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医学院附属安阳市人民医院
- 作品数:21 被引量:71H指数:5
- 相关作者:王志军陈悦王志斌张海柱刘海燕更多>>
-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辛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肥厚作用及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影响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肥厚作用及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的影响。方法实验用WKY大鼠做阴性对照组,SHR大鼠分为对照组和辛伐他汀治疗组。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SBP)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应用HE、VG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心肌细胞的直径(TDM)和面积(CA)、心肌组织胶原体积比例(CVF)、血管周围胶原面积和管腔面积比例(PVCA)以及左心室心肌TGF-β1表达。结果辛伐他汀组未能有效降低血压,但可以降低左心室肥厚;SHR辛伐他汀组与SHR对照组相比TDM、CA、CVF、PVCA明显降低,TGF-β1表达下调明显(均P<0.05)。结论应用辛伐他汀治疗可逆转高血压大鼠左心室肥厚形成,TGF-β1可能与辛伐他汀逆转左心室肥厚的机制有关。
- 金培印韩勤甫王淑红申娟马业新
- 关键词:辛伐他汀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肥厚转化生长因子-Β1
- 左主干狭窄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处理
- 2008年
- 目的观察左主干狭窄冠心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方法回顾25例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的患者在全麻下实施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麻醉,对血流动力学、正性肌力药物及围麻醉期心血管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5例病人均完成CABG术,18例为非体外循环下完成,7例在体外循环下完成。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100%,15例有心律失常,8例有明显的ST段改变,1例体外下行CABG者术后24h死于左心衰,余安全出院。结论左主干狭窄病人行CABG术麻醉要求高,正确的围麻醉期处理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张志军程慧梅王桂荣
-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麻醉
- 部分型房室通道缺损的外科治疗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总结15例部分型房室通道缺损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15例部分型房室通道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人,术后二尖瓣轻度反流2例,三尖瓣轻度反流3例,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3d转变为窦性心律。随访3个月~1年,心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房室通道缺损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手术治疗的关键是二尖瓣反流的纠正、严密关闭原发孔房缺及防止传导束损伤.
- 王志斌马攀峰宋先忠
- 关键词:二尖瓣反流心脏外科手术
- 以心肌病为主要表现的线粒体肌病一家系
- 2020年
- 分析一个以心肌病为主要表现的中国人线粒体肌病家系的临床、病理及致病基因特点。该家系4代共有患者8例,先证者以双下肢水肿为首发表现,伴有胸闷、气喘及运动后肌肉酸痛无力,其余患者表现为运动耐力下降或运动后肌肉酸痛无力,其中2例伴胸闷、气喘;所有患者体形消瘦、精神运动发育正常。先证者头颅MRI正常,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改变,肌肉病理可见破碎红纤维及坏死、再生和核内移肌纤维;全外显子测序未见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线粒体基因2代测序发现先证者A3243G突变,1代测序证实该突变与家系内患者共分离。单纯线粒体肌病患者可以心肌病为主要表现,肌电图可呈神经源性改变;对不明原因的以心肌受累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应考虑线粒体肌病可能,尽早行肌肉病理和基因检查明确诊断。
- 李海燕王改青唐北沙赵利周晓路王书霞李光雪
- 关键词:线粒体肌病心肌疾病线粒体突变
- 急性胆囊炎中坏疽性胆囊炎的临床预测因素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确定坏疽性胆囊炎的术前临床预测指标,将此类患者从急性胆囊炎中区分开来,以便急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本院接受胆囊切除术的连续385例急性胆囊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应用SPSS13.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结果 385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坏疽性胆囊炎的发生率为7.3%。经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确定了4个独立与胆囊坏疽相关的变量,即体温、非结石性胆囊炎、白细胞总数及年龄。结论坏疽性胆囊炎的预测因素为体温大于或等于38.0℃、非结石性胆囊炎、白细胞总数大于或等于10.0×109/L及年龄大于或等于70岁。
- 王志军王加一陈小莉
-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并发症
- 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循环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研究
- 2023年
-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作用优势,并对比其与常规静脉溶栓在前循环急性脑梗死(ACI)治疗中的整体价值。方法:随机分组路径下将200例前循环ACI患者予以分组,即RS组和JR组各100例。RS组患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JR组患者开展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效果、并发症发生率、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7d、14d后)及远期预后(90d内死亡率、血管再次闭塞发生率、临床预后mRS评分)。结果 在血管再通率及完全再通率上,JR组依次为90%、76%、均高于RS组的75%、50%(P<0.05)。在并发症率统计上,JR组、R组依次为17%、19%比较,予以对比,P>0.05。在NIHSS评分的统计及比较上,治疗7d、14d后JR组患者均低于RS组(P<0.05)。JR组患者90d内死亡率、血管再闭塞率为7%、8%,均低于RS组的16%、19%(P<0.05);JR组患者mRS评分低于RS组(P<0.05)。结论 相较于静脉溶栓,前循环ACI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有效提高血管再通效果及神经功能恢复效果,且能有效降低远期血管再闭塞率和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
- 马骊珠杨清成
- 关键词:血管介入血管再通神经功能预后
- 多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临床价值
- 2009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脉成像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中的价值。方法对46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行导管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MSCT冠脉成像检查,利用MSCT的各种先进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对各支冠状动脉进行重建,以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位置并观察有无再狭窄。结果在46例行MSCT冠脉成像的患者均成功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及部分3、4级分支,且可显示所有冠状动脉支架的形态、位置,与导管法选择性冠脉造影法比较,CT冠脉成像诊断46例121个支架内不同程度程度狭窄的敏感性90.5%,特异性94.3%。阳性预测价值和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73.1%和97.1%。所有行MSCT冠脉成像检查的患者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MSCT冠脉成像是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的一种安全可靠具有一定诊断价值的检查方法。
- 韩勤甫王淑红金培印申娟张海柱贾银明陈悦王红利吕艳
- 关键词:冠状动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 SCN4A基因新突变致低钾性周期性瘫痪一家系分析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报道一个中国人低钾性周期性瘫痪(HOKPP)家系,探讨该家系的临床及致病基因特点。方法对该家系先证者的临床、电生理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对该家系进行详细的调查;采集该家系6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并抽提其基因组DNA,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周期性瘫痪相关基因检测,对所发现突变采用SIFT、PolyPhen 2及Mutation Taster软件进行突变蛋白功能的致病性分析;采用一代测序技术进行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型共分离研究。结果该家系3代患者3例,发病年龄21~42岁,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四肢无力,以呕吐为首发症状,伴肌肉酸痛,持续3~5 d后缓解;先证者发作时肌酶明显升高,缓解后长时程运动诱发试验阳性,肌电图及肌肉病理未见异常;先证者周期性瘫痪相关基因二代测序发现SCN4A基因c.2458A>T(p.N820Y)新突变,该突变位于SCN4A蛋白保守区域,功能预测为致病性突变,一代测序验证该突变与家系内患者共分离,同时发现先证者儿子携带相同突变,目前尚未发病,为症状前患者。结论HOKPP患者可以呕吐为临床表现;SCN4A基因新突变c.2458A>T为该家系的致病突变;对伴有呕吐的周期性瘫痪患者尽早行血钾和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治和遗传咨询。
- 李海燕周晓路郭纪锋唐北沙付越娇孙九艳
- 关键词: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呕吐突变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瘘发生的危险因素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明确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2月至2004年11月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连续141例病人的病历资料。结果胆瘘的发生率为9.2%。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术中输血量、手术失血量、胆管直径、术后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为有意义的相关因素;经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确定了2个独立与胆瘘相关的变量,即手术失血量(OR=6.271)及胆管直径(OR=5.940)。胆瘘的预测方程为:P=1/[1+ e^(-(-3.286+1.836手术失血量+1.782胆管直径))]。结论胆瘘的危险因素为手术失血量≥1000 ml及胆管直径<1.5 cm。
- 王志军吴阳范正军王陆林谢志徵
- 关键词:胰腺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胆瘘并发症
- 婴幼儿法洛四联症的外科治疗
- 2007年
- 目的总结婴幼儿法洛四联症(TOF)一期根治术的治疗经验,以提高婴幼儿TOF一期根治术的成功率。方法自2003年2月至2006年6月,我科共收治〈3岁的TOF患儿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术前均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心导管造影确诊,所有患者均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一期根治手术。结果本组无手术近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包括低心排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心律失常1例。16例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紫绀消失,生长发育明显加快,均恢复良好。结论婴幼儿TOF行一期根治术安全可靠,改进手术方式,注意术中心肌保护及术后监护是使患者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王志斌宋先忠刘海燕
- 关键词:法洛四联症心脏外科手术婴幼儿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