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含油气盆地研究所

作品数:38 被引量:376H指数:11
相关作者:陈刚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部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天文地球
  • 10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8篇盆地
  • 11篇油气
  • 11篇鄂尔多斯盆地
  • 7篇地质
  • 5篇成藏
  • 4篇勘探
  • 4篇赋存
  • 3篇油气赋存
  • 3篇油气盆地
  • 3篇源岩
  • 3篇烃源
  • 3篇烃源岩
  • 3篇羌塘
  • 3篇羌塘盆地
  • 3篇走滑
  • 3篇含油
  • 3篇含油气
  • 3篇含油气盆地
  • 3篇
  • 2篇地质构造

机构

  • 38篇西北大学
  • 8篇西安石油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石油
  • 2篇长安大学
  • 2篇青海油田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福建省闽西地...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化
  • 1篇河南石油勘探...
  • 1篇中海石油(中...
  • 1篇山东东山新驿...

作者

  • 30篇刘池洋
  • 9篇赵红格
  • 9篇王建强
  • 7篇赵俊峰
  • 6篇张东东
  • 5篇黄雷
  • 4篇杨兴科
  • 4篇任战利
  • 3篇宋立军
  • 3篇赵重远
  • 3篇邓煜
  • 3篇郑孟林
  • 2篇赖绍聪
  • 2篇陈琰
  • 2篇田建锋
  • 2篇魏永佩
  • 2篇邱欣卫
  • 2篇靳久强
  • 2篇吴冲龙
  • 2篇陈刚

传媒

  • 3篇地质学报
  • 3篇地质论评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现代地质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地学前缘
  • 2篇第五届中国石...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5篇2024
  • 3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5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盆地原型及其迭加改造分析的思路与方法——以早中生代永梅盆地为例被引量:2
2009年
盆地作为负构造单元,记录了同沉积期的盆地沉降以及盆缘造山带演化的过程,盆地原型面貌、形态及其同期变形的空间展布和配置关系反映了区域动力作用方向和性质,不同时期原型盆地的叠合关系和历史指示了区域构造演化。在分析盆地原型恢复研究现状基础上,探讨了盆地原型及其迭加改造分析的内容、思路、方法,并以永梅早中生代盆地为例,探讨了永梅盆地由早期西侧前陆原型变成东侧前陆盆地原型的盆地原型及其迭加改造过程,这一过程充分表明了闽粤地区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历程及其动力学机制,也表明了其对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研究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宋立军
关键词:盆地原型
闽西南小溪洋井田构造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为加深闽西推覆构造带形成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的认识,采用构造解析与区域背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位于闽西推覆构造带前锋处小溪洋煤田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构造演化的动力学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井田内存在滑脱和推覆2种性质的构造;井田构造整体几何形态呈"仑"字型,其中"人"字代表多次逆冲推覆的叠瓦状构造,"匕"指井田的倒转向斜构造和其内部沿轴面的滑脱断层;早三叠世与中侏罗世华夏、库拉板块先后分别向西侧的扬子和华夏陆块下俯冲,引起武夷山脉隆起,导致井田在来自北西的2期继承性的挤压应力作用下,于印支期先后产生重力和挤压顺层滑脱构造,形成倒转复向斜褶皱,并最终于早燕山期形成"仑"型背骑式逆冲推覆构造;燕山晚期和喜山期在区域拉张环境下井田遭受剥蚀改造,并使部分构造产生反转.
宋立军刘池洋吴冲龙周珍琦
关键词:推覆构造动力学机制
鄂尔多斯盆地古峰庄地区疑似侵入岩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2024年
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岩浆岩体的发现对于构造-热事件重建、古地温场恢复及油气地质作用解析有重要意义。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与解释,首次在盆地内部古峰庄地区发现疑似浅层侵入岩体,刻画了其空间展布并探讨了油气地质意义。研究显示,古峰庄地区存在6个疑似侵入岩体,在平面上多呈环状或云朵状,剖面上愈临近岩体核部,地层杂乱反射和丘状构造特征愈明显。据岩体分布形式和地震反射特征,可将其分为“岩浆深分散浅集中上涌型”疑似侵入岩体和“岩浆浅集中上涌型”疑似侵入岩体。前者由深及浅均有杂乱反射现象,与围岩反射特征明显有别,产状近直立,伴生断裂发育。后者仅在1 000 ms等时切片以上的浅部层系呈杂乱丘状反射,其下地层呈正常的层状反射、几乎不见地层扰动现象。分析认为先存断裂的存在及其数量、规模、垂向叠置程度、核部与端部断距以及地层压力,是造成岩浆差异式上涌的主因。结合盆内其他岩浆岩体发育特征和形成时代,认为古峰庄疑似侵入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与古生界-中生界油气规模成烃期和成藏期一致,此阶段的热液活动对该区油气生成、保存和成藏具有重大意义。
杨丽华刘池洋刘池洋周义军刘永涛秦阳
关键词:构造-热事件侵入岩体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的成因与赋存-成藏特点被引量:60
2021年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发现早,至今油气勘探和开发仍方兴未艾。2020年产油气当量已超过7 900×10^(4) t,位居中国诸含油气盆地之首。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的成因和赋存-成藏特点,主要与以下4个特性有关:(1)盆地南部中生代延长期富烃坳陷形成于构造活动明显和深部作用活跃的动力环境中,具大型、伸展和热温特性,属后陆盆地原型;(2)现今盆地为中生代和晚、早古生代3个世代大型克拉通盆地复合叠加而成,为多重叠合盆地;(3)三叠系延长组优质烃源岩和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均以富铀并夹多层凝灰岩为特色;(4)盆地后期遭受了多种形式边强内弱的改造,遂隆升为高原,属残留盆地。这4大具有鲜明个性的属性和特征,使盆地蕴藏有巨量油气资源,各世代盆地油气赋存-成藏各具特点、空间分区类型有别;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在成藏和分布诸方面存在明显的时空过渡性和共存兼容性,多以垂向短距离运聚、近源成藏为特色;低渗-特低渗致密储层广布,油气藏主要为致密地层岩性油气藏,具低渗、低压、低产特征;盆地持续勘探潜力巨大、领域广阔。
刘池洋王建强张东东赵红格赵俊峰黄雷王文青王文青
关键词:延长组残留盆地鄂尔多斯盆地
“崆峒山组砾岩”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查明"崆峒山组砾岩"形成的动力学环境是认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的盆地原型、构造属性、华北克拉通西部破坏的关键。采用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测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崆峒山组砾岩"的沉积特征、裂变径迹热史,在此基础上以盆山耦合思想为指导,结合区域及深部背景资料,认为崆峒山组砾岩形成于秦祁海槽剪刀式闭合导致的右旋走滑区域背景下,走滑使位于砾岩西侧的青铜峡-固原古断裂复活,控制了崆峒山组砾岩形成。砾岩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可分为早期(231~218Ma)走滑拉张断陷沉积阶段,晚期(231~205Ma)走滑挤压坳陷沉积阶段和末期(205~195Ma)隆升剥蚀改造阶段,其分别与裂变径迹热史重建的砾岩快速增温、缓慢降温、快速冷却三个阶段相对应。崆峒山组砾岩埋藏增温的时刻及其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过程表明,崆峒山组砾岩应为晚三叠世沉积。
宋立军赵靖舟袁炳强刘池洋吴冲龙
关键词:动力学机制晚三叠世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高家堡背斜和相关断裂特征及成因演化
2024年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高家堡三维地震勘探区,新近研究发现了伴有断裂的背斜构造。在该盆地内部这类规模较大的背斜构造并不多见,因而以往研究薄弱。高家堡背斜构造与区内断裂在时空位置及成因上关系密切,且对奥陶系盐下天然气成藏和分布有重要影响。利用该区高精度三维地震、钻测井和周邻地区二维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已有区域地质构造成果和测试结果,研究了该背斜及其伴生断裂的构造特征,探讨了背斜构造的形成时限和成因模式及其与油气赋存—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认为:高家堡背斜长轴近南北向,呈东陡西缓不对称样式,自奥陶系马三段至地表下中侏罗统均具有完整背斜形态,各层系的隆起幅度和宽度相当,背斜内外层厚度变化不明显。断裂主要在背斜构造带部位发育、成因相关,属褶皱相关断裂。背斜构造形成于135~125 Ma的早白垩世早期,是在东高西低的区域背景下,受构造事件触发,上覆巨厚地层沿奥陶系马三段膏盐岩层发生层间滑动,在奥陶系—寒武系先成南北向断裂发育处受阻、膏盐岩层聚集增厚上拱而形成的底辟式背斜,具晚期一期形成的变形特点。高家堡背斜构造为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褶皱相关断层的发育促使地层储集性能的改善和上下层系之间的连通,有利于油气在较多的层系聚集成藏。研究成果既丰富了盆地构造研究内容,也深化了对研究区油气赋存成藏的认知,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卫帅刘池洋周义军黄雷刘永涛于小伟陈平李维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东部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沉降与堆积中心的迁移及其地质意义
<正>沉积中心指盆地或坳陷最细沉积物分布区,为中心沉积相发育区;堆积中心指沉积物堆积最厚的地区;沉降中心指盆地沉降最深的地区。沉积、沉降与堆积中心在成因上密切相关, 在位置上互有联系,但其地质意义仍有区别,不能简单替代。...
赵俊峰刘池洋喻林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沉降中心
文献传递
小型含油气盆地成因类型、特征与油气赋存
2024年
沉积盆地分布广、数量多,其中小型盆地数量占比居多。中国小型盆地占全国盆地总数的80%以上,虽然发现工业油气藏的小型盆地占比少于10%,远低于大—较大型盆地(>76%),但是小型含油气盆地的油气丰度(HAPUA)大多较高,“小而富”盆地远高于多数大中型含油气盆地,勘探成效较高。通过对中国16个含常规油气小型盆地的综合研究,根据盆地形成机制和动力环境的差异,将其分为残留型和原始型两大类型;进一步将后者细分为走滑、裂陷和热力成因3类。小型残留成因含油气盆地一般经历了主力烃源岩形成的原盆建造、后期改造残留和晚期覆埋生烃的演变时段,3期缺一不可。其中原盆中部分烃源岩得以残留奠定了资源基础,晚期深埋是烃源岩成烃-聚集并成藏的关键环节。原始小型含油气盆地中的走滑、裂陷和热力3种成因类型,均在较活动的动力环境中形成演化,一般具有较快沉降-沉积、较高地温场、活跃的深部背景和晚(后)期改造等特征。这类动力环境使盆地沉积了“小而厚”的地层并形成多种形式的构造圈闭,有利于生物超常勃发繁盛和优质烃源岩形成及生烃转化,有助于油气聚集成藏。盆地油气“小而富”与“小岩体成大矿”,在形成动力环境和成矿理论认识等方面有相通之处。这两大领域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可触类旁通、相互借鉴参考。
刘池洋黄雷王建强王建强赵俊峰赵红格张东东秦阳
关键词:地质特征油气赋存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砂岩的碱性溶蚀作用被引量:32
2011年
为弄清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砂岩储层孔隙度与富铁绿泥石胶结的关系,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技术分析了砂岩的孔隙特征、岩石组分特征及孔隙与岩石组分的关系,认为绿泥石包膜对孔隙的保护作用有限,火山物质(火山灰杂基和火山岩岩屑)的碱性溶蚀是孔隙发育的主要原因,通过定量计算绿泥石的铁质来源,认为这种火山物质属于中-基性火山岩,在早成岩阶段A期7%~11%的中基性火山物质发生碱性溶蚀,产生了8%的碱性溶蚀粒间孔隙,同时生成了3%的孔隙衬里绿泥石.绿泥石胶结物的广泛分布只是指示成岩早期发生了大量的火山物质溶蚀并产生了可观的碱性溶蚀孔.
田建锋刘池洋王桂成邱欣卫
关键词:延长组石油地质
东海陆架盆地原盆面貌及其盆地类型
东海陆架盆地东隔钓鱼岛隆起与冲绳海槽盆地相望,西与中国东南大陆闽浙隆起相连,面积约25×104km2,为中国近海最大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对该盆地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区域动力学环境,看法颇多,莫衷一是.如有聚敛型陆缘盆地、主动大...
刘池阳田建峰郭真赵俊峰邓煜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