理组各月龄大鼠剪切活化的caspase-3的表达较自然增龄组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月龄大鼠最为明显。结论鱼藤酮可诱导大鼠TH阳性细胞随年龄增加而减少,氧化应激水平的增高和caspase-3的激活可能参与了SD大鼠对鱼藤酮敏感性随年龄增加的作用机制。
- 曹丽丹杨亚萍郑慧芬洪雨柯国秀胡丽芳刘春风
- 关键词:帕金森病鱼藤酮半胱氨酸蛋白酶-3
- 纤维蛋白和血管内皮-钙粘蛋白相互作用促进细胞骨架改变和血管形成
- 目的纤维蛋白(Fb)能够与血管内皮-钙粘蛋白(VE-cadherin)相互作用。VE-cadherin是一个重要的细胞间粘附分子,其特异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上,对于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和血管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主要...
- 刘慧慧曹勇军张艳林吴延华李瑞霞刘春风
- 文献传递
- 大鼠脑外伤后溶酶体酶Cathepsin-B和D的表达被引量:12
- 2006年
- 目的研究大鼠脑外伤后溶酶体酶cathepsin-B和-D是否被激活及其不同时段表达变化,阐述其与凋亡执行因子caspase-3表达的关系,并探讨对脑外伤诊断及形成时间的意义。方法采用自由落体打击法建立脑外伤动物模型,并对模型及对照样本进行免疫荧光、双标和激光共聚焦检测,结果用SPSS10.0软件处理。结果脑外伤后1hcathepsin-B表达即增加,4~8d达高峰,脑外伤后32d仍处于高表达水平;cathepsin-D的表达于脑外伤后12h增加,4~8d达高峰,32d的表达仍然高于12h的表达水平。脑外伤初期,cathepsin-B和-D阳性细胞与caspase-3阳性细胞重叠较少,脑外伤后6h开始增加,32d仍然有很多阳性细胞重叠。结论脑外伤后cathepsin-B和-D被激活,其激活在脑外伤早期可能抑制细胞凋亡执行因子caspase-3的激活,之后(6h后)则与caspase-3起协同作用,共同促进细胞死亡;cathepsin-B和-D表达的时程变化对于脑外伤的法医学诊断和中晚期的时间推断有参考意义。
- 张延波陈溪萍陶陆阳秦正红李生兴杨丽杨菊张运阁刘冉
- 关键词:溶酶体
- 3-甲基腺嘌呤对反复惊厥新生大鼠大脑皮层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反复惊厥新生大鼠大脑皮层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及3-甲基腺嘌呤(3-MA)对其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出生6dSD大鼠随机分成惊厥组、3-MA组和对照组3组,每组36只。惊厥组新生大鼠每天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发作5次,每次间隔30min,连续9d;对照组新生大鼠同样操作,但不吸入三氟乙醚;3-MA组新生大鼠惊厥前腹腔注射3-MA(总量2μL),同样方法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3组新生大鼠分别于最后1次惊厥后1.5h、3.0h、6.0h、12.0h、24.0h、48.0h处死并取其大脑皮层,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分别检测3组新生大鼠大脑皮层Beclin1的表达。结果1.5h、3.0h、6.0h、12.0h、24.0h惊厥组新生大鼠大脑皮层Beclin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Beclin1的表达(t=2.249,2.426,3.002,2.385,1.542Pa<0.05),1.5h、3.0h、6.0h、12.0h3-MA组新生大鼠大脑皮层Beclin1的表达明显低于惊厥组同一时间点的表达(t=2.251,2.426,2.252,2.460Pa<0.05)。48.0h惊厥组Beclin1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t=1.502P>0.05),24.0h和48.0h3-MA组Beclin1的表达与惊厥组比较亦无明显差异(t=1.542,1.285Pa>0.05)。结论惊厥后Beclin1蛋白水平明显上调,表明自噬途径被激活,3-MA通过抑制Beclin1表达,参与自噬途径的调控。
- 巩勇倪宏陶陆阳
- 关键词:惊厥BECLI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