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作品数:659 被引量:2,167H指数:21
相关作者:邱丽氚任健美侯志华贾宇平张会霞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05篇期刊文章
  • 3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6篇经济管理
  • 85篇天文地球
  • 83篇农业科学
  • 76篇历史地理
  • 57篇环境科学与工...
  • 49篇生物学
  • 46篇文化科学
  • 19篇建筑科学
  • 11篇社会学
  • 9篇水利工程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理学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3篇医药卫生
  • 3篇艺术
  • 2篇哲学宗教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10篇旅游
  • 47篇影响因素
  • 43篇流域
  • 42篇土壤
  • 39篇河流域
  • 38篇地理
  • 36篇城市
  • 33篇河流
  • 31篇汾河流域
  • 28篇气候
  • 23篇土地利用
  • 21篇生态
  • 21篇村落
  • 19篇景区
  • 17篇沙丘
  • 16篇植被
  • 16篇草甸
  • 15篇植物
  • 15篇农业
  • 13篇模拟增温

机构

  • 641篇太原师范学院
  • 32篇山西大学
  • 30篇中国科学院
  • 21篇中国科学院西...
  • 14篇陕西师范大学
  • 12篇北京师范大学
  • 8篇西北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学研究院
  • 6篇晋中学院
  • 6篇太原工业学院
  • 6篇山西农业大学
  • 5篇山西财经大学
  • 5篇太原理工大学
  • 5篇中国林业科学...
  • 5篇山西省气象信...
  • 4篇辽宁师范大学
  • 4篇忻州师范学院
  • 4篇天水师范学院
  • 4篇山西旅游职业...

作者

  • 23篇苏志珠
  • 13篇姜晓丽
  • 12篇刘敏
  • 11篇徐满厚
  • 10篇邵秀英
  • 9篇邱丽氚
  • 8篇翟大彤
  • 8篇冯卫红
  • 8篇牛俊杰
  • 7篇李晋宏
  • 7篇任亚鹏
  • 6篇马义娟
  • 6篇杨伟
  • 5篇王尚义
  • 5篇严平
  • 5篇张会霞
  • 5篇刘敏
  • 5篇梁爱民
  • 5篇李强
  • 5篇侯志华

传媒

  • 42篇太原师范学院...
  • 35篇科技和产业
  • 32篇中国沙漠
  • 21篇经济研究参考
  • 19篇价值工程
  • 17篇生产力研究
  • 11篇生态学报
  • 1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1篇城市地理
  • 11篇2016第六...
  • 10篇干旱区研究
  • 10篇山西农经
  • 9篇生态学杂志
  • 9篇农业与技术
  • 9篇太原师范学院...
  • 8篇干旱区资源与...
  • 8篇中学地理教学...
  • 8篇西北植物学报
  • 8篇绿色科技
  • 7篇地理学报

年份

  • 43篇2024
  • 82篇2023
  • 94篇2022
  • 67篇2021
  • 68篇2020
  • 49篇2019
  • 70篇2018
  • 69篇2017
  • 57篇2016
  • 18篇2015
  • 23篇2014
  • 1篇2013
6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粒度和磁化率记录的毛乌素沙地东缘全新世气候变化被引量:10
2019年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缘大柳塔剖面地层沉积物粒度及磁化率特征的分析,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探讨了毛乌素沙地全新世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剖面沉积物粒度组成以中砂、粗砂为主,古土壤中黏粒组分含量高(3.32%),风成砂中几乎不含黏粒组分(0.01%),粒度参数的平均粒径M_z和分选系数σ也表现为古土壤高值、风成砂低值;(2)磁化率在全剖面呈有规律的变化,低频、高频磁化率在古土壤中呈高值,湖沼相、弱成壤次之,风成砂最小;低频磁化率χ_(lf)与黏粒(<2μm)含量、平均粒径M_z呈显著正相关,垂向剖面上变化规律一致,指示了相似的气候环境意义;(3)毛乌素沙地在10.39 ka BP附近存在明显的3次冷干-暖湿气候波动; 10.39~9.34 ka BP,气候冷干,风沙活动盛行; 9.34~8.68 ka BP,冬季风衰退,夏季风增强,成壤作用强烈; 8.68~8.29 ka BP,气候寒冷干燥; 8.29~2.72 ka BP,气候整体温暖湿润,在6.55~3.80 ka BP达到鼎盛后转向冷干; 2.72~1.34 ka BP,冬季风占主导,沙丘活化,沙漠扩张; 1.34 ka BP至今,逐渐接近现代气候。毛乌素沙地的全新世气候变化是东亚冬、夏季风此消彼长作用下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
韩瑞苏志珠李想柳苗苗马义娟
关键词:粒度磁化率气候变化全新世毛乌素沙地
浑善达克沙地东部地区天然水体的水化学组成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21
2019年
浑善达克沙地东部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其天然水体为淡水。利用原始型Durov三线图对其天然水体进行水化学分类,结果表明,地表水水化学类型属于碳酸氢盐组,而地下水属于碳酸氢盐组、混合组和硫酸盐组多种类型。天然水体样品在Gibbs图中的分布表明,岩性控制是形成该地区天然水体水化学组成的主要因素,这种情况不同于我国西部和中部沙漠由于蒸发强烈而受控于蒸发-结晶作用的天然水体。天然水体的离子比例关系表明,地下水中蒸发盐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程度较高,而碳酸盐岩风化程度低,这可能是由于地下水的水-岩作用时间长、二氧化碳供给不充分引起的;相反,由于水-岩作用时间短、二氧化碳供给充分,地表水中蒸发盐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程度较低,而碳酸盐岩风化程度高。
任孝宗李建刚刘敏李继彦
关键词:水化学浑善达克沙地
乡村旅游开发前后农户生计变化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近年来,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兴产业,对于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改善农户生计方式及生活水平,提升农户生活质量,传承保护古村落文化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山西省碛口镇镇区、西湾村及李家山村居住的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性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乡村旅游开发前后当地农户生计的差异。
张若楠王雪冯卫红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户可持续生计生计
表层沉积物中磷释放对水体水质影响被引量:6
2021年
在外源磷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后,表层沉积物作为内源磷污染的主体,对水体水质的影响作用日益凸显。随着人类活动干扰的加剧,表层沉积物中磷的释放增加了包括河流在内的各类型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机率。黄河甘宁蒙段较为密集的闸坝数量、频繁的河道清淤疏浚工程以及水量在年内的不均匀分配,增大了区域内表层沉积物中磷的释放风险。掌握表层沉积物-水界面之间磷的交换行为对水环境的治理和磷负荷的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郭晨辉刘利军孙晓杰李磊刘剑东李颖异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水体水质环境治理
库姆塔格沙漠灌丛沙堆物源之粒度分析
2018年
灌丛沙堆主要发育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和植物生长条件相对较好的富含沙物质的区域,对其研究有助于理解沙物质来源和堆积过程。本文对库姆塔格沙漠西北缘典型灌丛沙堆及其周围沙源样点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库姆塔格沙漠灌丛沙堆沉积物以极细沙为主(含量47.52%),较周围对照样点沉积物颗粒要细;灌丛沙堆沉积物的粒度参数分选性中等,偏度为负偏,峰态为中等峰态;灌丛沙堆与其周围丘间地沙物质和雅丹体中埋藏古风成砂的粒度频率曲线在粒级>1Φ范围内的粒度分布趋势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概率累积曲线反映出灌丛沙堆沉积物以跳跃组分和悬浮组分为主,即以跃移搬运和悬移搬运为主要运移方式;通过灰色关联度对灌丛沙堆的沙源做了定量分析,反映出灌丛沙堆的物源除其周围的丘间地供给外,其上风向崩塌雅丹体中出露的埋藏古风成砂通过风力运移被灌丛阻拦沉降,也是灌丛沙堆的沙源之一。
胡子豪苏志珠梁爱民吴波马义娟刘蓉杨雄兵
关键词:灌丛沙堆粒度特征库姆塔格沙漠
临汾市水生态足迹动态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根据临汾市水生态足迹与水生态承载力的计算结果,结合水生态赤字,万元GDP水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压力与水资源可持续指数等指标,对2006~2016年临汾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临汾市水资源利用每年都出现生态赤字,年平均达0.226 hm2/cap,表明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但根据万元GDP水生态足迹等指标的计算结果来看,临汾市的水资源不可持续发展状况有改善的趋势。
韩佳任世芳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太原市城市扩张的时空特征及动因分析
2017年
近几年来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为了自身的发展,开始进行城市扩张。本文利用ArcGIS、Erdas软件,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太原市近十年来的城市扩张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从多方面分析其扩张的原因,并从动因的角度掌握其变化规律:得到以下结论 :(1)2005-2015年间,太原市城市迅速扩张,各种土地类型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2)2005-2010年间,太原市城市扩张的方位变化大致为:东南-西南-南,总的来说,是向南发展。其中政治、自然、交通、经济等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韩丽君毕欣芮刘晋红李雅琴裴昕
关键词:转移矩阵
长期机械耕作压实对绿洲农田土壤优先流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长期机械耕作压实会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水力特性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土壤优先流强度,但机械耕作压实对土壤优先流强度的影响仍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在临泽绿洲农田边缘持续压实区(CC)和正常耕作区(对照,CK)分别设置3个样方,利用亮蓝溶液进行原位染色试验,测定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和土壤饱和导水率等指标,分析长期机械压实对土壤优先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机械耕作压实对耕作层(0~20 cm)的土壤物理和水力特性无显著影响,而对犁底层20~60 cm的土壤物理和水力特性影响显著(P<0.05)。其中,持续压实区土壤剖面20~60 cm土壤容重增加了10.8%,土壤总孔隙度减少了11.9%,土壤饱和导水率减少了32.3%。长期机械耕作压实显著改变了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强度。持续压实区的土壤优先流呈现明显的横向流,显著区别于正常耕作区的大孔隙流;并且持续压实区的土壤优先流显著大于正常耕作区的土壤优先流(P<0.05),主要体现在最大入渗深度(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机械耕作压实显著改变了耕作层以下的土壤物理和水力特性,并加强了土壤优先流强度。
闫加亮赵文智
关键词:土壤物理特性土壤水力特性优先流
地形起伏对中国东北县域人口格局演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定量分析地形起伏度对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的影响,对于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形起伏度和人口统计数据,采用人口密度相对变化率和人口商度指标,在县域尺度上定量分析了2000-2018年期间地形起伏度对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整体起伏度不大,县域地形起伏度以小起伏和平坦为主,但空间分布具有区域差异性,与东北地区地貌类型分布特征基本保持一致,同时,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明显,四大城市群始终是人口集聚区.2)地形起伏度对东北地区人口增减变化和集疏变化具有一定影响,2000-2018年,东北地区人口密度从持续增长转向降低,而人口快速增长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平原、台地、丘陵等起伏不大的区域.东北地区土地面积超过96%的县域属于人口稳定地区,且人口稳定的趋势逐渐加强.2000-2010年,人口集疏变化呈“核心-外围”格局,而2010-2018年人口流失区多零散分布.人口流动主要发生在小起伏以下地区,流动趋势逐渐减弱,而中起伏地区始终以人口稳定为主.
窦永静王让虎杨伟
关键词:地形起伏度人口分布
基于200年硅藻记录的北半球山地湖泊生态研究
2024年
山地湖泊远离人为直接干扰,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其环境演变是当前国际湖沼学的研究热点。硅藻作为一种生物指标,因其对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良好指示作用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基于200年硅藻记录的北半球山地湖泊生态研究的梳理,发现在气候总体变暖和大气氮沉降驱动下,北半球山地湖泊生态普遍发生了突变,且突变时间存在着区域差异。然而,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其湖泊生态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尚存在争论。因此,建议未来应加强对青藏高原湖泊生态演变的研究,从而为评估和预测全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何晋娜张艺娜高严侯志华
关键词:硅藻生态环境北半球
共6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