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作品数:662 被引量:1,171 H指数:13 相关作者: 熊建辉 张力玮 郭伟 王永丽 苏福根 更多>> 相关机构: 浙江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湘潭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化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语言文字 经济管理 更多>>
国际学生流动趋势与招生应对策略 被引量:2 2013年 当今,不断变化的全球学生流动格局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包括:人口情况、经济的增长和衰退、高等教育的扩张、移民政策和留学目的地国家严格的监管环境、政府设立的奖学金项目。 拉胡尔.周大涵 常立 河野洋子 王昕 张力玮关键词:高校招生 本科学生 高等教育机构 本科生 基于母语的菲律宾多语教学制度 被引量:2 2014年 菲律宾是一个语言多样化的国家,约有170多种语言。2009年,菲律宾开始建立基于母语的多语教学制度,并且颁布了许多法律作为政策支撑。在实施基于母语的多语教学过程中,公立学校影响了约1600万名学生,培训了约20万名教师,并且开发了19种语言教材。 玛丽亚.梅赛德丝.埃斯蒂戈.阿扎登 贾晓燕关键词:教学制度 母语 教学过程 加强中南基础教育合作 增进中非友好交流——访南非基础教育部部长安吉·莫采卡 2014年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邀请.南非基础教育部部长安吉·莫采卡一行于2014年2月24日至3月1日访华。在华期间,莫采卡部长一行访问了教育部、全国妇联及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科研机构、中小学校等。2月24日,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会见了莫采卡部长一行。郝平代表教育部欢迎莫采卡一行来访,他简要回顾并积极评价了中南教育交流与合作在双边及多边框架下所取得的成果,介绍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有关情况,同时表示愿意进一步推进中南两国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合作,包括师资培训、学术交流和资源分享、学生交流、语言及文化教学合作等方面。莫采卡对中方的接待表示感谢.她赞赏中方对推动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所做出的努力,指出南非政府正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在此过程中,南方十分重视并愿积极推动与中国的合作,包括分享教育发展经验,共同提升教师能力,加强语言及文化教学合作等。为深入了解教育在南非民族和解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南非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与挑战、中南基础教育合作交流等问题,本刊对莫采卡部长进行了采访。她表示,此次访华对于增进南中交流.尤其是促进两国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非常重要。 熊建辉关键词:教育部部长 教育合作 教育交流 中国教育改革 实施全面教育国际化战略 培养复合型国际事务人才——访瑞士日内瓦国际关系与发展研究院院长菲利普·布林 2014年 日内瓦国际关系与发展研究院(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Development Studies)由1927年成立的国际高等教育学院和1961年成立的国际发展学院于2008年1月1日合并组成,是世界上最早致力于国际关系研究的研究生院。该研究院在国际关系学、国际法学、国际经济学、国际关系史、发展学等领域享有盛名。自成立以来,研究院培养了许多复合型人才,其中不乏国际知名政要、学者。研究院地处瑞士日内瓦,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国际化的学术氛围。同时,研究院本着为全球学生提供从事国际关系和发展研究机会的理念,重视发展与不同国家大学的合作交流,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奖学金。该研究院院长菲利普·布林(Philippe Burrin)长期从事国际关系研究工作,曾担任哈佛大学欧洲研究中心(Harvard’s Centre for European Studies)、柏林高等研究所(Wissenschaftskolleg zu Berlin)、牛津万灵学院(Oxford’s All Souls College)研究员,并担任过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菲利普·布林教授获得过多项奖励,包括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科研奖(MaxPlank Forschungspreis)。菲利普·布林教授于2004年起担任日内瓦国际关系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在布林院长2014年7月访华之际,本刊就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性、日内瓦国际关系与发展研究院国际化战略、中欧关系等问题对菲利普·布林教授进行了专访。在访谈中,布林院长指出,研究国际事务有助于全世界发展。为此,研究院依托日内瓦地理优势,突破公共、私人和非营利部门界线,培养国际事务领域复合型人才,并将国际化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希望通过多种举措吸引更多中国留学生。 熊建辉 王威关键词:国际事务 为所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赋能--美国基础教育学制发展研究 2023年 从美国建国至今,其基础教育学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现行美国基础教育有“五三四”“六三三”等多种学制并存,从纵向上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中等教育三个阶段,具有单轨制、多样性、灵活性和注重衔接性的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使学生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美国基础教育学制呈现出高中与大学的衔接性越来越强、全年学校的数量逐渐增多、企业参与创建新型学校的趋势。同时,高收费私立学校的存在导致了潜在的“分流”,私立学校学生同质化的问题仍未完全解决。 臧琰琰 方蕾蕾 冯永刚 王永丽关键词:基础教育 学制 单轨制 义务教育 推进跨国科研和教学 构筑国际教育项目新格局——访2010年度中国国家友谊奖得主罗尔夫·穆勒教授 2014年 罗尔夫·穆勒(Rolf Mueller),德籍仿生物理学专家,2005-2008年被聘为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全职教师;2008年,获得山东大学"泰山学者"荣誉称号。他加盟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时带来了经费达30多万欧元的欧盟资助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定型智能生命启发阵列系统(CILIA)。该项目历时四年半,已在穆勒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顺利完成。同时,穆勒教授还承担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蝙蝠耳轮和鼻叶推导仿生自适应波束模型的研究",为山东大学乃至全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学科方向——仿生声纳学——一个既与基础科学相关(集合了生物学、物理学和工程学),又有着潜在应用价值的新学科。穆勒教授于2008年10月受聘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后,仍花费大量心血和时间指导山东大学学生和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推动双方人员交流、科研合作、远程教学、联合培养、语言训练等学术交流与合作。在2010年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奖颁奖大会中,共有50名外国友人获奖,穆勒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为深入了解这位德国学者的研究经历以及山东大学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合作交流现状,本刊专访了罗尔夫·穆勒教授。在访谈中,穆勒教授指出,在山东大学的教学经历坚定了他在中国开展研究的决心,并认为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与山东大学之间的教育合作是切实有效的。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他体会到不同国家的高校各有优势,应立足本国,取长补短;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搭建国际平台,开展联合培训,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研究和管理水平;国际化的背景经历有助于开阔研究视野,拓宽研究思路;快速学习新事物是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关键素质;研究能力重于应试能力,语言成绩并非出国留学的决定性因素。 黄喆 吕盈盈关键词:中国国家友谊奖 国际教育 以教育交流合作浇灌中法友谊之花--访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马燕生 被引量:1 2017年 马燕生,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国驻欧盟使团教育文化参赞、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副代表、中国驻美国休斯敦总领馆教育参赞等职,几十年来一直在人文外交外事领域一线工作。为了解法国教育发展情况及与中国的教育交流合作,本刊对马燕生公参进行了专访。马燕生公参在访谈中介绍了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启动后教育领域的合作情况、驻法国使馆教育处促进平安留学的举措、法国教育的特色、对赴法留学生的建议。 郭伟 李广平关键词:教育处 大使馆 公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以问题为导向的特色学制构建--日本基础教育学制研究 2023年 近现代日本基础教育学制变革缘起于明治维新时期,成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六三三”学制体系的大前提之下,日本基于本国的特殊国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制的优化与发展:为推进小初衔接,解决“初一鸿沟”等问题,日本实施了小中一贯制,并尝试在小中一贯校探索多元化的学段划分方式;为助力教育的自由化发展,日本于部分地区施行了灵活多样的中小学择校制度;为配合天才教育政策的落地,日本亦着手实施了超级理科高中项目和高中提前毕业机制。通过一系列举措,日本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学制改革路径。 吕鑫源 冯永刚 王永丽关键词:基础教育 学制 择校制度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下中越教育合作交流——访越南驻华大使邓明魁 被引量:5 2017年 值中越建交67周年之际,本刊对越南驻华大使邓明魁(Dang Minh Khoi)进行了专访。在专访中,邓明魁大使表示,两国在教育合作方面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未来要继续加强;培养两国留学生,使其成为中越友好关系的使者、两国经贸合作的推动者;为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中国-东盟中心与中国外交部和各东盟国家驻华大使馆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力玮 吕伊雯关键词:人文交流 开展智能运维建设 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被引量:1 2021年 IT系统真正产生价值是在运维阶段,如何确保建成投产的信息系统能够持续有效的发挥最大价值,是摆在信息化部门面前的重要问题。通过智能手段处理运行数据,解决信息系统技术复杂和规模膨胀问题,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解决方案,也是运维管理的发展趋势。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通过探索实践和试点应用,在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总结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说明在农业农村领域开展智能运维建设有极大的应用空间和推广价值。 程书娟 李春朋 员普超 常晓燕 吕凌峰 李楠 熊永吉 张华伟关键词:人工智能 农业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