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作品数:47 被引量:216H指数:8
- 相关作者:陶玉芬张飞飞李斌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精神病超高风险人群和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面孔识别比较研究
- 目的逐渐增加的证据表明精神病性障碍和重性抑郁障碍享有更多的重叠的病因学和临床特征包括认知异常。有结果显示基本的自我感觉异常是精神病性易感性特征性的精神病理学特征标记,尤其是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本文目的是验证自我异常是精神...
- 刘珊珊贾竑晓尹梦雅朱虹杨敬铭Nelson Barnaby刘嘉
- 关键词:前驱期重性抑郁障碍自我面孔识别
- 文献传递
- 利培酮致迟发性运动障碍不良反应特点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分析利培酮导致迟发性运动障碍不良反应的临床用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5年我院上报的10例利培酮致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原患疾病、药物剂型及剂量和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潜伏期及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转归,探讨利培酮导致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特点。结果:10例患者中,男女性各有5例。用药至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潜伏期为13~3 505 d,其中用药后1年内发生者6例(占60.0%)。10例患者中,有5例次患者出现颈部异常表现,4例次患者出现肢体扭转,肢体姿势异常或步态异常等症状,6例次患者出现口唇舌部异常动作。10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后均采取减量、停用利培酮换用其他抗精神病药、密切观察或对症治疗。5例患者好转,4例虽经减量停药或对症处理,仍有后遗症。结论:利培酮所致的迟发性运动障碍临床表现以口唇舌部异常动作,颈部及肢体异常表现为主,其症状多较为严重,可能产生后遗症。另外,小剂量、短期服用利培酮也可能导致迟发性运动障碍,临床用药需谨慎。
- 庄红艳刘珊珊刘珊珊马辛果伟池伟牛梦溪
- 关键词:利培酮迟发性运动障碍合理用药
- γ神经振荡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疾病,目前在其诊断和治疗反馈方面主要依靠症状学指标,寻找敏感和可靠的生物学标志物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γ神经振荡在抑郁症患者中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γ神经振荡的产生和调节有赖于兴奋性谷氨酸能神经元和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相互作用;(2)在某些条件下,如借助认知任务、听觉稳态反应和新型数据分析手段等,γ神经振荡可以区分抑郁症患者和健康受试者、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以及识别有自杀意念或企图的抑郁症患者;(3)各种抗抑郁治疗的药物和非药物方法均能引起γ神经振荡的改变。不过也应当看到,将γ神经振荡作为抑郁症的生物学标记物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 刘超猛贾立娜任艳萍马辛
- 关键词:抑郁症脑电图脑磁图
- 基于分子对接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筛选IL-15Rα小分子抑制剂被引量:2
- 2023年
- 本研究旨在基于分子对接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挖掘与白细胞介素15受体α(interleukin-15 receptorα,IL-15Rα)特异性结合并影响其活性的中药活性分子。用AutoDock分子对接软件进行3000多种化合物(来自于48种中药)与IL-15Rα的分子模拟对接,筛选出特异性结合的化合物,用基于SPR技术的Biacore T200生物分子互作分析系统对筛选出的目标化合物的结合特异性进行确认,最后用细胞生物学实验验证目标化合物对IL-15Rα的生物学效应。结果显示,甘西鼠尾新酮A(neoprzewaquinone A,Neo)是3000多种化合物中与IL-15Rα特异性结合亲和力最高的中药活性分子,解离常数(dissociation constant,K_(D))值为(0.62±0.20)µmol/L。细胞实验结果显示,Neo能显著抑制IL-15诱导的Mo7e细胞的增殖效应,其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1.075µmol/L,约为先锋霉素V(Cefazolin,1L-15特异性拮抗剂)IC_(50)的1/120。以上结果表明,Neo是IL-15Rα的特异性抑制剂,可能是一种新的潜在活性药物,可用于以IL-15Rα为靶点的疾病治疗。
- 贺毅王海霞刘敏杨健孙作厘
- 关键词:分子对接
-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联合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1年
-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为痴呆最常见的类型。当前AD发病机制不明,新药研发困难。多年来,临床上一直采用“一分子一靶点”的策略治疗AD,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在其他疾病如癌症、艾滋病和结核病中,多靶点药物联合治疗显示出较好的临床获益,而针对AD的药物联合治疗尚处在初步阶段,现从作用机制出发,就这一方面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 朱丹迪潘伟刚刘超猛马辛毛佩贤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药物联合治疗
- 抗精神病药物的开发
- <正>~~
- 王传跃
- 文献传递
-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2年
-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指个体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反复、故意、直接地伤害自己的躯体,且不被社会认可的行为,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促进了临床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本文针对近年来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脑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为精确治疗提供科学支持。
- 唐杰郑毅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青少年
- 怀柔某小学6~11岁儿童社会能力及心理行为问题的调查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了解和筛查北京市怀柔区某学校小学生的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学校情况及行为问题的现状。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怀柔区某小学1 614名6~11岁儿童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男孩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得分均低于女孩得分(t值分别为6.514、4.287、3.831,均P<0.05)。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33%。男孩行为问题总发生率占10.97%,高于女孩的总发生率7.64%,二者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540,P=0.033<0.05)。有行为问题儿童的社交能力及学习能力得分均低于无行为问题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593、5.386,均P<0.05)。结论儿童行为问题可能影响其社会能力的发展,应重视关键期儿童心理健康。
- 李斌戚艳杰周玉明张之霞陈旭朱丹迪崔永华郑毅
- 关键词:儿童社会能力儿童行为量表
- 精神分裂症的预防与治疗被引量:26
- 2018年
-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精神疾病,起病多见于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18-24岁),人群患病率大约1%。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相对稳定但结局不佳,症状间歇加重但长期存在的患者超过50%,症状持续并且功能残疾的患者大约20%,未就业率高达80%-90%。
- 王传跃陈晓岗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症状持续精神疾病功能残疾患病率
- 精神障碍患者使用丙戊酸盐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
- 目的 丙戊酸盐作为一种抗癫痫药,目前也被广泛的应用于精神障碍的治疗中,如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障碍、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甚至痴呆伴有激越症状的患者。在丙戊酸盐的药物不良反应中,其对肝脏的损害已被精神科医生所熟知,但丙戊酸盐...
- 王健马辛
- 关键词:丙戊酸盐血小板减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