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作品数:2,626 被引量:4,267H指数:21
- 相关作者:龚举善陈明陶喜红冯广艺彭修银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语言文字经济管理更多>>
-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地理标志应用研究——以湖北武陵山区非遗生产性企业为例
- 湖北武陵山区是我省土家族与苗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主要将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等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生产力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必然应用地理标志。文章涉及的在13家...
- 黄迎新田娜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
- 武汉广告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 2012年
- 武汉广告产业始于民国初年,改革开放后迅速兴起。目前既取得了骄人成绩,也存在众多问题。在"中部崛起"战略、"两型社会"建设战略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的宏大背景下,武汉广告产业迎来新的机遇。壮大本土广告企业、形成广告产业集群和吸纳广告人才是未来武汉广告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三大对策。
- 黄迎新洪禺
- 关键词:广告产业创意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 湖北少数民族民俗的构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被引量:1
- 2009年
- 湖北少数民族民俗的构成有如下几种:原住民族民俗、汉族土著化民族民俗、迁徙民族民俗、相邻民族民俗和楚文化渗透的民族民俗等。保护湖北少数民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必须根据其构成特点,分门别类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
- 向柏松
- 关键词:民俗
- 史铁生:“面对灵魂的写作”被引量:1
- 2019年
- 2001年,史铁生在接受法国汉学家安妮的文学访谈时表明了他的文学观念,并将他的创作称为'面对灵魂的写作'。他指出:'根据关注点的不同,我看中国的文学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生命存有疑问,视写作为对生命价值的探问与寻求,对生活的匡正,这可以说是面对灵魂的写作。二是对社会的不公存有义愤,以写作来针砭时弊、伸张正义,是面对社会的写作。三是根据市场的需要而写作,或曰满足大众的娱乐。'[1]史铁生本人追求的正是'面对灵魂的写作',这种写作面临的是人的普遍生存困境.
- 吴道毅
- 关键词:宗教精神《务虚笔记》
- 跨媒介史思: 由《边城》聚焦沈从文之“零度改编”观念
- 2021年
- 较之于沈从文“京派”文学大家的赫赫声名和古代服饰研究的文物史研究专家地位,其电影编剧的身份着实逊色不少,时至今日,犹未得以确证,一方面是因为他没有系统的电影理论著作,另一方面则在于他亲身参与编导的电影十分有限。事实上,作为电影编剧的沈从文,与其文学创作、电影批评是一体两面、同时存在的,他们共同构成了“文人沈从文”的完整形象。遗憾的是,有关沈从文对自身小说改编电影的介入及其亲自参与电影编排的情况,至今仍是沈从文研究中一个被轻视的点,不仅《沈从文全集》《沈从文年谱》等重要的研究资料之中少有记载,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亦久付阙如。
- 蒋士美
- 关键词:跨媒介电影编剧《边城》古代服饰理论著作电影批评
- 新时代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问题与策略
- 2023年
- 一、新时期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问题1.传播主体构成失衡,传播路径发展不均。首先,民族文化对外传播主体的构成以官方力量为主,民间力量为辅。政府的对外传播活动因其官方背景和较强的意识形态性,易引起海外受众的抵制。历史经验证明,单纯依靠政府主体来传播中华文化及中华形象无法实现传播效果最优化。其次,在传播路径上,我国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是以官方主导的各种文化宣传、文化交流、文艺表演、文化贸易为主,新型传播路径还处于探索阶段。
- 李锦云
- 关键词:文化交流意识形态性文艺表演
- 周代礼乐表演与乐教教化的融通被引量:1
- 2023年
- 礼乐表演是周代乐教的重要教化方式。一方面,礼乐表演造型容纳了体态仪容、言辞声音、服色、数量等,实现了行为举止、精神传达、意识抒发的统一,对道德的外在表现进行生动传达。另一方面,礼乐表演环节、表演文本常与仪式主题、主体行为、主体身份相对应,显示出较强的程式性与差异性,对道德内涵进行集中诠释。礼乐表演之所以能成为周代乐教的教化方式,是因为礼乐表演具有化抽象观念为具象形式、融情于礼的张力,且周代礼乐仪式参与者、表演者、接受者往往互为一体,能更好地促进伦理道德的传播。
- 李霖
- 关键词:具象化
- “正统”的意义:苏雪林的反鲁症结及其悲剧性
- 2016年
- 苏雪林的反鲁,是一个自我认同的问题,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问题,其中蕴蓄着一种曾被压抑的历史情绪。她在文坛边缘的寂寞发声,却实实构成一种"僭越"的代言行为,延续的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两种人格、两条路线的交战历史。苏雪林反对"偶像"的另一面是对"青年"的关注,来自传统、基督教、理性主义的合力,熔铸了苏雪林的"正统"观念,并赋予她信仰的力量,这是她持续"反鲁"的根本动力所在。无论如何,苏雪林的"反鲁"是一种不对等的行为,她以"正统"的名义抒发剧烈变革时代的历史认知与主体焦虑,却止于对鲁迅的人身攻击。更多情况下,"反鲁"构成了苏雪林的一种政治文化执念,一种情结,其所表征的正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两难处境。处于激进、保守两端的知识分子始终缺少一种有效的调适空间,难以形成"合力",终为历史的洪流所裹挟,徒留下创伤记忆。这样的交战更带有了一种宿命的悲哀。在另一方面,"反鲁"又有一层成全苏氏独异人格的意义。
- 罗义华
- 关键词:苏雪林正统
- 中国传媒产业共生模式的建构被引量:4
- 2017年
- 中国传媒产业内部竞争异常激烈,而产业外部也同样面临各种方式的生态入侵。因此,建构产业间合作共生的发展模式成为传媒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借鉴产业共生理论,建构互利型、偏利型、寄生型、混合型的传媒产业共生模式,有助于推动传媒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不断延伸传媒产业价值链,使媒介融合向深层次发展。建构传媒产业共生模式,有助于减少内耗,生成持续、健康的传媒产业生态系统。
- 陶喜红丁兰兰
- 浅析古典诗歌“隔”之美
- 2012年
- 在言不尽意、立象尽意观念的作用下,中国古代文人推崇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境界,形成一种朦胧雅致、含蓄隽永的美学风格和"隐、遮"的美学特征,这也造就了中国诗歌之"隔"。本文将从"隔"之意、"隔"之源、"隔"之度、"隔"之美这几个方面综合评析"隔"的非凡魅力。
- 孙凤华
- 关键词:含蓄朦胧