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
- 作品数:1,137 被引量:8,288H指数:34
- 相关作者:施达仁陆洪芬徐天蓉沈铭昌张廷璆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2008年恶性淋巴瘤WHO分类解读
- 2Q08年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WHO分类由美国(SH)和欧洲(EAHP)血液病理学协会的8位专家负责修订,参与修订的病理学家共75名,来自美国、加拿大、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并由100位国际血液病学家和肿瘤学家组成的WHO...
- 朱雄增
-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WHO分类T/NK细胞B细胞肿瘤
- 文献传递
- 中国非小细胞肺癌PD-L1表达检测临床病理专家共识被引量:22
- 2020年
- 免疫治疗,尤其是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或)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重塑了肿瘤治疗模式,在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内的多种肿瘤治疗中部分患者均获得了显著的临床获益。如何筛选PD-1和(或)PD-L1抑制剂潜在获益人群成为免疫治疗时代面临的新挑战。NSCLC中PD-L1蛋白表达水平与PD-1和(或)PD-L1抑制剂疗效呈正相关,是重要的预测标志物之一。明确PD-L1检测的临床意义和检测时机,在PD-L1检测步骤、结果判读和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实现PD-L1检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降低室间差异具有重要意义。针对PD-L1检测的实际问题,在结合文献、专家经验和委员会成员内部讨论基础上,最终达成此共识,以期规范PD-L1检测,为临床医师提供准确可靠的治疗依据以及给予临床检测一定的指导。必须指出的是,鉴于PD-L1检测客观复杂因素的存在以及国内PD-L1检测尚处于临床应用初期,此专家共识尚存在不足之处,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数据进一步完善。
- 无应建明王洁袁培王志杰李媛周彩存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 TFCP2重排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 2023年
- 目的探讨TFCP2重排横纹肌肉瘤(RMS)的临床病理特点、分子遗传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20年诊断的1例TFCP2重排RMS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免疫组化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二代测序(NGS),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37岁;因“右胸壁肿瘤两次术后复发”就诊。体格检查:右胸壁可触及直径约4 cm肿块,边界欠清,质地中等,活动度差。大体检查:肿瘤位于骨骼肌内,边界较清晰,切面灰白灰红,半透明,质韧。镜下形态:肿瘤边界相对清楚,局灶浸润骨骼肌;肿瘤主要由条束状或交叉束状排列、相对一致的梭形细胞组成,瘤细胞轻-中度异型,可见核分裂象;部分区域见散在炎症细胞浸润及淋巴滤泡形成,类似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瘤细胞除表达Desmin、myogenin和MyoD1外,并弥漫强表达ALK,局灶表达AE1/AE3。FISH检测显示FUS基因易位,无ALK基因易位;NGS检测显示TFCP2-FUS融合。结论TFCP2重排RMS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RMS新亚型,多见于青年人,好发于骨,尤其是颅面骨,多呈混合性梭形和上皮样细胞形态,且共表达横纹肌、上皮标记和ALK,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差。
- 邵梦圆印唐臣柏乾明姚茜岚孙蒙赵露刘佳涵刘绮颖喻林王坚
- 关键词:横纹肌肉瘤FUS
- 淋巴瘤病理研究新进展被引量:13
- 2014年
- 2008年版WHO淋巴瘤分类出版以来的数年中,淋巴瘤病理相关的知识又有所更新。对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人们较关注那些高度侵袭而又异质的亚型(例如: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努力尝试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上建立起更好的分型方法。此外,人们对于如何正确理解并处理明显的恶性淋巴瘤以及那些并不具有明确恶性行为、克隆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之间的"边界性"病变的兴趣也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有关T和NK(T/NK)细胞的亚群构成、细胞分化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新近认识到的外周T/NK细胞淋巴瘤中的遗传学异常和信号路径调节失常,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临床惰性、克隆性T/NK细胞增生性病变、特别是发生于黏膜皮肤部位者,也愈发受到人们关注。这些新的知识进展会推动淋巴瘤分类不断向前演进。
- 李小秋
- 关键词:淋巴瘤B细胞侵袭性
- Krukenberg瘤的CT诊断被引量:13
- 2002年
- 目的 回顾性分析胃肠道来源的Krukenberg瘤的CT表现 ,并与病灶表现为Ⅱb、Ⅱc型的原发性卵巢肿瘤相比较。资料与方法 1 6例含有印戒状粘液细胞的Krukenberg瘤和 1 6例表现为Ⅱb、Ⅱc型的原发性卵巢肿瘤。肿瘤分为 3型 :Ⅰ型为囊性 ;Ⅱ型为囊实性 ,又分为 3个亚型 ,即Ⅱa型、Ⅱb型、Ⅱc型 ;Ⅲ型为实性。Ⅱb、Ⅱc型病灶内可伴或不伴囊肿 ,囊壁可强化或不强化。结果 1 6例Krukenberg瘤CT发现 2 6个肿瘤 ,1 1例为双侧病灶(68.8% ) ,4例为单侧病灶 (2 5 .0 % ) ,1例CT未发现病灶 ;2 6个肿瘤中Ⅱa型 4个 ,Ⅱb型 7个 ,Ⅱc型 1 0个 ,Ⅲ型 5个 ;1 7个Ⅱb、Ⅱc型病灶中 1 5个有明显囊肿 ,其中 8个显示囊壁有明显强化 (47.1 % )。 1 6例原发性卵巢肿瘤CT发现 2 2个肿瘤 ,6例为双侧病灶 (37.5 % ) ,1 0例为单侧病灶 (62 .5 % )。 2 2个肿瘤中Ⅰ型 1个 ,Ⅱb型 5个 ,Ⅱc型 1 6个。2 1个Ⅱb、Ⅱc型病灶中 2 0个有明显囊肿 ,其中仅 4个显示囊壁有强化 (1 9.0 % )。结论 卵巢双侧若出现混合性或实性为主的病灶应想到Krukenberg瘤的可能 。
- 许玲辉陈彤箴王玖华沙炎
- 关键词:卵巢癌CTKRUKENBERG瘤
- SMARCA4缺失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被引量:7
- 2022年
- SMARCA4缺失性肿瘤是一组少见的高侵袭性肿瘤,因缺乏特异性分化易被误诊。提高对这一组新病种的认识不仅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也可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各系统SMARCA4缺失性肿瘤加以总结,介绍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
- 朱培培李新星刘佳涵杜秀銮苏海燕王坚
- 关键词: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侵袭性肿瘤特异性
- 上海市病理检测机构开展错配修复/微卫星不稳定检测情况质量控制调研及现状思考
- 2024年
- 目的分析上海市各类型病理检测机构开展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检测的真实情况,为实体瘤MMR/MSI检测管理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上海市临床病理质量控制中心平台,通过电子调查表的方式调研2020年本地区各家病理检测机构开展MMR/MSI检测的基本情况和检测结果。结果参与本次调研的71家病理检测机构中有43家已常规开展MMR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包括40家公立医院(三级甲等19家、三级乙等5家、二级甲等14家、二级乙等2家),3家第三方医学检验所,三级甲等医院的MMR蛋白检测普及率显著高于其他病理检测机构。只有7家三级医院已常规开展MSI检测,均为公立三级甲等医院。MMR/MSI检测主要在结直肠癌、胃癌、子宫内膜癌等瘤种中进行。不同检测机构之间的MMR蛋白阴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NCI)Panel和非NCI Panel的检测机构之间的MSI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本次调研客观反映了上海地区MMR/MSI检测的真实情况,病理机构开展MMR/MSI检测仍未能满足临床的需求。在提高MMR/MSI检测普及率的同时,还需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 翁微微黄丹李晓缘盛伟琪蔡旭
- 关键词:微卫星不稳定病理检测二级甲等错配修复检测管理
- 良性腺性Schwann瘤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 :报道罕见的Schwann瘤 1例及复习该瘤的病理特征。方法 :应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中梭形细胞成分和腺性结构。结果 :肿瘤由典型Schwann瘤和腺性成分组成。腺性结构表达Leu 7、GFAP、MBP、CEA、AE1 AE3、34 βE12。 结论
- 杜祥朱雄增陆洪芬郑爱华
- 关键词:神经鞘瘤罕见肿瘤
- 评WHO肿瘤分类新系列被引量:3
- 2001年
- 自 2 0 0 0年起 ,WHO肿瘤分类作了重大改变 ,分类的书名改为《肿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 ,新系列将每一类型肿瘤视为一个独立疾病 ,采用了一种新方式进行分类 ,即应用所有的信息 ,包括形态学、免疫表型、遗传学特点、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技术来定义一种独立疾病。病理科医师、肿瘤科医师与遗传学家应熟悉WHO肿瘤分类新系列 ,该系列提供一个分类的国际标准 。
- 朱雄增
- 关键词:世界卫生组织肿瘤病理学遗传学WHO
- 原发性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生物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非何杰金淋巴瘤(PTL)的临床生物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1972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院共收治PTL43例,对其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分析,观察PTL肿瘤发展规律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应用SPSS10软件,采用卡方检验、寿命表法、Kaplan-Meier法及COX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和71%,5、10年无瘤生存率均为78%。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颈部淋巴结转移、分期和B症状(即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显著影响患者的生存期(P<0.001),病程长短也影响PTL的预后(P=0.049),年龄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TL病情进展时,肿瘤沿甲状腺淋巴引流区扩散,未发现跳跃性。两叶以上病灶者颈内淋巴结转移率为50%(7/14例),显著高于单叶者的14%(4/29例,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的远处转移率及肿瘤相关死亡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值均<0.01)。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远处转移率、肿瘤相关死亡率高于滤泡型淋巴瘤(FL)和黏膜相关淋巴细胞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患者(P<0.01)。未观察到低度恶性PTL转化为高度恶性淋巴瘤。MZL和FLⅠ期患者无论采用何种治疗,均可获得长期生存;对不利预后因素(DLBCL、FLⅡ期以上和B症状)患者,给予以阿霉素为主的化疗方案,仍难以控制肿瘤的进展。结论PTL具有自己的临床生物特点和发展规律,根据其临床生物特性制定治疗策略较为恰当。
- 杨焕军梁世雄陈忠伟稽庆海王达飞
- 关键词:疾病预后阿霉素化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