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工商时报社
- 作品数:213 被引量:145H指数:5
- 相关作者:刘杉黄文夫王义伟张立栋张宪春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华通讯社武汉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中国房价逆转接近临界点
- 2014年
- 虽然房价由供求关系决定,但是决定供求曲线背后的因素更为复杂,包括实际购买力、利率水平、预期等。目前来看,影响需求的决定性因素正在发生变化,中国房价拐点开始临近。
- 刘杉
- 关键词:房价
- 为企业服务 但不做附庸——经济类报纸在竞争中的生存谋略
- 2002年
- 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对市场的态度,决定报纸的生或者死。毫无疑问,为了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报纸必须有一个准确的市场定位,除内容必须符合市场需要外,还应把报纸作为经营的对象,使之与市场需求接轨。而这一切必须遵守市场规则(新闻宣传纪律等属于规则的一部分),违规了,被罚出市场,便丧失了生存的权力。尽管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但是简单的道理并非人人都明白。生活中常常是这样,越是重要的道理乃至公理,越是简单明了,却越容易被人忽视。在经济类报纸中,对市场的态度也是这样。跟综合类媒体、社会生活类媒体相比较,经济类报纸中相当多的从业人员和管理者,对市场认识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对报纸卖得动卖不动并不很关心,对读者的感觉也不太注意,而更重视圈内的反应。因而在确定选题时,首先不是想市场会有什么反应,读者需不需要,更多的是凭自己的感觉和圈内感觉,经济类报纸题材窄就是这么形成的。有时候“炒”一个题目,一个事件,“炒”来“炒”去,甚至把人“炒”烦,把读者“炒”跑。究其原因。
- 石国雄
- 关键词:经济类报纸媒体企业报报业竞争
- 一个抓住人心的谎言
- 2005年
- 如果说2004年是“国九条”的落实年,那么2005年必定是“国九条”的见效年。
- 水皮
- 关键词:谎言人心
- 药价真的降了吗?
- 2004年
- “阿莫西林20粒装胶囊最高零售价将从原来的7.2元,降低到4.3元,降幅40%;左氧氟沙星200mg将从每支最高65元降低到最高28.6元,降幅56%。”近日,国家发改委决定大幅降低部分抗感染类药品的最高零售价,这将是历次降价措施中降幅最大的一次。而从刚刚结束的“全国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工作会议”上传来的消息,今年年内国家还将再次下调国家定价药品的价格。据称,6月初包括阿莫两林等共24个品种的抗感染类药品的降价金额达35亿元,平均降价幅度30%,最高降幅达到56%。
- 李琴
- 关键词:零售价药价虚高降价幅度零售药店医疗服务价格
- 当前,那些损害媒体公信力的怪现状
- 2015年
- 观察当前媒体,虚假新闻等严重危害媒体公信力的事例虽然时有发生,但受众尤为不能接受的却是某些"真实"新闻的伤害。也就是说,冲击并损害媒体公信力的并非仅仅只有虚假新闻,某些非正常"真实"新闻的泛滥,造成了受众对记者及新闻媒体不信任。
- 傅春荣
- 关键词:公信力新闻娱乐化媒体受众
- 关于财经新闻报道的大众化方式探析
- 2011年
- 在理性地分析我国当下财经新闻报道不足的基础上,通过学理分析新闻表达的方式、手段,并与具体案例相结合来探讨我国目前的财经新闻报道的大众化方式,为逐渐丧失鲜活生命力的财经新闻报道做一有益的模式探索。
- 王志新
- 关键词:财经新闻报道大众化
- 中国企业家要有当“大老板”的气魄(上)
- 1994年
- 春兰集团创业八年,效益增长100多倍,由一个1000万元的小型企业发展成年产值30多亿元的国家级大型企业,中国的空调基地,创造了国有企业高速发展的奇迹。"春兰"的足迹与风光原有的家底儿春兰(集团)公司的前身是泰州冷气设备厂。1985年,还是个信奉"小而全"、小富即安信条的小企业。因此,发展缓慢,产品没有形成拳头。即使如此,对于25万人口的泰州市,也算是骨干企业了。"婆婆"恨铁不成钢,四年内换了三任厂长。
- 杨联民史有龙刘晓苏
- 关键词:空调器柜式空调代理制
- 纸质媒体如何跨越寒冬被引量:3
- 2005年
- 黄文夫
- 关键词:纸质媒体出版业报业市场报纸发行
- 从《申报》看媒介形象传播被引量:8
- 2000年
- 媒介形象传播对于塑造媒介品牌是相当重要的手段,但历来以文化事业自居、并以传播为己任的新闻媒体开始注目自身形象传播却是不久之前的事情。本文拟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借探讨旧中国著名商业大报《申报》媒介形象传播思想及经验,希望在媒介职能形象传播、媒介公共关系两方面为新闻业界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素材,暨抛砖引玉。
- 施永谦
- 关键词:《申报》公共关系广告信息
- 义乌农民的绝妙生意经
- 2012年
- 义乌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神奇得让全世界都知道。一群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和独特的生意智慧,撑起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小商品市场。在创业之初,义乌的农民是"两栖"人——白天当农民,晚上当工人,生意不嫌小,微利也起劲。正是他们这种坚持的精神,在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意中创造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利润。他们对"小与大"、"少与多"的独特理解,体现出了不一般的经营思想。都说"只有不赚钱的人,没有不赚钱的行业"。确实如此。本期特介绍"义乌农民的绝妙生意经",以飨读者。
- 付连
- 关键词:生意农民小商品市场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