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
- 作品数:40 被引量:64H指数:6
- 相关作者:张贵君李瑞明李瑞明王欢欢王欢欢更多>>
- 相关机构: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 宗白华对儒家人生美学的探研
- 2015年
- 在宗白华的美学建构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具有结构性意义。宗白华对原始儒家人生论美学的探研,抉发其积极的人生与社会实践的现实性与理想性意义,充分体认到比兴传统与礼乐精神的核心作用。原始儒家的人生美学思想是宗白华艺术意境的基础。
- 李瑞明
- 关键词:宗白华原始儒家礼乐比兴
- “大诗人”的“情”与“境”:王国维艺术美学观下的人格理想
- 2022年
- “大诗人”是王国维艺术美学观中塑造的理想艺术人格范畴,他对“大诗人”人格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内涵。文章首先考察了王国维对“大诗人”人格在艺术创作、审美态度以及其它方面的内涵规定,然后针对“大诗人”关键的“情感”和“境界”两大问题,探索“大诗人”情感深化和境界升华两支衍化路径的内涵。王国维对“大诗人”及“情”“境”的阐发,形成了王国维艺术美学观下的人格理想,其思想意义旨在实现艺术与人生的融合统一,同时影响了王国维艺术美学观的人生论旨向以及对自我人生的观照。考察王国维“大诗人”以及“情”与“境”的人格理想,将进一步丰富王国维艺术美学及人格审美思想的研究,并能为主体的艺术审美活动以及人格涵育提供理论依据。
- 李祎罡金雅
- 关键词:大诗人情感境界人生论
- 论丰子恺真率人生的审美理想与艺术实践被引量:1
- 2019年
- 丰子恺真率人生的审美主张贯通于他艺术创作的整个生涯。对"童心"和"趣味"的坚守是丰子恺实践理想人生境界的象征,源于佛家的"慈悲之心"与他深谙的"同情心"相映,形成了"护生即护心"的人生信仰。学习艺术潜修艺术,通过艺术表达人生境界的理想追求,与他主张的"艺术化人生"和"人生艺术化"的审美理想相互印证。其真率人生论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实践,对当今世人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 李梅
- 关键词:丰子恺真率童心佛心
- 从非遗的显隐二重性看新编昆剧《大将军韩信》被引量:1
- 2018年
- "非遗"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既包括可见的遗留部分,也包括不可见的遗失部分,只有当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共同作用,我们才能探知"非遗"的整体。这一显隐二重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与保护"非遗"时兼顾可见与不可见的两个方面。《大将军韩信》是浙江省昆剧团推出的新编昆剧,在昆曲艺术的可见方面,该剧大致遵循了昆曲的传统范式;但在昆曲艺术的不可见方面,该剧呈现出的话剧化倾向使昆曲艺术自身特质被弱化与遮蔽。这种情况在当代昆曲发展过程中较为普遍,对此若不加以重视,恐有导致昆曲艺术隐性失传之虞。
- 赵蝶
- 关键词:昆曲
- 中国现代美学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被引量:6
- 2018年
- 摘要中国现代美学是中华美学发展进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积极传承了民族美学的人文情怀、辩证思维、诗性品格、艺教传统等精神因子,也着力拓展了民族美学的人生视野、理性精神、崇高意趣、实践向度等精神要素。中国现代美学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发展,与中华文化的人文性、诗意性、践行性等民族特质相呼应,聚焦于追求审美艺术人生统一、真善美贯通的,以大美情韵为核心的审美创美相谐、知情意行合一的人生论美学精神,初步呈现出有别于以粹美或唯美为标识的西方现代美学精神的民族化核心精神旨趣。中国现代美学传承发展了中华美学精神所取得的实绩,既是贯通中华美学的民族血脉、推进其当代创新发展的阶梯和资源,也是进一步推动中华美学走向世界、与世界美学深度对话互鉴的重要基础。
- 金雅
- 关键词:中国现代美学传承
- 魏晋“人的自觉”视域下的北魏佛教艺术精神风貌被引量:1
- 2018年
- 魏晋"人的自觉"孕育和催生了文化与艺术上的自由空间,魏晋至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兴盛和发展正得益于这一自由的文化氛围。北魏佛教艺术的繁盛和广泛传播,多变的造像样式与丰富的审美意蕴的生成,同样依赖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从魏晋"人的自觉"这一社会思潮的视角探寻北魏佛教艺术的精神内涵,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考究当时的思想观念、理想诉求、习俗风尚、审美意识等精神风貌。
- 李梅
- 关键词:北魏佛教艺术精神风貌
- 古代生命哲学与中国艺术生命论被引量:2
- 2016年
- 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三大范畴——和、气、易象,构成了中国艺术的生命本体,是中国艺术精神表现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中国艺术风格形成的本源。中国把人的生命意识作为根本内容,其表现形式也不是认识论那种纯粹抽象形式,而是美感形式即生命形式。
- 聂振斌
- 关键词:中国美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艺术生命论
- 加强中华美学精神与艺术实践的深度交融被引量:6
- 2016年
- 当前中国艺术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美学精神的引领,尤其是民族美学精神的深度融入。中华美学精神的突出特质是崇尚大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不仅把艺术,也把整个宇宙和人生纳入创美体美的视域。中华艺术的审美价值观,不尚小艺术,而尚大艺术,重视艺术主体的情趣境格,重视艺术受众的化育涵泳,在抵御当代艺术实践欲望化、低俗化、市场化、形式化等偏畸上,具有深刻的针对性和重要的引领意义。文艺工作者应自觉加强理论修养,在艺术实践中传承宏扬践行创新民族审美精神与方法思维。
- 金雅
-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精神艺术实践
- 中华艺术的崇高精神及其当代意义被引量:1
- 2016年
- 中华传统艺术中的崇高以"正"、"公"、"忠"、"名"为特征,其根基则是恪守"刚"、"淡"、"信"、"谦"的"君子之风"。要成为"大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君子"。但进入新世纪以后,文艺界所倡导的"有血有肉"的英雄则直接从"大人"跳跃到"小人","君子之风"在这些个性强烈的人物身上荡然无存。如《亮剑》中的李云龙一类的英雄,由于缺乏君子之风的内核支撑,所以崇高中夹杂着许多"小"的私货。在英雄失语、"小"人横行的当下,主流艺术作品只有以"君子之风"为内核,才能塑造出真正的崇高英雄形象。
- 朱鹏飞
-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高君子
- 朱光潜对中华人生论美学精神的传承创化及其当代意义
- 朱光潜前期美学思想对"情趣""人生的艺术化""无言之美""看戏与演戏"等范畴命题的建构,着眼于贯通审美艺术人生的关系和真善美的关联。同时,他的这些范畴命题及对"静趣""静穆"等美趣的阐发,既触及了民族美学物我有无出入相交...
- 金雅
- 关键词:人生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