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作品数:82 被引量:222H指数:8
- 相关作者:赖建萍吴劲赵翔郭娓汪静更多>>
- 相关机构: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2002-2010年鹰潭市HIV/AIDS疫情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分析鹰潭市HIV/AIDS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鹰潭市HIV/AIDS流行现状。结果 2002-2010年鹰潭市累计共有HIV/AIDS 97例,以性传播途径为主,年龄分布以中老年人为主,50岁以上中老年人占58.76%,职业以农民为主,占38.14%;样本来源以检测咨询及医院就诊者检测为主。结论鹰潭市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中老年人艾滋病例所占比例偏大,应有针对性的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
- 吴劲逄建文
- 关键词:疫情分析
- 贵溪市在性病门诊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效果评价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了解在性病门诊对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对贵溪市性病防治中心门诊2006年1~3月就诊的112名初诊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结果]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性病患者对性病/艾滋病的认知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1),高危行为明显减少(P〈0.01);安全套使用情况和就医行为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对性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对性病/艾滋病防治和控制工作有一定促进作用。
- 臧思明王复选孔庆娥
- 关键词:健康教育行为干预
- 不同直径樟树茎枝与樟树根提取物抗炎及镇痛作用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比较不同直径樟树茎枝与樟树根提取物的抗炎及镇痛作用。方法选取昆明(KM)小鼠进行观察研究,分别通过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抗炎实验、小鼠热板镇痛实验、小鼠醋酸扭体实验观察不同直径樟树茎枝与樟树根提取物的对小鼠的抗炎作用和镇痛作用,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后,樟树根组小鼠光密度(OD)值为(0.090±0.034)、樟树茎枝Ⅱ组为(0.102±0.029)、樟树茎枝Ⅲ组为(0.088±0.026)、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组为(0.089±0.0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143±0.0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樟树茎枝Ⅰ组小鼠OD值为(0.132±0.028),低于对照组的(0.143±0.0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樟树根组、樟树茎枝Ⅰ组、樟树茎枝Ⅱ组、樟树茎枝Ⅲ组、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组小鼠的扭体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等剂量的樟树茎枝与樟树根提取物在抗炎、镇痛等方面的作用有较大相似性,且直径越大的樟树茎枝抗炎、镇痛作用效果可能还强于樟树根。
- 吴先辉
- 关键词:抗炎镇痛
- 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剂临床应用研究
- 目的:评价国产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剂(FDC)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和可行性.
方法:将184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服用FDC制剂和板式组合药,并进行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治疗依从性、药品用量和成...
- 聂志学应潜汪仕文赖建萍陈小菁王坚王自扬
- 关键词:肺结核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剂临床药理疗效评价
- 鹰潭市留守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现况调查被引量:3
- 2013年
-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们的子女不能随父母外出,留在农村生活,致使留守儿童数量逐年上升[1]。由于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而监护人年龄偏大,记忆力差,文化水平不高,经常忘记带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各种原因造成留守儿童预防接种问题较为突出。现阶段。
- 郭娓赵翔林蓉蔡焕
- 关键词:留守儿童疫苗接种
- 大学生应用竞赛棋宣教艾滋病防治知识效果评估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应用艾滋病防治知识竞赛棋对大学生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使学生在游戏的同时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鹰潭市职业技术学院2006-09入学的全部大学新生进行基线调查,之后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使用竞赛棋,对照组发放宣传资料进行宣教,3个月后对2组宣教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宣传活动后,干预组学生对"HIV不能从外表看出"、"母婴传播"、"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不传播HIV"、"安全套可降低HIV传播危险"、"吸毒者更易感染HIV"的知晓情况分别较宣传活动前提高11.96%、4.25%、10.08%和5.10%(P<0.01、P<0.05、P<0.01、P<0.01),对照组学生无明显变化。干预组学生在"HIV不能从外表看出、"蚊虫叮咬不传播HIV"、"男同性恋易于传播HIV"和"性病患者更容易感染HIV"的回答正确率(98.28%、91.26%、89.25%、94.27%)均高于对照组学生(85.88%、80.00%、77.94%、95.88%)(P<0.01、P<0.01、P<0.01、P<0.01)。对艾滋病的相关态度,"艾滋病的恐惧感"和"是否应该公开艾滋病人的身份"方面,干预组学生下降的比例(-32.76%、-27.07%)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下降比例(-28.5%、-14.99%)(P<0.01、P<0.01)。结论艾滋病宣教棋对大学生在宣传"非传播途径"、"预防知识"以及"高危人群更容易感染HIV方面"等知识方面比单纯发放宣传资料效果好,态度转变也更明显。
- 吴劲王复选徐殷
- 关键词:艾滋病宣传教育
- 鹰潭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了解鹰潭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现状,为今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鹰潭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人力情况调查资料进行整理,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SPSS1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鹰潭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为0.33人/万;学历中专及以下学历占62.71%;职称以初、中级为主,无职称比例大,其中初级占42.86%,中级占25.51%,无职称占24.49%;专业构成以预防医学占39.79%;年龄以36~45岁为主。[结论]鹰潭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普遍存在人员配置较少,尤其是月湖区无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不高,年龄构成相对合理。建议今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按照有关的要求配置足够的人员,加强继续医学教育,严格人员准入制度,以人事体制改革为契机引进高层次的人才。
- 汪仕文
- 关键词:疾病控制人力资源
- 男同性恋艾滋病知识行为和HIV感染率调查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了解近年鹰潭市男同性恋艾滋病知识、行为、HIV感染现况,为实施有效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由专业人员制定调查方案,深入活动点采取匿名问卷,同时采集5ml静脉血样。结果共调查135人,对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单项回答正确率为65.93%~97.04%,最近1次发生肛交时安全套使用率为49.63%;只抽到14份血样,1例为HIV抗体阳性,75.86%的人怕泄露个人隐私遭社会歧视而拒检。结论调查对象的艾滋病的认知与行为有所分离、自愿检测意愿不强。
- 王复选汪玲玲
- 关键词:艾滋病HIV感染
- 鹰潭市1957-2009年甲乙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掌握鹰潭市自成立防疫机构以来法定甲乙丙类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为制定传染病防控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和COX-Stuart趋势检验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年均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1957-2009年总体都呈下降趋势(均n=26,P〈0.01),且近10年比50年代均下降85%以上,但2000年后又有所上升。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1997年后13年明显呈上升趋势(n=6,P〉0.25),血源及性传染病年均发病率近20年总体呈上升趋势(n=10,P〉0.25)。构成比分析:20世纪50~80年代呼吸道传染病最高〉63.36%,90年代代之肠道传染病最高63.74%,近10年以肠道(36.65%)和呼吸道(34.94%)传染病为主,血源及性传染病已升至27.79%。发病谱分析:在前10位不重名的20个病种中,有65%的病种随年代顺位变迁处于下降及趋于下降趋势。结论鹰潭市甲乙丙类传染病53年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呼吸道和血源及性传染病近些年来呈上升趋势,它应是鹰潭市现阶段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
- 聂志学赖建萍姜志春
- 关键词:甲乙丙类传染病
- 某院细菌性角膜炎患者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医院细菌性角膜炎患者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特点,为临床细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医院收治的96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病变部位的分泌物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耐药试验,分析细菌性角膜炎患者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与耐药情况。结果:96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标本中共检出10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56株(占51.38%,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棒状杆菌较为多见)、革兰阴性菌44株(占40.37%,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较为多见)和真菌9株(占8.26%);药敏结果显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棒状杆菌对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夫西地酸、头孢唑林、苯唑西林、青霉素G、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60.00%),对替考拉宁、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妥布霉素的耐药率较低(<25.00%);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复方磺胺甲噁唑、头孢曲松、奈替米星、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高(>60.0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依替米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低(<25.00%)。结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棒状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是细菌性角膜炎的主要致病菌,其均有较强的耐药性,临床在选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尽量根据其耐药特点,以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 张肖瑶刘璀周斌
- 关键词:细菌性角膜炎病原菌分布耐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