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病理科 作品数:60 被引量:199 H指数:7 相关作者: 李小静 武景波 舒维清 洪玉萍 杨菊 更多>> 相关机构: 上海健康医学院临床医学院 上海健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 上海市闵行区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政治法律 生物学 文学 更多>>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中PRC2和H3K27me3的表达关系 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对胃癌组织中多梳抑制复合物2(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PRC2)和组蛋白H3K27me3表达的影响,探索HP感染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快速尿素酶检测、Giemsa染色和PCR方法检测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行胃癌手术的84例患者HP感染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和癌旁组织PRC2和H3K27me3蛋白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H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种方法检测HP感染率分别为70.24%、61.90%和76.19%。PRC2家族成员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SUZ12、EED和H3K27me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76%(67/84)、77.38%(65/84)、40.48%(34/84)和69.05%(58/84),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22.62%、34.52%、8.33%和14.29%,P<0.05)。临床资料分析表明,EZH2和H3K27me3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在HP阳性胃癌组织中,EZH2、SUZ12、EED和H3K27me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06%(57/64)、84.38%(54/64)、46.88%(30/64)和82.81%(53/64),均显著高于HP阴性胃癌组织(50.00%、55.00%、20.00%和25.00%,P<0.05)。结论:HP感染与胃癌组织中PRC2和H3K27me3蛋白表达上调相关。 张宁 曾智 阎丽萍 杨珂 孙庆文 黄鹏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胃癌 高压氧对链脲佐菌素大鼠糖尿病性心肌病变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 研究高压氧治疗(HBOT)是否可改善STZ(链脲佐菌素)大鼠的糖尿病性心肌病变。方法 STZ大 鼠造模成功3月,电镜证实有心肌病变后,随机分为3组:(1)HBOT组(n=30):每天接受0.15 MPa、HBOT 1 h,连 续20 d。(2)糖尿病对照组(n=32):不做治疗。(3)正常对照组(n=20):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的无糖尿病的正常大 鼠。分别在疗程5、10、20 d后处死治疗组及同期对照组大鼠,取心脏进行HE染色病理学观察和电镜观察。结果 HBOT治疗20 d后STZ大鼠的糖尿病性心肌病变明显好于同期糖尿病对照组,电镜观察显示肌丝排列整齐、Z线 明显、线粒体排列规则、结构紧凑。结论 HBOT可改善STZ大鼠糖尿病性心肌病变。 周亚刚 刘芳 邵贵强 张杰 周景花 钟慈声 施劲东 许剑锋 卜国强 姚庆姑关键词:糖尿病性心肌病 STZ 链脲佐菌素 高压氧 无糖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不良预后的关系 2022年 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中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数据库、肿瘤微环境单细胞转录组学数据库(TISCH)数据集分析165例乳腺癌患者免疫细胞中PD-L1的表达。采用多色免疫荧光法检测PD-L1在乳腺癌TAMs中的表达。诱导THP-1单核细胞至M2型极化,并与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MDA-MB-231共培养24 h;通过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TAMs中的PD-L1表达。结果与原发性乳腺癌相比,转移癌TAMs中PD-L1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Ms中PD-L1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0.001),与年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分子亚型和远处转移无相关性(P>0.05)。高密度PD-L1^(+)TAMs浸润提示预后不良。M2型巨噬细胞与MCF-7或MDA-MB-231细胞系共培养后,TAMs中PD-L1 mRNA及PD-L1蛋白表达水平增高。结论乳腺癌组织TAMs中PD-L1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学分级和不良预后显著正相关,且乳腺癌细胞可刺激M2型巨噬细胞(TAMs的主要成分)的PD-L1表达。 杨菊 李小静 刘秀萍 杨珂 曹丽 舒维清关键词:乳腺癌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不良预后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瘤两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2010年 垂体促甲状腺素(TSH)分泌瘤引起中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非常少见,迄今国内报告的总例数共21例,其治疗与原发性甲亢截然不同,采用原发性甲亢常用的治疗措施,不仅不能使中枢性甲亢得到控制,反而有加重垂体瘤的危险。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最近收治2年TSH分泌瘤患者,现报道如下: 刘军 丁和远 徐炯 查兵兵 查英 李小静关键词:文献复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原发性甲亢 促甲状腺素 MIP—1α、MIP-1β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7年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1)α、MIP-1β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甲状腺疾病患者120例,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60例(实验组),良性甲状腺疾病60例(对照组)。利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MIP-1α、MIP-1β的表达水平。手术切除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分析MIP-1α、MIP-1β的表达特点。结果MIP-1α、MIP-1β蛋白定位于甲状腺上皮细胞质,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甲状腺肿块组织。实验组血清中MIP-1α、MIP-1β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P-1α、MIP-1β可能参与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有可能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监测和治疗的新靶点。 王晖 李学庆 杨菊 胡志庆 史永照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 恶性胸膜间皮瘤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原因分析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分析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的临床特点,以减少误诊。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MPM误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咳嗽、胸闷、胸痛1个月,加重2周入院。外院胸部CT检查提示左侧胸腔积液,经胸腔积液检查考虑结核性胸膜炎,予诊断性抗结核治疗2周,患者症状逐渐加重,遂转我院。转我院后胸部CT、B超检查均提示左侧大量胸腔积液,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48 ng/ml,并结合胸腔镜活检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确诊为MPM。予培美曲塞二钠联合顺铂化疗,胸腔积液大部分吸收,症状明显好转出院。但11个月后病情恶化死亡。结论临床上对于难以定性的胸腔积液,尤其伴有持续性胸痛者,应高度警惕MPM可能,及早行胸腔镜、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开胸等检查对确诊有重要意义。 梅周芳 钱凌 都勇 施劲东 何炜 李小静 揭志军关键词:胸膜肿瘤 间皮瘤 误诊 大腿球血管肌瘤一例 被引量:1 2008年 患者 女,24岁。左大腿反复疼痛4年。体检:左大腿皮下触及结节状肿物,大小约2cm×2cm×1cm,质软,压痛,可活动。
超声检查:左大腿皮下见0.6cm×2.0cm大小的低回声光团,界清,未测及明显皿流。MR检查:左大腿皮下脂肪层与股内侧肌间见果核状异常信号,大小约2cm×1cm,边界清楚,T1WI呈与肌肉相似的等信号,抑脂T2WI呈明显高信号,其内见线状低信号;增强扫描示病灶呈环形强化,其中央不强化,呈核中核征(图1~3),考虑为血管瘤。 孟令平 洪玉萍 万凯明 鹿彤关键词:左大腿 血管肌瘤 异常信号 皮下脂肪层 股内侧肌 MR检查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免疫表型分析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免疫表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6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肿瘤组织中钙调蛋白(calponin)、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ooth muscle myosin heavy chain,SMMHC)、p63和cerbB-2的表达水平,并将患者分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组、不典型乳头状瘤组及导管内乳头状癌组,并随访其预后。结果:3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发病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直径:导管内乳头状瘤组平均(0.56±0.12)cm,不典型乳头状瘤组平均(0.75±0.26)cm,乳头状癌组平均(1.92±0.67)cm;后者明显大于前两组(P<0.01)。SMMHC、calponin及p63抗体在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乳头状瘤和不典型乳头状瘤,cerbB-2表达明显高于乳头状瘤和不典型乳头状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乳头状瘤与不典型乳头状瘤相比,3种抗体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64例患者获得5年生存随访,乳头状瘤患者随访407例,其中3例(0.7%)复发;不典型乳头状瘤患者随访88例,其中2例(2.3%)复发;乳头状癌患者随访69例,无复发患者。但3组间5年的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MMHC、calponin、p63和cerbB-2标记物在鉴别乳腺乳头状肿瘤的良恶性时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行扩大切除术后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患者的预后与另两组相似。 李小静 杨菊 路璐 许祖德关键词:导管内乳头状瘤 导管内乳头状癌 免疫组织化学 结肠肝样腺癌伴肝转移一例 被引量:4 2005年 张杰 李小静 滕昊骅关键词:肝转移 肿瘤 癌胚抗原 垂体腺瘤108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研究垂体腺瘤的临床、病理学及预后特点。方法收集2005年5月~200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上海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病理确诊的垂体腺瘤患者10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放射学、随访资料及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108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63例,发病年龄17~89岁,平均48.0岁。根据影像学显示大小,分为微腺瘤18例,大腺瘤87例,巨大腺瘤3例。依据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型腺瘤50例,泌乳激素(prolactin,PRL)型腺瘤28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producing adenoma,ACTH)型腺瘤11例,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 producing adenoma,FSH/LH)型腺瘤10例,裸细胞腺瘤(null cell adenoma)4例,其它混合型腺瘤5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30~60个月,平均43.9个月,其中36例(33.3%)复发。结论肿瘤复发与肿瘤大小及切除完整与否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免疫表型、是否侵袭无关(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可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对其进行功能性分类、研究,并指导临床治疗。 李小静 武景波 许祖德 滕昊骅关键词:垂体腺瘤 病理学 预后 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